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的六部曲

2016-04-02 03:43毛浩然
英语知识 2016年3期
关键词:书评入门语言学

毛浩然

(华侨大学,福建泉州)

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的六部曲

毛浩然

(华侨大学,福建泉州)

跨学科已成学术研究常态。青年学者慑于跨学科之费时费神,明知跨学科是科研突破之重要途径,却不敢轻易涉足一个新学科领域,更别说同时涉猎多个学科了。本研究首先界定入门新学科的三个标准,然后提出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的“六部曲”,最后例析了批判性读书报告写作的五大要领。“六部曲”具体指:1)检索百度百科;2)查阅核心期刊综述2篇;3)查阅权威期刊书评2篇;4)阅读外文专著中文导读1篇;5)查阅国内外高被引频次论文5至7篇;6)撰写3000字以上批判性读书报告1篇。“六部曲”简明易行,只要按部就班实践之,最长一周即可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

快速入门;跨学科;六部曲;读书报告;批判性思维

1. 引言

跨学科的重要性及其明显优势不言而喻,已成学术研究常态和学界共识。遗憾的是,有时学科疆界成为拒绝其他声音的隔音装置,成为学科自我保护和拒绝他者的运作机制,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学术资源共享,主观上收缩了主体的研究视野。因此,“如果在恪守自己理论阵地的同时,也能够倾听一些本学科之外的声音,进行一些多学科的对话,对于走出排他性的研究模式来说,将会是有益的。”(谭学纯,2000:206-207)“在接受学科限定又超越限定的动态平衡中寻找新的生长点,既不至于封闭在自我设定的模槽中,也避免迷失在他人构建的认识框架中。……通过不同学科经验的挪移和互渗,通过不同学科经验方式自我表述系统的整合,拓展研究空间”(谭学纯,2000: 203)。

众多青年学者之所以不敢轻言跨学科或有言无行,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苦于时间精力有限,只想将精力集中于某一个学科领域做深做透;二是误认为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需要一至三年时间,所以明知跨学科是科研突破之重要途径,仍然望而却步。究其根本,就是感觉跨学科虽然有价值,但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难免要耗费数年时间,因此或感觉性价比不够,或感觉难度太大不敢贸然行动。但是,如果不多涉猎多个学科,就难以实现科研突破(尤其是文学和翻译研究领域更是如此)。那么,有没有一种难度不大又颇具成效的方法,能够帮助青年学者们快速入门一个甚至多个新学科领域呢?这正是本文即将讨论的焦点。

2. 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的评估标准

既然要讨论入门,就要先界定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的评估标准,即如何才能算是真正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我们界定的入门标准主要有三条:1)了解该学科历史脉络和近二十年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且能如数家珍;2)确保与该学科的专业人士交流时不说外行话;3)了解该学科近三年的至少三个国际前沿热点问题,且能适当点评。

笔者借助在全国50多所高校讲学的机会做了初步调查,根据这三条入门标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青年学者都不敢胸有成竹地声称自己已经真正入了主攻学科的门。而反思一下,自己已在主要研究方向所在的那个学科努力了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了,居然还不能心安理得地确认自己已经入门,更别说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入门一个新的学科领域了。但我们提出的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的“六部曲”,只要按部就班且不打折扣,全日制在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只需要6至8小时就能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兼顾科研、教学和家庭的研究者也能在三天内做到符合三条入门评估标准。如果确实很忙,则也可放宽到一周。即便是每周入门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坚持两个月后,当青年学者已经入门八个新的学科领域且均能符合入门的三条标准时,可以想象一下,到那时在选题拟定、学术交流和论文写作等各个方面的视野和底气,与现在相比,自然已是大相径庭。而这样的显著进步,只需要你两个月的努力和坚持就能实现。

3. 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的六部曲

3.1 检索百度百科(15-20分钟)

