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想在新教材、新大綱、新课标这些全新的东西扑面而来的时候,对于课堂教学的迷茫、摸索、发现也可以用这几句来形容。
一、新旧大纲的比较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纵览语文新课标的内容,主要凸显了十大关键词。
人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提法,符合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
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可以说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引进“对话”这理论,就是要让学生从目前课堂上“被训听”“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自主。“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新课标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在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上提出了具体要求。
探究。新课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是本次语文课改的一大“亮点”。
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这是语文观念的更新和完善。
开放。新课标举起“开放”的大旗,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十个特点是在以往教学中不曾涉及的,我想教师的困惑恰恰这些方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些方面。坦诚的讲,我也不是理解的十分透彻,而且结合我本学生的实际情况,某些方面做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所以我今天所说的,还不能够算的上是真正的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只能是在新与旧的交织中的一些摸索。
二、阅读教学
(一)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
一是教师没有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是学生缺乏浓厚阅读兴趣。图画、影像、网络游戏的充斥,使学生丧失了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使阅读变得缺乏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中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是学校缺少良好的阅读氛围。良好的氛围对一个人的行为影响是很大的,阅读也不例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氛围。
四是没有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
五是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二)我的一点尝试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讲解、提问、练习为方法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学生在被动地应付,接受性地学习。这样既阻碍了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又影响他们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新的课程改革更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尝试提出了“预读—初读—研读—品读—评价”的阅读教学模式并付诸于实践,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1.预读——粗略浏览
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在开学初就提出明确要求。
2.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阅读目标和学生水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阅读材料。
3.研读——质疑交流
根据不同的文章选取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既可以是学生间的分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对话式的讨论,还可以是正反方的辩论式讨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读课文。
4.品读——感悟延伸
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
5.评价——自我反思
学生结合本节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明确这节课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文言文阅读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1.预读
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抄读
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解读
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
4.品读
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5.诵读
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
自我评价:
1.形式多样,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读”是阅读教学的根,阅读课要“以读为本”。如果没有充分的读作基础,何谈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不加理解,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只是肤浅的猜测与推断。所以,教师必须把充足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读书。
2.抓住时机,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
以往的教学总是教师“一堂问、一刀切”不顾及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制约,有了依赖。而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如果在读书的过程中,沿着起疑、质疑、释疑的路线前行,必然为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打造了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