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方言中声母[sh]和[s]的音变浅析

2016-04-03 06:51陈明明
文学教育 2016年32期
关键词:唇齿音变省力

陈明明

济宁方言中声母[sh]和[s]的音变浅析

陈明明

济宁方言声母[sh]和[s]的音变现象是济宁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济宁方言尤其是济宁南部县镇方言中,[sh]和[s]的音变犹为明显。济宁南部县镇,如微山等地方言中,声母[sh]音变为[f]和[s],而声母[s]在部分情况下则音变为[x]。在以往有关济宁方言的论文中绝大多数只是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而没有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本文试图从相似语音模式平行发展的理论和发音省力的原则分析以上声母音变原因。

卷舌音音变机理唇齿化

1.济宁方言概况

济宁话指的是通行于济宁市市中区、任城区、曲阜市、充州市、邹城市、泗水县、微山县、汉上县、梁山县、金乡县、嘉祥县、鱼台县十二个县市区的方言。

济宁是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最丰厚的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济宁以孔子、孟子而享誉天下,历史悠久。相继经历了东夷文化、儒学文化和多元

文化发展期,拥有儒家文化,汉碑石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

济宁话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聚居着众多的原始村落(现已发现古文化遗址上百处)。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同其它部族的人们共同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大坟口文化和早期的济宁方言。据西晋音韵学家吕静《韵集》可知,济宁方言在晋代以前便较有特色。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向北沟通京津,向南连接苏浙,使济宁成为南北交通的咽喉。济宁人得以习染许多南北方言成份,济宁方言更趋活跃。据传说,明初,山西大批移民迁徙济宁,后燕王又使闽南人人济宁境,济宁因人口杂居,方言亦多差异。至明后期,济宁已是江北重要工商业城市。至清济宁更以“江北小苏州”的美誉闻名遐迩,济宁方言亦日趋稳定。明清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如贾凫的《历史鼓词》,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较多地接受了济宁方言的影响。到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济宁方言又接受了普通话的冲击,于是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济宁话。

贺巍(2005)把中原官话分八个方言片,这八个方言片是:兖菏片、徐淮片、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济宁方言系指分布在山东省济宁市境内的汉语方言,它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的中原官话,在山东方言范围内则归属西鲁方言片,而按其地理位置及人文条件应在兖菏片和徐淮片之间。

2.声母[sh]和[s]的音变考察济宁方言中声母[sh]和[s]的音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2.1[sh]音变为[f]音

叔(shu)-夫(fu),刷(shua)-发(fa),水(shui)-斐(fei),顺(shun)-奋(fen),涮(shuan)-饭(fan),爽(shuang)-访(fang),说(shuo)-佛(fo),帅(shuai)-fai

2.2[sh]音变为[s]音

杀(sha)-仨(sa),晒(shai)-赛(sai),山 (shan)-三 (san),上(shang)-丧(sang),射(she)-色(se),生(sheng)-僧(seng),是(shi)-四(si),谁(shei)-(sei)

2.3[s]音变为[x]音

酥(su)-虚(xu),酸(suan)-宣(xuan),孙(sun)-勋(xun),梭(suo)-靴(xue),随(sui)-(xui)

以上例子前者均为普通话发音,后者为济宁方言中该词发音。

3.音变机理

通过2.1可以看出卷舌韵母[sh]唇齿化现象要出现在合口呼韵母前面,这主要是介音u对卷舌声母的影响所致。

徐通锵(1994)在谈到介音对声母的影响时说:介音i、u、ü对现代方言的声母系统的演变有积极的影响,u介音则使声母前化为唇齿音或后化为舌根音,因为u本身的发音就是舌根上抬,唇齿有轻微的接触。

在卷舌韵母唇齿化现象中,u的唇齿作用起了决定性影响,使[sh]变为[f]。汉语方言声母系统的变化大多与介音的作用有关,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介音是使声母的发音部位发生变化的最重要的关键。(徐通锵:音系结构格局和内部拟测法(上),)

在济宁方言中,发u的时候总是唇齿微闭,这个唇齿作用会使u前面的声母发生变化,由舌尖后音变为唇齿音。也就是说,圆唇音u的唇齿作用不断地对声母施加影响,使声母变为有唇齿色彩的舌尖前音,再继续影响使声母中的舌尖擦音被唇齿擦音替换,然后进一步施加影响,使舌尖塞音变为唇齿音,最后变为唇齿塞擦音。

声母[sh]什么时代读成[f]声母?董绍克(1996)提到元杂剧里有个“说”“佛”同音的材料,很能给我们启发。元李寿卿《度柳翠》一折,月明和尚有这么一段自白:“有人来问贫僧如何是佛,我说你说的便是;有人来问贫僧如何是道,我道你道的便是。”这里显然采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是以“说”谐“佛”,以“佛道”之“道”谐“说道”之“道”。这个材料说明当时“说”和“佛”是同音的,可见,“说”“佛”同音后是“说”读成了“佛”的音。“说”“佛”同音的现象早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董绍克1996元曲“说”读“佛”例)

通过2.2所列出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济宁方言中卷舌音[sh]在除了2.1列举的情况之外都音变成了[s],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省力原则来分析。省力原则,又称经济原则,是指在言语交际中,往往从简,省力,就是以最小的言语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我们知道,在英语发音中,连读、弱读、失音、音的同化等方面就是我们常见的现象;词汇方面,人们倾向于缩略语、缩略词、拼缀词、短小词;句子层面,广泛存在替代、指别等形式。按照这些方式发音省力、省时,轻松了许多。虽然言语发音与书本上不同,但是听者不会不知所云,反而是发音更好的标志,被很多人认可。每个生物体都希望从其范畴中得到大量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同时又尽可能少消耗掉其自身优先的能力资源。同样,在汉语中,在不改变词语意思的情况下,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卷舌音[sh]音变为平舌音[s]后更容易发音,更能够省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保证交际双方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收益。

2.3表明在声母[s]后面出现介音u的情况时,平舌音[s]音变为舌根音[x]。对于此种情况,可以参照分析声母[sh]音变为[f]时的原因分析。这是由于平舌音[s]在单独发音时是与牙齿发生摩擦的,而在其后出现介音u时,介音u的发声促使舌位后移,上移,从而使得声母[s]音音变为与介音u舌位更加相近的[x]音。在[s]音音变为[x]后,韵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另一方面,济宁方言中元音普遍发音不饱满,嘴型普遍缩小,嘴角向后滑动的过程往往被省略。发[u]音舌身本来应该平放口中,舌后部向软腭稍稍抬起并略向后缩,但济宁方言中发 [u]音时圆唇度不够,舌头后缩,舌头部接近软腭,但略向后缩的过程被省略,从而导致声母[s]音变为[x]音。

4.结语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

通过对济宁方言中声母音变的探究,可以有助于研究济宁本地特有的文化,可以更清晰得找出济宁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对于外地人认识济宁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对于济宁人学好普通话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崔展.省力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归宿[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董绍克.元曲“说”读“佛”例[J].中国语文,1996(1).

[3]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J].方言, 2005(2).

[4]王琴.阜阳方言[s]读[f]现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王正英.济宁话辨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3).

[6]徐通锵.音系结构格局和内部拟测法(上)一汉语的介音对声母系统的演变的影响[J].语文研究,1994(3).

(作者单位:济南护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唇齿音变省力
『新帮手』让菜农采收省时又省力
“顶端托管”增收省力省心
The Spirit in the Sand
自动化养鸡 省力又高效
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流音变的注音与编排研究
作品赏析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音变式的功能演变及性质
有趣的“唇齿”接力
省时、省力、高效的2步法抛光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