选定拟入门的学科领域后(如系统功能语言学),打开百度百科(或“维基百科”、“互动百科”),输入学科名称,检索出来的页面就会体现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问题、形成背景、学科特点、主要观点、理论方法和代表人物等基本信息。第一步只需要花15到20分钟即可完成这一页面的阅读,有助于在大脑中快速形成该学科基础知识结构框架。

3.2 查阅核心期刊综述2篇(50-60分钟)

在CNKI上检索CSSCI及以上核心期刊中关于该学科的综述类论文,如《系统功能语言学 ×××述评》、《系统功能语言学×××二十年》、《系统功能语言学×××:回顾与展望》等。此类综述的作者一般均是熟悉该领域研究的教授、副教授或博士,内容可能涵盖该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概况、演变发展和该学科的总体研究趋势。阅读2篇此类综述,就能在第一步的基础知识框架基础上,更加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概念、研究问题、近二十年来的发展脉络、重要流派、代表人物、主流观点、研究方法、主要不足和研究趋势等。

3.3 查阅权威期刊书评2篇(50-60分钟)

有了前两步的知识作为基础,就可以开始查阅2篇近一年来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相关书评。权威期刊的界定,主要有两类,一是国际SSCI或A&HCI或SCI一二区期刊,二是国内权威期刊,如《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外国文学评论》、《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外语》、《外国文学研究》和《中国翻译》等。能够在这些权威期刊上发表的书评通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书作者必须是该学科领域的国外一流名家,二是该书一般是近两年刚刚出版的新书。同时,能够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书评的作者自然更是熟悉该领域研究的教授、副教授或博士。查阅2篇权威期刊书评,有助于快速了解该学科至少两个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并能了解书评作者对该书亮点与不足的点评。

3.4 阅读外文专著中文导读1篇(50-60分钟)

国内众多出版社(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世界图书出版社等)均会定期从国外引进英文原版学术专著。这些国际学术资源虽然难得且性价比很高,但初学者面对几百页的英文专著通常都会望而生畏。不过不用担心,各大出版社通常都会邀请该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为英文专著撰写10-20页的中文导读,只要花一小时左右的时间研读这些中文导读,就可以了解该专著的主要内容和精华概要,并可学到导读作者的指点分析和专业点评,也就相当于把整本专著的要点基本掌握了。如果对其中特定章节特别有兴趣,则可继续阅读其英文章节。

3.5 查阅国内外高被引频次论文5-7篇(60-100分钟)

有了前面四步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后,接下来就可以先到CNKI上输入相关学科的检索关键词,检索结果可能是成千上万条,点击“被引”进行排序,将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文献下载下来(这些文献的作者绝大部分均是颇具影响力的权威专家),并挑选其中几篇特别感兴趣的论文进行阅读。阅读时多关注这些论文的摘要、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分析讨论、研究结论以及写作风格等。然后再到www.sciencedirect.com网站上以该学科的英文名称作为检索关键词检索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并直接点击查看排在前几位的文章标题和摘要。因国外的论文摘要较长,信息量较充足,大部分文献只要浏览一下摘要即可。这家网站上收录的文献是在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基础上遴选出来的,会屏蔽掉一些质量不太高的文献,检索到的文献约有20%是可以直接免费下载的(共约25万篇)。如果看到感兴趣的文献,想阅读全文,不需要“翻墙”或使用特殊软件,也不需要注册登录,只需要在右上角的选项中点击“open access articles”即可免费轻松下载。如果感兴趣的论文不在open access articles范围内,可复制其作者、篇名、期刊名和发表年份期号等信息,发给在国外或在国内名校访学、求学或工作的朋友帮忙下载。

3.6 撰写3000字以上批判性读书报告1篇(150-180分钟)

