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论坛”与“和”文化

2016-04-03 01:09王荣华教授
上海视觉 2016年1期
关键词:世界文化

王荣华 教授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 201620

很高兴在金秋美好时节,借这个以文化为主旨、探寻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汇合点的学术论坛,和大家分享有关“世界中国学论坛”与“和”文化这个话题的思考与感悟。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文明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这一独特的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奇珍异宝,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并由历史和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九百多年前,宋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上承先秦以来的思想源头,下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路辙,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文明里的担当意识、文化意识、民本意识、人类意识和太平意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精神,一个又一个世纪,中国人以此凝聚,以此传承。

二、“世界中国学论坛”举办的初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中国学逐渐兴起。中国学由汉学发展而来,但又区别于汉学。中国学涵盖了汉学的内涵,又扩展了当代中国的研究范畴,主要以近现代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社会、教育、艺术、军事、外交等领域为研究对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在国际事物中影响力的迅速提升,有关中国问题研究正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中国学因此得到迅猛发展,成为20年来西方学术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且有发展为显学的趋势。

为此,上海社会科学院自2004年起策划举行了连续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坛现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新闻办联合承办,是一个高层次、全方位、开放性的学术性论坛。论坛旨在为海内外中国学研究届提供对话渠道和交流平台,反映中国学研究的动态与趋势,鼓励观点创新,推动学派融合,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学研究网络。

三、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钥匙与“和”文化的挖掘

1、论坛的使命和主题的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对于研究、传承还是向世界介绍,我们都要找到一把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他强调,一些人对中国有偏见,主要是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

“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举办迫切需要一个深度的学术交流,关于学理的、道的研究。所以解读中国、说明中国是我们论坛的责任和使命。解读中国,说明中国,就是要回答大家都说的“中国之谜”这个问题,其关键点何在?秘诀何在?还有中国为什么有这样的发展?即中国之道。我认为外国学者要研究中国,了解和理解中国,其中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找到“钥匙”,一个是把握趋势。这个“钥匙”要能说明中国,说明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到底是祸还是福?中国的发展今后到底会有怎样的走向和趋势?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读和反复讨论,我们认为这把“钥匙”就在中国的一个“和”字上,和平、和谐、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和为贵等里面都有一个“和”字,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的行为关系准则,同时利益多元化了以后,它也是利益价值的一个尺度。为此,我们将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和”文化。

2、四届论坛主题的连续性集中凝练并传播了“和”文化

2004年第一届的主题是“和而不同——多元视野下的中国”,回答中国是怎样的国家,就是中国学回归中国。“和而不同”的理性思考,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最早提出“和”与“同”这一对哲学概念的人是西周史伯,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不同元素和谐有序地存在于统一体之中,就是“和”。推而广之,美妙的音乐,绚丽的文采、可口的佳肴,都是“和而不同”,即多样性统一的结果。先秦哲学家老子在描述世界生成时,用另一种理论说出了统一的道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的本质,是“负阴而抱阳”,存在于统一体之中的阴与阳不仅不能消解,还要保持平衡,这就是自然规律。当时提出这一主题的背景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作为胜利者,要把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模式、价值观扩大到全世界。我们提出“和而不同”,意思就是:世界是丰富多彩、是多样的,是和而不同的,也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到了2006年,主题是“和平和谐——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发展了,影响大了,中国的发展到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是祸还是福?有很多议论。当时中国经济总量逼近世界第三,国际上出现了“中国威胁论”,同时伴随着“中国威胁论”甚至出现了“教育威胁论”,因为凡是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或华裔学生,无论是在班级、年级、学校、学科等成绩排名中总是占据前几名。我们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无论是理念、制度、价值、传统,中国发展绝不会威胁世界,我们的发展是和平发展,而且中国追求的是世界和谐,政治上平等互尊,经济上互惠互利,文化上互学互鉴,安全上合作互信,环境上协力互帮,国与国和平共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哲学上说,“和谐”是较“和平”更为高级的均衡状态,如果说“和平”是国与国之间各种力量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那么“和谐”则是国际社会各种利益之间共同发展的重要价值尺度,是国际关系从和平朝着和谐方向的发展和深化。当代中国人首创“和谐世界”理念,其内涵并非突发奇想,也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权宜之策,而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中国参与国际事物一贯原则的升华。

