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亮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只有走具有个性特色的问题解决教学道路,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特色的教学策略是:“优化预习过程、优化课堂问题、优化检测手段”。
一、优化预习过程——教学高效的前提
预习就是在课前学习课本新知识的学习方法,要学好初中数学,首先要学会预习数学新知识,因为预习是听好课,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先决条件,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此,笔者每上新章节前都精心设计问题式预习提纲,并印发给学生,使学生乐预习、会预习。
二、优化课堂问题——教学高效的关键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采用“问题解决”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所谓的问题解决就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以解決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意义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使数学课堂形成探索、猜想、发现的学习氛围。
1.生生间互动,解决常规性数学问题
常规数学问题是指课本中既已唯一确定的方法或可以遵循的一般规则、原理,而解法程序和每一步骤也都是完全确定的数学问题。这类问题笔者常以学生间互问互答、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解决。
2.师生间互动,解决非常规性数学问题
非常规性数学问题是指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中没有现成的数学问题求解模式可以模仿,需要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数学思维过程。这类问题笔者常以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来解决。
3.教师指导,解决数学的应用问题
数学的应用问题是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的一类数学题。实际数学应用问题主要有:传统的经典性问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百分比浓度问题、调配问题、增长率问题等;课改以来发展性问题。如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问题、与价格经济相关的问题、与几何计算、图形运动相关联的问题等。这类问题笔者常以问题分解来解决。
总之,一个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问题,即能启迪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的问题;一个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的问题,即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原理,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应该能够识别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问题;一个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有着直接关系,这种对社会、生活的开放开放性数学问题,能够使学生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和开展“问题解决”的意义,同时,问题的开放性,还包括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者多种可能的解答,打破每一问题都有唯一的标准解答和问题中所给的信息都有用的传统观念的问题。这些能解放学生思想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优化检测手段——教学高效的保证
检测是促进巩固,搜集反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工具。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笔者加强平时检测,做到每周一次检测,检测卷包括试题、心得两部分,确保“当周清”,重视形成性检测,及时反馈,使教学周周过关,周周达标。检测卷样本如下。
这样的检测训练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根据学生在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矫正、回授教学,以落实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学生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本文笔者介绍的“教学高效三招”,课前准备容量虽大,但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