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际翻译观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的双关语翻译

2016-04-02 03:43:53婷张顺生
英语知识 2016年3期
关键词:奇境双关语赵元任

翟 婷张顺生

(1.2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从交际翻译观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的双关语翻译

翟 婷1张顺生2

(1.2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双关语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有的语言特点,给双关语的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观的角度,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双关语为例,选取赵元任和黄建人的两个中译本,对比研究两人在翻译时对双关语做出的处理,旨在探讨双关语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双关语;交际翻译观;翻译策略

1. 引言

双关语是儿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常,谐音双关或者语义双关不仅为故事营造幽默的氛围,也增加了童真、童趣,体现儿童文学语言的荒诞美。由于中外语言和文化存在差异,加之儿童的语言能力有限,因此译文不仅要译出双关语的幽默效果,还要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

英国著名作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1832-1898)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主要讲述了小女孩爱丽丝跌入小洞中,在奇境中经历了一段奇妙而玄幻的旅程。小说主要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双关语而闻名于世。双关语给小说带来一定的幽默效果,使得小说备受欢迎。基于此,本文将对赵元任和黄建人的两个中译本中对双关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其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

2. 双关语及其翻译

2.1 双关语

双关语在希腊语中被称作“paronomasia”,是一种文字游戏,通过挖掘多义词或者谐音词来暗指双重或多重意义(文军,1992: 321)。双关语通常用来创造一种幽默的修辞效果,展现语言的朦胧美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示出使用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英文“pun”和汉语“双关”并不完全对等。《牛津英语词典》对“pun”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word in such a way as to suggest two or more meanings or different associations, or the use of two or more words of the same or nearly the same sound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so as to produce a humorous effect.”(用一个词去暗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意义或引起不同的联想,或者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以产生一种幽默效果。)(李国南,2000:34)从定义中可看出“pun”主要分成“一语双关”和“二语双关”两种。而汉语中的双关则是指“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陈望道,1979: 96),即“一语双关”。根据以上两种定义,可总结出“pun”包含“双关”,它不仅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进行交流的言语行为,具有认知功能和语用功能。

2.2 双关语翻译

英汉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由于东西方文化及语言系统的差异,在翻译双关语时很难同时取得形式和意义上的完全对等。谭震华(2006:37)认为,如果追求源语与目的语的完全对应,双关语是无法翻译的。卡特福德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在于找到内容的等值,例如一个单词,一句话等,如果不能做到内容等值,那么翻译就不能继续,这种情况就被称作‘不可译’。”(Catford, 1986: 56)因此,双关语的翻译首先要打破传统译论“忠实”的束缚(谭震华,2006:37)。如果双关语翻译恪守意义“忠实”原则,那么双关语的文本功能则会丧失,它原本所要传达的幽默效果将不复存在,这反而成为一种“不忠实”的翻译。对于双关语的翻译难以兼顾“忠实”和“通顺”,因此要敢于创新,另辟蹊径,不拘泥于外在形式的束缚,而追求语言的内在神韵的再现。著名的比利时语言学家德拉巴斯替塔(Dirk Delabastita)曾在其著述中提出了三类双关语翻译策略:双关语译为双关语、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和编辑手段(editorial techniques)(Delabastita,1993)。张南峰认为德拉巴斯替塔的这种分类法不具有很大的语言特殊性,因为它既适用于描述欧洲语言之间的互译现象,也大致上适用于描述英汉翻译现象(张南峰,2003: 32)。双关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是运用语言的歧义和模糊来创造一种模棱两可的效果,翻译如果过于忠实准确反而不利于保留原作诙谐幽默的风格,从而造成翻译效果的丧失,而适当忽略形式内容上的完全对应,注重效果上的对等,那么双关语的可译性会大大提高。

3. 交际翻译

3.1 定义

交际翻译观是由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 2001: 39)在《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的,指“努力使译作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交际翻译观主要强调效果的等值,旨在译出内在精神,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的翻译,它尤其注重话语所指的要旨,而非形式。

