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芸瑕
决胜全面小康重在补齐扶贫短板
文/顾芸瑕
背景:精准扶贫首重政府主导,要求不丢一户,不落一人。在部分深度贫困地区,通过扶贫攻坚,群众脱贫效果显著,但同时,一些地方也存在扶贫空白和短板——攻坚力量和帮扶资金重点投向贫困村,对散居在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脱贫举措不多、力量不够。(2月16日新华网)
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限越来越近,随着贫困人口数量的快速下降,传统扶贫模式的边际效益正在逐步递减。在多年扶贫之后,新的历史起点上,扶贫攻坚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2.8万个贫困村。截至2014年底,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减贫7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千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扶贫的“盲区”。然而,现实却是随着扶贫政策逐渐增多,农民“争贫困”、政府部门扶持政策衔接协调不够等问题越发凸显, 一些地方“年年扶贫年年穷”的境况普遍存在,扶贫空白和短板越发凸显。特别是过去实施粗放漫灌式扶贫,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天女散花”,帮扶缺乏精准性,以致应扶未扶、“垒大户”、“扶强难扶弱”等弊病普遍存在。比如在产业扶贫方面,一些扶贫项目要求农民出资很多,真正的贫困户自然“享受不起”政府补助;就金融扶贫而言,多数扶贫信贷资金是“精准”投向大户、农业企业的,散户和弱户几乎“沾不上边”……凡此种种,成为制约贫困群众增收的突出瓶颈。
扶贫攻坚注定不是一场容易的战役。“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攻坚工作也进入倒计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的现有资源。有限的扶贫资源应投向哪里?扶贫项目如何发挥长效机制?“垒大户”、“扶强难扶弱”的怪圈如何打破?散户和弱户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要啃下“硬骨头”,必须直面现实难题、补齐短板弱项。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笔者认为,只有立足实际精准发力,找准利益平衡点,加大政策兜底脱贫力度,多管齐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才能“填空白、补短板、扫盲区”。具体而言,就是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展调查研究,谋划帮扶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督查督导,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集聚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扶贫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精准性,从根本上打破扶贫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