很多青年学者都能很好地完成前面五步,但到了最重要的最后一步就开始大打折扣了。对这些青年学者来说,他们的入门六部曲即便算不上功败垂成,那也算得上是半途而废了。因为第六步才是整个“六部曲”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前面一至五步都属于“输入”环节,要想真正入门并能学以致用,第六步的“内化”环节不可或缺。少了这一步,那后续学以致用的“输出”就很可能发育不全或营养不良。入门能否达到“学以致用”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否脱稿陈述且如数家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从学会撰写规范而专业的读书报告做起。很多青年学者写的读书报告都是流水账式的简单摘录,这种读书报告不是经过消化和独立思考的心得,缺乏信息差,其建设性助力有限。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撰写读书报告或书评的五大要领:1)遴选精读权威专著或高相关、高被引频次的SSCI或A&HCI或SCI一二区论文,远离“地沟油”文献;2)言简意赅,逻辑严密,衔接有度,言之有据,避免前言不搭后语的“醉驾型”或“天女散花型”意识流表述;3)提炼文献精华,总结具体收获,不走过场,不列流水账,尽量摘选确实具备信息差和启发性的内容并点评之;4)坚持述评结合,述二评一,即“述”占三分之二,“评”占三分之一。评的三分之一中,其中一半是总结具体的亮点和真实的收获,另一半必须是指出其可能的不足。点穴批判,述二评一,褒贬各半,边摸边打,将批判性思维进行到底,才能为后续系列论文的文献综述提供切实的助力;5)兼顾形式内容,学以致用,先摹后临再创新。要将做读书报告的文献当作字帖(“字帖”自然不能是菜鸟级或地沟油级的文献),先摹后临,学深学透,再考虑创新。切忌还没学到点子上,就开始盲目追求创新,其结果可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读书报告或书评的写作难点不在于述,而在于评。如何才算做到一摸一打,精准点穴,如何才算明确前人不足和界定研究起点,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但也是典型的难点,众多青年学者经常讲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却不得要领。现以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官方话语研究”(编号:13BXW055)论证活页的述评部分为例,对述评写作要点进行例析说明。

近十年突发公共事件逐年增多,各国政府对舆情应对研究日益重视,催生危机管理、舆情应对等相关研究。Heath R.(2001)提出的危机管理模型使我们对危机管理全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其研究未触及官方话语在危机舆情应对中的重要作用。随着21世纪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国际学术界对危机应对、舆情监测、法规完善和微博舆情等研究颇有建树,但研究重点是官方如何通过完善立法、舆情监测等行政管理手段来应对危机(Trammell,2004,2006;Bates L.,2008;Richards J.,2008;Schoneboom A.,2011),对于官方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话语研究极为少见,且多散见于微博话语等研究中。(Hallett,2005;Benjamin, Burroughs,2007;Yan J. & Brooke F.,2010)

2003年中国发生SARS事件后,公共事件、形象危机、舆情应对等概念才开始广泛进入中国学者的视线。在数字化传播技术带来的“全民发声”、“围观结构”的新舆情形势下,舆情相关研究应运而生(王来华,2004;刘毅,2006;姜胜洪,2008;周敏,2010)。2010年起微博成为中国社会舆情传播关键节点,微博舆情研究也初现端倪(夏雨禾,2010;谢耘耕,2011;王君超,2011)。近三年来,中国社会舆情和形象危机应对蓝皮书、研究报告和系列专著相继出版(周光凡,2010;文学国,2011;唐钧,2012;喻国明,2012;侯锷,2012;曾胜泉,2012),虽然国内此类研究刚刚起步,但已初具规模,美中不足的是舆情应对研究总体上呈现重权威发布轻受众心理,重监测管理轻话语疏导,重法规制定轻话语修辞的现状。(丁柏铨,2007;曾润喜,2009;李彪,2009;周滨,2012)