3.2 应用

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观重点放在译文读者,他们不能预见阅读时遇见的困难和晦涩,希望译者能将外国元素转换成他们自己的文化和语言(Newmark, 2001: 39)。交际翻译观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认为在译者翻译时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主要受众目标是儿童,由于儿童语言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在听或读复杂语句时会困难重重,而双关语这种一语双义甚至多义的表达更是难以理解。因此,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儿童语言的特点及儿童有限的语言理解能力,译前充分了解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找出简单而通俗的表达,便于儿童理解。交际翻译观强调等效的翻译,金隐(1998:191)认为等效翻译就是要求用尽可能接近原著的笔调,再创造尽可能接近原著的形象。因此,交际翻译也是力求内在效果的再现,这与双关语翻译的要求不谋而合。

4.《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双关语翻译策略

纽马克曾说过:“双关语翻译的重要性有限而趣味无穷。”(Newmark, 1988: 217)因此,本文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引下,对赵元任(2002)和黄建人(2012)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中译本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两位译者对其中的双关语进行的不同处理,感受其中双关语带来的无穷趣味,从而归纳出以下几种双关语翻译策略。

4.1 移植

移植是指将原文中的双关语移植到译文中,在译入语文化中找到与原文双关语形式和意义上相类似的双关语表达。

例1:

“Mine is a long and a sad tale!”said the Mouse,turning to Alice, and sighing.“It is a long tail,certainly,”said Alice, looking down with wonder at the Mouse's tail;“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Carroll, 2007: 36)

赵译:

那老鼠对着阿丽思叹了一口气道,“唉!我的历史说来可真是又长又苦又委屈呀!”

阿丽思听了,瞧着那老鼠的尾巴说,“你这尾是曲啊!可是为什么又叫它苦呢?”(2002: 21)

黄译:

那老鼠对着爱丽丝叹了一口气说:“唉!我的故事又长又伤心呀!”

爱丽丝听了,瞧着那老鼠的尾巴说:“你这尾巴是长啊!可是为什么又伤心呢!”(黄建人,2012: 49)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这一对同音双关给小说增添幽默效果和音韵美,如果只是“tale”“tail”按字面地将其译成“故事”和“尾巴”这两个毫无关系的词语,那么原文的幽默效果就会丧失,而且就对话本身的逻辑而言也是无法说通,就像黄译本让人读起来感觉莫名其妙,前后对话显得前言不搭后语,无法衔接。而赵元任则在这里做了一个巧妙的处理,他将“tail”和“tale”这对双关移植成“委屈”和“尾曲”这样一对谐音双关,语言通顺,形式与原文类似,语义也基本传达,因此,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观来看,赵元任采用移植的方法既传达了原文的字面意思,而且尽可能地去构造与原文基本相似的双关语,使得译文读者从译文中感受到和原语读者从原文中感受到的同样的幽默效果,取得效果上的等值。

例2:

“Curiouser and curiouser!”(Carroll, 2007: 21)

赵译:

“越来越奇罕了,越来越稀怪了! ”(2002: 8)

黄译:

“越离奇越古怪了!”(2012: 23)

李国南(1986: 59)曾提到创造双关语有时难于求全,可能出现某些不合语法或惯用法的现象。这里的“curious”的比较级应该是“more curious”,而此处卡罗尔故意误用“curiouser”这个单词,既体现出爱丽丝掉进洞中后迷迷糊糊的状态,同时也展现儿童语言的简化和荒诞美。儿童对于较为复杂的语法知识还不能接受,只能适应这种简单的词语转化,在两个译本中,黄译本是“离奇、古怪”,赵译本是“奇罕、稀怪”,就字面而言,两个译本意义上都忠实原文,但从效果上看,赵元任的译文似乎更为贴切,我们平时正常的说法是“奇怪、稀罕”,这里赵元任故意将常规语序打乱成“奇罕、稀怪”这种拗口的表达,看似不合理,但事实上和原作者的做法不谋而合,同时也符合儿童语言不规范的特点,与原作不仅达到内容上的等值,也取得了效果上的等值,使译文读者也能从译文中感受到小爱丽丝的童真童趣,这正是交际翻译观所提倡的以译文读者为中心,注重内涵要旨的传达。

4.2 转换

转换是指将原文中的双关语在译文中转换成另一个双关语,改变原文的字面形式和意义,但仍保持原文双关语所表现的幽默效果。

例1:

“—The master was an old Turtle—we used to call him Tortoise—”

“Why did you call him Tortoise, if he wasn’t one?”Alice asked.

