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华
中高职贯通语文案例教学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黄明华
根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15修订稿)》精神,本人着眼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生涯上来着手,将语文素养与中高职生学生特点结合,尽可能找到两者的最大交集,来进行案例教学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
中高职贯通 案例教学 语文素养 职业能力
“3+2”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兴发展方向,作为基础课的语文,教师就要针对中高职贯通一体化特点,实行同课异教。突显职业元素和职业能力,将语文培养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生涯教育相链接。以下是笔者以上海乔刚教授主编的《中高职教育贯通五年学制教材系列》语文教本为例,在案例教学上进行的课堂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
【案例过程】:
开学之初,将每篇课文的授课方式告诉学生,并明确职责,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创意的准备。一般难度较高的课文以老师精讲精导,用“层层剥竹笋”老师主导学生主演的方式来授课;难度较低的课文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学生自己上课,师生互评课的方式;实用性强,项目目标指向明确的课文,采用项目案例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以活动实践的授课方式。
案例一: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体验尝试中唤醒并找到自己,为培养独特自信的个体职场人奠定基础。
《最后的演讲》授课计划2课时,第一节课学生依次上台体验性演讲,自己截取文中最感兴趣,最适合自己的部分,时间1~2分钟。由于开学之初就布置,学生准备得比较充分,作为课堂考核的要求,学生积极性特高,每个学生都精神抖擞。既有自己上台时的紧张,也有别人上台时的轻松,既有精彩处的掌声,也有发挥失常处尴尬处的善意笑声。下课前5分钟课师生畅所欲言的点评,点评范围包括对文本的解读、授课的方式、课堂的氛围、教态语言、学生的收获等各个方面,真正让每个学生明白可取可学之处,不足需要改进努力的方向何在,最后评出A级最佳表现者,作为课堂考核的成绩之一。
第二节课呈现方式。第一个环节,教师示范性演讲;第二个环节,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经典演讲视频或者电影相关的片段;第三个环节,学生自愿上台来做脱稿的表演性演讲;第四个环节,评委组点评并评出获奖的优胜者,进行当堂发奖。整节课精彩不断,处于“haigh”状态,事后班长还将两个演讲得特别棒的学生视屏发到了班级QQ群,成为了班主任的班级亮点材料。
后记:
事实证明,这两节课学生收获特别大。学生能流畅地够背诵全文,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方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课文体验方式;持续影响发酵,学生长时间里还在津津乐道这两节课的笑点,精彩视频被传播到班外,在校园掀起了浪花。其他语文老师在学生的呼吁之下,来我班听课取经。在这样的课堂内,没有一个不积极主动的,没有一个不专注的,没有一个不是使出浑身解数的,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就是在这种气场的带动下,有的学生第一次突破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第一次站到了讲台上面,明白了在台上说话演讲并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难,找到了原来在众人面前我也可以很精彩的自信感觉。为了巩固学生的这种体验感觉,《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巴尔扎克葬词》、《应用文演讲》等课文我均采用这种授课方式。
要让学生真正发现独特的自我,真正长起来,将自我立起来,用勇气和自信来清楚明白地将独特的个体“人”字堂堂正正地立起来。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当然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此份责任。“春江水暖鸭先知”、“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放开手脚,大胆让学生下“池塘”感知属于自己生命个体的“水温”。
语文老师经常采取这种开放式、尝试性、体验式的上课方式,到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学生对自己的长短板就非常熟悉,对自己的目标定位、岗位需求就有自己的针对性,不会将自己盲目“嫁出去”,然后又不断“离婚”,最终还是一个“单身狗”,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职业舞台。这种大胆表现自我,亮出自己,找到自己的能力正是语文教学中应突显的专业元素。
案例二:“牵手是为了放手”——不教而教,让学生在“行”中主动去追寻,自行去探索,培养独立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以后源源不断的职场“母机”资源。
诸如《北宋词两首》、《读孟尝君传》、《白杨礼赞》、《带上三句话上路》、《白杨礼赞》、《咏志》《三峡》、《地震》、《日记(博文)》等这些篇幅较短,内容浅显易懂的,采用学生上课,学生互评,老师总结的授课方式。
后记:
要将此类课上成功,得注意如下几点。①教师的精心准备,要对上课的小老师从宏观上指导,督促其备课要注意的环节,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授。②课堂结尾的中肯评价。一是学生对“小老师”上课情况的评点;二是小老师对同学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评点,在相互点评中得到提升;三是教师的整体评价,提升亮点,给与肯定,指出不足,指明方向。③课后让学生写感想或总结,让他们在自导、自演、自评、自感、自悟中获得各方面的能力,是“热闹”后的冷静思考和刻骨铭心的收获,并将之固化下来。
这类实验的特点:一是对学习内容作“学生化”处理,按照他们的口味来“烹调”,适应中高职贯通班学生的特点;二是互动体现出情境——挑战——活动——反馈的程度,完成一个完整学习任务不是简单地告知对与错,而是重在学习所得的内在反馈与激励,以循环互动的方式发生着作用;三是学会在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努力下来完成任务,善于自我调节和反思;四是整体策划事情的能力,分步骤计划的做事方式,实施过程中的要承担的风险和挑战性,如何处理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等等。此类案例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在自评和他评中,在实践和反省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意识和做事方法,为以后的职场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提供可再生资源。
