闫秀霞
《红楼梦》中的俗语在两大译本中的比较分析
闫秀霞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民族内涵的古典文学巨著,被公认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有近60种译本。其中,最优秀的两个便是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本。《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包括俗语、成语,歇后语等在内的习语,因此,习语翻译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而本文只研究俗语的英译,即通过对比两大版本中俗语的英译,进一步阐释其是如何达到功能对等的。
《红楼梦》 俗语功能对等翻译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而《红楼梦》在文学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运用了大量的具有丰富民族内涵的习语,包括俗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而本文只研究习语的一个小分支——俗语,在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两大译本中的英译,探究它们是如何达到功能对等的。
俗语是一种通俗并应用广泛的语句,是人们通过经验获得的。它们简练而形象,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俗语的形式比较固定,但由于它的一系列特点,很容易被人理解。俗语的运用是《红楼梦》的一大独有的特色,使其语言更是生动形象。然而,准确地译出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俗语绝非易事,两大优秀译本的译者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那些俗语中带有文化特色的词语,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本文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的角度对这两英译本的俗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是否并且如何成功地传递文化信心。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EugeneNida)提出,奈达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其包括四个方面:①词汇对等,②句法对等,③,④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的两个译本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两个英译本,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他们的译文会有所不同,对于俗语英译,他们是怎样做到功能对等的呢?按照奈达的五分法,把俗语分为下列五种类别,对两个译本的俗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1.宗教文化词的英译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宗教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中国的文化中充满了道教和佛教的重要思想,而西方国家大多数信仰基督教。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对于宗教文化词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
(1)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第五回)
译文1:Those who see through the world escape from the world whilefoolishloversforfeittheir lives for nothing.(Y)
译文2:Thedisillusionedto their convents fly.The still deluded miserably die.(H)
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发现“空门”是一个属于中国宗教的术语,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一个完全与之相对应的单词,因此,翻译时就必须做出一些调整。而“遁入空门”有着极其严格的宗教含义在里面,它指的是逃离人世间,逃入佛门出家修行,不再过问人间事。根据杨宪益夫妇的版本,将其译为“escapefromtheworld”,这便体现了中国的宗教味道;而霍克斯译为“totheirconvents fly”,这显然体现不出中国宗教的内涵,相反他已经在不自觉地带入了西方的基督教。根据功能对等,西方读者只能从杨宪益的译文中逐渐理解中国佛教中“遁入空门”的丰富内涵,显然霍克斯的英译本没有带给译文读者和源读者相同的内涵意义。
2.语言文化词的英译
总所周知,俗语的一大鲜明的特点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然而,当遇到这些蕴含丰富文化气息的俗语时,翻译也是一大棘手的事情。例如:
(2)“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象颦儿来葬花不成?”因有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第三十回)
译文1:“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Daiyu?” hewonderedin some amusement.“Ifso,she’s ‘DongShiimitatingXiShi’,whichisn’toriginalbutrather tiresome.”
Xi 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Dong 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Y)
译文2:“Can this be some silly maid come here to bury flowers like Frowner?”he wondered.
Hewasremindedof Zhua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uglyneighbor, whose endeavorstoimitatethe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shi captivating producedanaspectso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 The recollection of it made him smile.
“This is‘imitating the Frowner’withavengeance,”he thought,“---if that really what she is doing.Not merely unoriginal,but downright disgusting!”(H)
成语“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大意是:传说西施由于有心脏病(据说是心绞痛)在村里病发时会(捂住心口)紧蹙娥眉,同村的一个丑女见到西施发病时的神态认为很美,此后也在村里捂住胸口皱眉。同村的有钱人看了,就赶紧闭门不见;穷人见了,拉起妻子和儿女就躲。那个丑女只看到了(西施)皱眉时很美,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很美(意指西施的美是天生的不是皱眉得来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杨宪益夫妇采用的是直译加注解的方法,这样一来,译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该俗语的文化底蕴;而霍克斯直接把该故事的具体情节展现在读者眼前,并恰如其分地与该语境相结合,译文读者同样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该俗语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根据功能对等,可以发现这两个英译本在这一点上做的都很到位:前者采用了归化译法,后者采用了异化译法都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点,清晰明了地传播了文化现象。
3.社会文化词的英译
社会文化是一个较大的文化领域,涵盖了哲学、历史、神话等多个方面。两大英译本译者,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必然导致了价值观的很大区别,那么,对于此类俗语,他们会如何处理呢?例如:
(3)成则王侯,败则贼。(第二回)
译 文 1:Peoplemaybecome princess or thieves,depending on whether they’re successful or not. (Y)
译文2:Zhangvictoriousisa hero.