“We called him Tortoise because he taught us,”said the Mock Turtle angrily:“really you are very dull!”(Carroll, 2007: 113)

赵译:

“……我们的先生是一个老甲鱼——我们总叫它老忘。”

阿丽思问道:“他是个什么王,你们怎么叫他老王呢?”

那素甲鱼怒道:“我们管这老甲鱼叫‘老忘',因为他老忘记教我们功课。你怎么这么笨?”(2002: 80)

黄译:

“……我们的老师是一只老甲鱼——我们总叫它老乌龟。”

“他又不是乌龟,为什么要那么叫呢?”爱丽丝问。

“我们叫他乌龟,因为他教我们学习呀。”素甲鱼生气地说,“你真笨!”(2012: 168)

这里“tortoise”和“taught us”在英文语音系统中是一对谐音双关,卡罗尔用这种风趣幽默的表达体现出儿童语言的童真童趣,而如果直译成“乌龟”和“教我们”,由于中西方语音系统的差异,直译的中文就完全失去了谐音双关的特质,于是赵元任将“tortoise”译成“老王”,“tortoise”有“龟”或“王八”的意思,“王”为其姓,刚好是“王八”里的一个词,所以译成“老王”;把“taught us”增译成“老忘记教我们”,“老忘”与下文的“老王”形成双关,虽然意义有点偏离原文,但成功地将原文中的幽默效果翻译出来了,再现了原文的美。译者将外文中的文字游戏设法变成中文中的文字游戏,使中国孩子从译文中得到外国孩子从原文中得到的同样的乐趣,符合交际翻译观提出的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标准。

例2:

“I had not!”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angrily.

“A knot!”said Alice, 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 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 “Oh,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Carroll, 2007: 38)

赵译: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

阿丽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 2003: 23)

黄译:

那老鼠很生气地说:“我还没有说到!”

爱丽丝说:“是一个难题,让我来帮你解决它吧!”(2012: 52)

卡罗尔用“not”和“knot”这一对同音双关展现其文章丰富幽默的语言魅力,同样地,如果将其直译也会使双关语的幽默效果丧失,为了保留原文中双关语,赵先生对其字面意义做了一些小修整,将“knot”改译成“刀”,与前面“还没到”中的“到”构成一对谐音双关,这种做法从字面意义上来说不太符合翻译“信”的准则,但却能达到同样的幽默效果,翻译出原作的精神,这才是大大的“信”,做到了交际翻译观所注重的要旨的传达。

4.3 替代

替代是指用其他的一些修辞手法,例如头韵、反讽、含糊等来取得原文双关语所创造的幽默或讽刺效果。

例1:

“Did you say pig, or fig?”said the Cat. (Carroll,2007: 78)

赵译:

那猫问道,“你刚才说猪还是书?”(2002:53)

黄译:

那猫问:“你刚才说‘猪'还是‘无花果'。”(2012: 120)

“fig”中文意思是无花果,如果翻译成无花果,“猪”和“无花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无法将其联系在一起。而此处的“fig”在原文中本就无实际意义,只是用来突出儿童文学的特点,表现出猫的迷糊与可爱,卡罗尔只是想让原语读者感受到“pig”和“fig”的谐音双关所带来的诙谐与幽默,因此赵元任将其译成“书/竹”与“猪”这两个相似的音,用其含糊所指来重塑原文中双关的幽默效果,从而使译文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同样的联想与推理。

例2:

The Dormouse. (Carroll, 2007: 81)

赵译:

惰(赵原作犬旁)儿鼠 (2002: 55)

黄译:

冬眠鼠(2012: 122)

这里的“dormouse”是指一种分布在欧洲、地中海和远东地区的鼠类,因为酷爱睡觉而取名“榛睡鼠”。卡罗尔用“dormouse”这个词不仅字面上表现出这种小老鼠嗜睡的特性,还活灵活现地为小读者们塑造出一个可爱迷糊的小动物形象,符合儿童的兴趣所在。这里黄建人的翻译只是字面上译出词义,而没能译出童真童趣的效果。而赵元任则匠心独运地给他取了一个别名“惰(赵译原作犬旁)儿鼠”,“惰儿鼠”这一半音译半意译的专有名词译法与将“Cambridge”译作“剑桥”、“Starbucks”译作“星巴克”一样妙不可言,使榛睡鼠这一懒惰迷糊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生动幽默。此处赵先生创译的“惰儿鼠”成功地运用文字游戏完成了风趣效果的传达,确实是一次创新大胆的尝试。黄建人的译本虽然似乎更加通俗易懂,但趣味性大打折扣。