述评中的下划线部分就是具体指明前人研究不足的内容,且整个述评是按照从大到小逐渐聚焦快速切题的漏斗型写法展开的,即:舆情应对→危机舆情应对→危机舆情应对中的官方话语。无论是论文的引言,还是课题论证的述评,或是读书报告或书评的述评,均忌讳文献流水账式的罗列。述评结合,一摸一打,分类表述,精准点穴,方为正道。不少作者经常只罗列了一堆的文献和观点,或只笼统地陈述前人做了哪些贡献,却一直未能指明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有何具体不足,所以也就难以自然地界定研究起点、引出研究问题了(毛浩然,2015:37)。

4. 结语

为了避免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的“六部曲”被曲解或被误读,特强调如下三点:1)我们讨论的是如何快速“入门”,而非“登堂入室”。如欲登堂入室,需要精读很多权威文献,进行很多深入的研究,自然不能简单套用六部曲来速成;2)“六部曲”虽然已经极为高效,但如果不去落实,或浅尝辄止无法坚持,那再好的方法也是枉然。很多青年学者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抱怨无人指点引领。而当好方法唾手可得时,又不去珍惜落实,最终宝山空回。“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宜慎之戒之;3)快速入门哪些新学科领域比较合适呢?以两个月入门八个学科为例,最好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学科是与自己的主攻方向相关,四分之一的学科可能是不太相关,但属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学科。例如,你的研究方向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你可以考虑入门如下几个学科:系统科学、话语分析、修辞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形式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教育语言学、二语习得、测试学、词汇学、语义学等等,并顺便涉猎一些文学、翻译、哲学、符号学、词典学等学科领域。

如果我们能摒弃门派学科之桎梏,在恪守自己学科理论阵地的同时,也能够倾听一些本学科之外的声音,进行一些多学科的对话,肯定有利于走出排他性的研究模式。“学科阻隔思想碰撞,各自为政呼唤有机渗透融合。敞开心扉,集思广益,使研究源于本学科而不囿于本学科,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寻找三维度的理论空间,充实它,就可能出现原创性的成果”(毛浩然,2012:1)。在不同领域、思想和观念之间发现连接的能力是科研创新的核心技能。连接理论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连接。基于此,“青年学者除了注重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与实现学科融合外,还要主动参与显性或隐性的科研团队或项目平台,实现集思广益互补协作,这是一条颇具建设性和生产力的科研坦途”(毛浩然,2010:88)。

[1] 毛浩然.2010.融合·团队·实证·创新——中国外语青年学者科研方法反思[J].中国外语,(1):84-89.

[2] 毛浩然.2012.科研论文写作的三种境界与六个意识[J].英语知识,(7):1-3.

[3] 毛浩然.2015.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六问——基于外国语言文学案例[J].当代外语研究,(7):35-40.

[4] 谭学纯.2000.人与人的对话[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A Six-step Procedure for Getting a Quick Start on a New Discipline

Interdisciplinarity has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in academic research. Given the fact that interdisciplinarity is time and energy consuming, young scholars are usually afraid of venturing into a new research field, let alone many areas simultaneously, although they are well aware of its significance in making academic breakthroughs. The research first defines three criteria and then proposes a six-step procedure for a quick start on a new discipline, and finally illustrates five main points for writing critical book reports with examples. The six-step procedure includes: 1) search information with Baidu or Wikipedia; 2) find and read two review articles published on core journals; 3) find and read two book reviews published on authoritative journals;4) find and read the Chinese introduction to a foreign monograph;5) find and read 5 to 7 highly cited papers on Chinese and foreign journals; 6) write an over 3000-word book report with critical thoughts. It takes at most a week for young scholars to learn the rudiments of a new field as long as they follow the prescribed steps.

getting a quick start; interdisciplinarity; a six-step procedure; book report; critical thinking

H319

A

2095-4891(2016)03-0002-04

毛浩然,教授,博士,博导;研究方向:话语修辞、二语习得

通讯地址:362021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书评入门语言学
书评
书评
书评
注重细节,表现均衡的4K入门之选 Acer(宏碁)HE-4K15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重读〈石头记〉》书评
学习和自己的相处之道 独木舟的入门 CANOE
几何入门,四个“重视”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