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欣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黄立欣
内容摘要:新课程使数学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的效率,优势互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培养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新课程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而是由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学习交流、实践、操作。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而且对每位学习小组合作成员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混乱,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与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性格和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按每4-6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小组长对小组成员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时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要求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实践初期,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求:“小组里每个人积极发言,讨论后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或是只有小组长举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思考研究,发现是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小组内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入、汇报人、评价人,组内的角色分工定时进行轮换,当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我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的求出操场的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首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其次,要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辩别、评价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辩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是向别人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轮流分工当汇报员,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帮扶等措施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另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中探讨,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和谐,尤其更要多关注学困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让组长多些机会给他们发言表现等。对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