案例三:“不按常规出牌”——在情景化综合模拟再现实践下,深入挖掘经典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良好品性品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将来的职场精神打下厚实的基底。
类似《项链》的经典课文,中高职贯通班没有高考的束缚,我决定不走常规教学的老路,将文本经典内化为学生人生中的经典,为以后职场的发展迈下坚实的一步。首先是学生将剧情的关键部分在班级情景化模拟表演再现出来,然后教师用问题精心导向,运用发散思维多元化解读人物,让学生吸收人性中美好的精神品质,最后是拓展延伸:梦想——职业理想——中职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问题设计如下:1、佛来思节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会结交这样的朋友吗?2、路瓦栽先生是怎样的人?你会选择这样的人做伴侣吗?3、如何看待玛蒂尔德的梦想?离她有多远?4、我们中职生身边的“玛蒂尔德”是什么模样?5、怎样看待现在生活中的奢侈品和山寨货?6、怎样理解当今社会中“富而不贵”的现象(我们不缺土豪,但是我们缺少贵族)?7、我们中职生该怎样将自己的梦想和职业理想相结合,该树立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最后学生在深层次模拟体验的情况下,合作探讨出独特的精神琼浆。要学会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问题;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在领悟作者用意的同时,要敢于超越作者,要常读常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文字背后的东西,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才会有所创新;树立中职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经典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实现正确定位;将自己的梦想方向与社会主流前进方向保持一致,能给自己、他人及社会带来正能量;用负责任担当的职业敬业精神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谱写职业之路,脚贴大地一步一步稳打稳扎去经营人生,实现理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将梦想、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很好地结合起来,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案例反思】:
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一些具有自我特色的案例教学法,为学生的终身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中高职的教学渠道已经全面放开,中高职贯通的毕业生还有机会参加“专升本”、“专升硕”的选拔。语文教育要担当起“立人立业”的重担,以能力为本位,要与就业挂钩,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的人,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完整人格、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培养出具有终身发展、有较强岗位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体现中高职贯通的优越性。
案例教学法虽无固定的框框,但要运用好,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对课程宏观结构的全新设计。以案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关系来组织课堂内容,围绕语文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注重课堂设计教学,变革常规教学活动流程,实践“项目课程与情景教学”,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强化真实的操作训练,实施真实的工作任务,将“任务引领、项目驱动、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以语文课堂为中间媒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2.在教学案例实施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通过实施“过程学习、过程考核”的办法,让每个学生找到自我成长的感觉和快乐,将语文课堂变成发展表演个体的舞台。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解读文本的“金钥匙”,从而拿着这把钥匙去打开终身阅读的大门;让每个学生找到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声音的技能,从而带着“猎枪”,在以后职场中,去表达交流、理解沟通,去总结归纳、理论升华,去将实践与理论用妙笔生花来链接,达到“知行合一”的融会贯通的良性循环境界,从而利用语文培养出来的综合素养帮助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追求再生价值。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那些有运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即强调那些可以用来学习其他知识与技能具有“母机”功能的内容知识点。将语文课活化处理:表演小品相声、听诵朗读会、竞选职位、发表演说、模拟主持训练、演讲辩论赛、复述讲述、语音室口语测试、普通话训练、对话训练、倾听概括训练、阅读会交流、多媒体影视欣赏、成语接龙训练、典故戏说、说唱演活动案例、读书报告、短剧演出、改写扩写散文剧本、猜谜语、说笑话、对对联及参观访问活动发布等案例形式。在这些看似闲适的案例学习时空中,学生在“无为而无不为”的了无痕迹中也就具备了坚持执着、自信大胆、勤奋踏实、团结协作、严谨务实、热情积极、敏捷善辩、理性睿智、有胆有识、条理细致、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理智理性、乐于奉献、劳动最美等多种美好品质。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魏敏.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J].职教通讯,2013(8).
[3]王琪,白云海.实践者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理论与“专业发展”——基于一则生活故事的叙述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
(作者单位: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