4.4 不译

不译,顾名思义就是忽略原文中双关语创造的幽默效果,只是字面地将其译出,这也许是一种双关语翻译的不得以而为之的处理方式。

例1:

“—You see the earth takes twenty-four hours to turn round on its axis—”

“Talking of axes, ”said the Duchess,“chop off her head!”(Carroll, 2007: 71)

赵译:

“你瞧,地球要二十四小时围着地轴转一回”

那公爵夫人道,“还说斧子呢,砍掉她的头!”(2002: 49)

黄译:

“你瞧,地球要二十四小时绕着地球转一圈。”

那公爵夫人说:“说到斧头呢,砍掉她的头!”(2012: 108)

这里,由于原文本中“axis”(地球的轴)和“axes”(斧子axe的复数形式)发音相同,而相对而言,“axes”是人们更熟悉的词,故而公爵夫人错将“地球的轴”理解成“斧子”,因此才有了后面那一句“chop off her head”(砍掉她的头)。不难看出,原文本中英文前后是衔接的,读起来也能够领略到双关语的趣味。然而,由于中文里很难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类似表达,所以两位译者在此都选择字面直译,忽略了其中双关效果的翻译。然而,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方法,如果深入思考,或多或少我们还是能够再现原文的趣味性的,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翻译:

“你瞧,地球围着地轴转一圈得要二十四个钟头。”

公爵夫人道,“说到头,剁了她的头!”

双关语本身是一种修辞手法,深深根植于语言文化中,它与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由于音、形、义上的差别,很难做到双关语完全对等翻译。因此,当我们无法取得语义效果上的等值时,需要以交际效果为准。

5. 结论

通过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双关语案例,可领略到作者卡罗尔的智慧、诙谐和幽默的语言魅力。通过对赵元任和黄建人的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赵元任对英文中双关语的汉译处理方法分别有移植、转换、替代和不译四种。结合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观可见,赵元任的翻译更加注重双关语效果的传达,而双关语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手法,注重的就是效果的表达,因此在翻译双关语时,不仅要做到字面内容上的“信”,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内在效果上的忠实。另外,《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主要的目标读者,将晦涩难懂的双关语尽量译得通俗易懂,从而保证双关语效果的正确传达。希望本研究能够有助于对儿童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正确理解和翻译。

[1] Carroll, L. 2007.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M].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2] Catford, C. 1986.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Delabastita, D. 1993. There’s a Double Tongu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Wordpla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amlet [M]. Amsterdam/Atlanta: Rodopi.

[4] Newmark, P.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5] Newmark, P.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 陈望道.1979.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 黄建人.2012.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8] 金隐.1998.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9] 李国南.2000.“pun”与“双关”辨异[J].外国语,(6):34-35.

[10] 李国南.1986.英语中的双关语[J].外国语,(4):54-60.

[11] 谭震华.2006.论双关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4):37-39.

[12] 文军.1992.英语修辞格词典[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3] 张南峰.2003.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1):30-35.

[14] 赵元任.2002.阿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

On Pun Translation i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Pun is a common rhetorical device in literature. Its specific linguistic features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its translation. Taking the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un translation between Zhao Yuanren’s and Huang Jianren’s versions based on Peter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with the intention to explor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pun translatio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puns;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059

A

2095-4891(2016)03-0068-05

翟婷,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语言文学。张顺生,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文体学

通讯地址:1. 200093 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34号 上海理工大学南校区 2. 200433 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中原路990弄纪联小区17号202室

猜你喜欢
奇境双关语赵元任
赵元任早期琴曲的“选(编、创)曲配伴奏”思维分析
乐府新声(2022年3期)2022-11-21 08:37:36
店员嘲笑赵元任
瑰丽奇境
奇境军事训练营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38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双关语认知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20
守卫冰雪奇境
漫游阅读奇境
儿童时代(2017年10期)2017-06-21 10:00:12
双关语的随附性解释
外语学刊(2016年4期)2016-01-23 02:34:05
也说双关语的解读机制*——兼谈最佳关联推定策略的细化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