2008年,我们确定的主题是“和衷共济——中国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同一个地球的共处之道。“和衷”最早出自《尚书》,是指人们彼此和谐恭谨、合作共事的精神状态;“共济”出自《国语》,是众人借助同一舟楫、共渡江河的行为状态。“和衷共济”连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和伦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之所以提出“和衷共济”,是因为当时世界面临挑战,发展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反恐、环保、包括金融危机纷纷出现,某些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发出“赶出去”的反对声浪,如与欧美的贸易顺差,中国对非洲投资被说成是新殖民主义;中国向拉美购买原料被描绘成掠夺资源。而同时又出现了“中国责任论”。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强调各国要共同应对挑战,各国承担的是有区别的责任。我们阐述中国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中国的共处之道就是和衷共济。

2010年,我们提出的主题是“和合共生”,和平合作、共荣共生,就是讲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之道,批驳“中国自私论。”我们对“和合共生”进行了文献考证,发现“和合”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且数千年来信守不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祖先就已使用“和、合”二字,而“和合”联用,则出自两千年前的《国语》、《管子》和《墨子》等典籍。在《周易》《太平经》等经典文献中,对“和合共生”理念都有深刻的阐释。在中国文献中,“和”指和谐、和睦、和平,“合”指融合、结合、联合、合作。我们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上海世博会的案例来说明“和合共生”的意义,批驳“中国自私论”,同时提出了三条“和合共生”的意义:一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在尊重多样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互利竞争达到各国共同发展;二是平等互助合作,是中国与世界应对全球性问题唯一的制胜共赢之道;三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模式,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大家必须尊重、善待自然,用之有道、取之有节,就是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精髓,就是中国化解冲突、独具魅力的智慧,发展道路的秘诀,可以分享的经验。我们中国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发展到大家都来关注,就是因为我们本着“和合共生”的理念,既不想谋求霸权、也不想我输你赢,或你输我赢,零和游戏。

首届“和而不同”其实是起始造势,目的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来讨论;第二届“和平和谐”是延续和巩固;第三届“和衷共济”是深化和发展,因为谈及行为准则和价值、利益准则、关系处理;第四届“和合共生”是一个提升,着重于道,这是深层次的探讨,是从根本上、学理上来讲;第五届“中国现代化”,是道路前景。

四、“世界中国学论坛”取得可喜成效

以传播、推广中华“和”文化为着力点的系列“世界中国学论坛”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同行与专家的认同,包括上海社科院、国务院新闻办、市委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评价是“很有意义”、“很有成效”,认为是一个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成功。“世界中国学论坛”已成为上海社科院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胡锦涛同志委托王沪宁打电话,对智库的定位表示肯定;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上海社科院是上海的重要智库,要整合力量发挥更大作用,他赞同并提出要求,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李长春同志也作了一大段批示,对上海社科院的做法予以肯定。《光明日报》也作了六千字的报道。海内外的同行也认同中国学论坛的这一平台,池田大作先生对论坛高度评价,称论坛起到了“罗盘、指南”的作用。上海社科院内部也逐步形成共识,认为“世界中国学论坛”是上海社科院智库的一个品牌,现在论坛、刊物、研究所三位一体的形式已经基本稳定下来。此外。第四、第五届论坛还评出了四个“中国学研究贡献奖”,这奖具有世界中国学研究的顶尖水平。由于论坛的规模和质量在不断提升,如以第三届为例,共有500人参加,包括120名外宾,收到论文360篇,使论坛既成为一个高端的学术平台,同时又是权威、专业的信息库。在此基础上,“世界中国学论坛”还有了自己的出版物,如《海外中国学研究》和《中国学界》杂志等关于世界中国学、中国学研究的著作。目前,国务院新闻办已把论坛列成是六大高端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

五、“和”文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善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有学者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注重和谐的“和合”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等;二是扬善抑恶的“善文化”。为此,近期我们正在思考要以弘扬“善文化”引领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同时提出要正确认识、看待和处理“术”、“器”、“情”、“意”、“道”之间的关系,在“互联网+”的时代,这五者实质是资源高度整合与优化的新模式和极为复杂与完备的系统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扬善抑恶,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特别是“仁爱”精神,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良好道德风尚奠定文化基础,也是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为此,我在担任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期间,把教育基金会作为弘扬“善文化”的实践平台,进行一系列的理念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有力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的“和文化”和“善文化”。

参与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经历,我深感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与日俱增的巨大影响,是我们办好论坛的力量源泉,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包括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因为,我们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坚持真理,坚守信仰,挚爱中华文化,自然会得到世界的尊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2014年3月29日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

以上是我对“世界中国学论坛”与“和”文化的一点粗浅体会,供大家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猜你喜欢
世界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