Zhang beaten is a lousy knave?(H)
首先,根据如上所述的两个译文,可以发现: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变成了简单句,而霍克斯的译文在形式上基本对等,去掉“lousy”便更整齐。其次,众所周知,“王侯”是属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封建统治阶层,在这里,该俗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抨击封建统治阶层。杨宪益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境,保留了该俗语的核心价值理念;而霍克斯的译文形式相对整齐,并引用了中国的一个姓氏——“张”,且该姓氏在中国的百家姓里属于一大姓,来表示“anyone”方便辅助译文读者理解。然而,霍克斯运用的“hero”和“knave”来翻译“英雄”和“贼”,显然抹杀了该俗语真正体现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体系。因此,显而易见地,霍克斯对于该俗语的英译没有达到功能对等,也就是说,没能做到使译文读者与源语言读者产生相同的效果与作用。
4.地域文化词的英译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于所处的地域、自然条件等所形成的的文化,会表现为对于同一事物、观点或现象,不同的民族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对于此类俗语的英译,就主要体现在采用归化译法还是异化译法以及把握好两者之间“度”的问题。例如:
(4)“巧媳妇做不出来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第二十四回)
译 文 1:Eventheclearest housewifecan’tcookameal without rice.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Y)
译 文 2:Eventhe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flour!You’reluckyyou’ve only got me to contend with.(H)
有不少文章在论及异化译法时会举该俗语作为例子,并认为杨宪益夫妇的英译较好,然而,其经不起反复推敲反问。根据杨宪益的译法,可推测出中文为“如果没有米,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叫我怎么办呢?”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如在中国,南方以米为主食,北方以面为主食,假使没有米,可能南方的巧妇做不出饭,可北方是完全可以的,更何况不同的民族呢?事实上,该俗语中的“米”指的是任何做饭所需的原材料,与英语中的“food”类似。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霍克斯的译文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他避免了杨宪益的失误,绕过了这个思维禁区。因此,该俗语的英译在功能对等的角度而言,霍克斯的译文比杨宪益的更值得提倡,杨宪益的难免会使译文读者对中国地域文化产生一系列的反问与困惑。
5.礼俗文化词的英译
作为来自中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对中国的礼俗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比如,三从四德,即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但在西方国家,根本无此说法,更没有合适的词语与之相对应。因此,对于此类俗语的翻译,两位译者又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达到功能对等呢?例如:
(5)“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第八十一回)
译文1: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Y)
译文2:You must know the old rhyme:
When rooster crows at break of day,
All his hen folk must obey.
No choice for a dog’s wife,
Buttomakethebestofa dog’s life.(H)
改俗语强调的是女子在婚姻中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无自主权可言,一切得听从于丈夫。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说:“翻译不仅要求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上的对等。”在上面的两种译文中,可以发现形式都比较对称、整齐:杨宪益夫妇运用了对称的英语句式直译原文,形式对等,也兼顾到了原文的准确信息;霍克斯的译文形式上虽变成四行押韵诗体,但形式上还算对称,内容岁增补了一些俗语所隐含的信息,对原文更贴切的解释,但难免失去了中国的特有的文化气息。但从译文读者可接受的角度看来,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里,多数情况下认为“狗”是他们“重视的朋友”,极少数含有贬抑,因此,西方人难免对杨氏夫妇的译文有些许困惑。此外,就该俗语的两种译法,可能霍克斯的表达更接近功能对等的效果。
尤金·奈达曾说过:“翻译时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两大优秀译本的作者之一,霍克斯不知不觉地践行了这一标准。他尽自己努力最大限度的向译文读者再现《红楼梦》原作的艺术性,大多数情形下都忠于原文。霍克斯所遵循的翻译原则是“翻译+再创作”,因此,在他的译文中,可以发现再创作的痕迹比比皆是,因为加强译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愉悦功能成为指导霍克斯翻译行为的重要原则。而与霍克斯不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被认为是“临摹式翻译”,他们所遵从的翻译原则是①“忠于原作,一丝不苟”,②“文化翻译观”,即重视中国文化的弘扬。因此,在杨氏夫妇的译文中,可以发现他们虔诚地对待原作中的内容与语言表达方式,不逾矩。杨宪益曾表示:“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这不仅仅是翻译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涉及到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因此,“向外国人如实介绍中国文化”不仅是杨宪益夫妇的翻译思想,同时还是他们所遵守的翻译原则。
而霍克斯遵循的是“交际翻译法”,并且,“意译法支配下的再写作”是他翻译实践中最常用的策略,他将文学翻译归为了艺术创作。因此,在他的译文中,可以发现有很多译文都比较传神、地道,为西方读者很容易理解、接受,但对于原作民族色彩的传播,就显得黯淡无光。毕竟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可以理解这一缺憾。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忠实于原作,《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也体现地淋漓尽致,但是他们对预期读者的关注较少,很少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性和理解力,是否能达到和原作读者同样的效果,达到功能对等。从功能对等的视角来看,两种译本都有不足,但他们仍然是最出色的两个英译本。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巨著,其中运用的大量俗语也便烙上了文化的印记,因此,在俗语的翻译中,就要考虑到原作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但由于译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俗语的翻译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可以应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两种译本在俗语的翻译中,译者出于不同的考量,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如霍克斯,他会增加某些文字,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交际翻译法为主,一是为了实现表达的充分性以加强译本的文学性,二是为了显化原语背后的背景信息,以消除译文读者眼前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杨宪益夫妇多采用异化的策略,注重保留原作中的民族文化气息,但对译文读者的关注稍有不够。因此,不论霍克斯多采用的交际翻译法还是杨氏夫妇运用的语义翻译法,只要能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该译本就是成功的翻译。
[1]CaoXueqin.AdreamofRed Mansions[M].Trans.YangHsienyi andGladysYa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Press,1994.
[2]CaoXueqin.TheStoryofthe Stone[M].Trans.DavidHawkes.London:PenguinBooksLtd,1973.
[3]PeterNewmark.Approaches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Press,2011.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5]党争胜.《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基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葛启国.文化差异和语言交际刍议[J].外语学刊,1997.(4)
[7]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8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9]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0]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