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乐
【摘 要】红沿河核电站机组日常运行期间的工作管理方法,与大修期间的管理方法有所区别,负责工作管理的单位、人员也不同,这些不同造成了工作风险的引入:如工作先决条件的变化,风险控制的手段,走错机组间隔,工作安排漏项等,给电站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需要研究一套日常/大修切换的管理方法,在机组管理权的交接过程中,建立工作移交的基本工作流程、操作细则及管理方法,明确在实施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职责,从而解决由于管理切换和机组状态变化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红沿河;核电站;日常运行;大修切换;管理方法;综述
0 引言
随着核电机组的增多,机组日常运行与大修切换的频率和次数也随之增多,在日常、大修计划组织机构分属不同部门的核电站中,这种切换会带来一定的管理移交问题。本文根据工作经验,对这种切换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建议。
1 日常转大修项目的选取范围划分,确定交接对象
根据核电站工作的性质,主要分为定期试验,纠正性维修和预防性维修。要保证项目交接的完整性,必须同时兼顾到上述所有种类的工作。机组日常运行的管理单位是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大修期间的管理单位是大修项目组,所以交接的各单位的接口一定要明确。设想可以按照以下方法逐步有序实施。
日常发现的缺陷或者日常预防性维修/定期试验工作,如对机组核安全及发电能力无立即影响的,可按照下述原则转大修执行:
1)日常无检修窗口,必须停机停堆才能处理的工作。
2)需降功率处理但日常无合适降功率窗口的工作。
3)日常处理风险较高的活动,可结合大修主隔离、检修窗口安排以降低风险的工作。
4)经相关专业评价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无即时影响,日常处理产生核安全设备不可用或潜在核安全设备不可用风险,大修非功率运行模式下可避免产生核安全设备不可用的工作。
5)日常处理有高放射性风险或会大量产生高放射性废物,大修有合适窗口可结合安排降低整体放射性及三废风险的工作。
6)与机组状态相关,只能在非功率运行模式下才能执行的工作。
7)公用机组机可转大修工作范围原则上由双方商议确定。
8)对于预防性维修项目,经调整后计划日期落在大修期间的项目,考虑设备切换等原因,如果安排到日常,调整裕度超过25%,将转大修。
9)部分预防性维修项目有明确的检修期限要求(考虑季节、天气因素、如防冻、防汛项目),如果日常调整将会违反管理程序对检修期限的要求,可考虑转大修。
10)对于定期试验项目,经调整后计划日期落在大修期间且需要执行的项目,转大修。
11)主工作已转大修的配合性工作。
12)其他日常执行有特殊风险或困难,根据大修具体情况经双方评价认为大修执行风险度较低的工作。
2 日常和大修之间的定期试验交接
2.1 定期试验由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过渡到大修项目组流程
1)机组大修开始前1个月,定期试验工程师根据日常年度试验计划筛选出计划安排时间点落在大修期间的日常短周期定期试验项目,编制《日常与大修交接期间定期试验过渡计划》草稿。
2)计划工程师将《日常与大修交接期间定期试验过渡计划》草稿发给运行处、核安全处、大修处、相关执行处定期试验负责人审查,并组织会议讨论确定《日常与大修交接期间定期试验过渡计划》。
3)计划工程师编写会议纪要(《日常与大修交接期间定期试验过渡计划》作为会议纪要附件),由运行处和核安全处定期试验负责人进行校核,生产计划处长和大修经理进行审查,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经理和主管大修的维修部经理批准。
4)根据批准的《日常与大修交接期间定期试验过渡计划》,计划工程师调整日常生产计划;大修计划工程师调整大修计划。
2.2 定期试验由大修项目组过渡到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流程
1)机组大修重新启动到热停堆平台时,日常生产计划部门负责定期试验管理的计划工程师清理定期试验的执行情况,编制《大修与日常交接期间定期试验过渡计划》草稿。
2)日常生产计划部门计划工程师将《大修与日常交接期间定期试验过渡计划》草稿发给运行处、核安全处、大修处、相关执行处定期试验负责人审查,并组织会议讨论确定《大修与日常交接期间定期试验过渡计划》。
3)日常生产计划部门计划工程师编写会议纪要(《大修与日常交接期间定期试验过渡计划》为会议纪要附件),由运行处和核安全处定期试验负责人进行校核,发电日常生产计划部门处长和大修经理进行审查,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经理和主管大修的维修部经理批准。
4)根据批准的《大修与日常交接期间定期试验过渡计划》,日常生产计划部门计划工程师调整日常生产计划;大修计划工程师调整大修计划。
3 日常和大修之间的预防性维修交接
3.1 日常预防性维修项目转大修流程
1)大修开始前1个月,日常生产计划部门从年度计划中筛选计划安排时间点落在大修期间的日常预防性维修项目,制作清单发给执行处、运行处、核安全处、大修处,同时收集反馈意见。
2)日常生产计划部门根据反馈意见制定日常预防性维修项目将转大修的初步方案,召集相关部门讨论,确定日常预防性维修项目转大修的正式方案。
3)日常生产计划部门根据确定的日常预防性维修项目转大修的正式方案编写会议纪要,经日常生产计划部门长批准后,发送到相关部门执行。
3.2 日常预防性维修项目转大修的执行与跟踪
1)各执行处根据大修工作包准备流程准备日常预防性维修转大修项目,准备好的许可申请提交给大修计划。
2)大修计划将日常预防性维修转大修项目纳入大修计划。
3)大修结束后,在大修项目组向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交接报告中反馈日常预防性维修项目转大修的执行情况。
4 日常和大修之间的纠正性维修交接
4.1 日常纠正性维修转大修流程
1)大修前8个月左右开始,每月进行一次日常纠正性维修转大修会议。
2)日常生产计划部门每个月清理拟转大修的纠正性维修清单,发给运行处、核安全处、大修处、设备管理处、相关执行处审查。
3)日常生产计划部门根据审查反馈意见,调整拟转大修的纠正性维修清单,组织讨论,确定日常纠正性维修转大修清单。
4)大修开始前1个月,日常纠正性工作票每周与大修交接一次;大修开始前1周,日常纠正性工作票每天与大修交接一次,交接由日常计划工程师和大修计划工程师沟通和协调后完成。
4.2 日常纠正性维修转大修的执行与跟踪
1)日常生产计划部门根据会议纪要确定的日常纠正性维修转大修清单将工单准备状态,并将所有移交工单的开工条件由“日常”改为“大修”。
2)各执行处根据大修工作包准备流程重新准备日常纠正性维修转大修项目,准备好的许可申请提交给大修计划。
3)大修计划将日常纠正性维修转大修项目纳入大修计划。
4)大修结束后,在大修项目组向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交接报告中反馈移交项目的执行情况。
5 机组由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向大修项目组交接会议
在完成上述前期工作之后,最终需要一个出口,对上述成果进行最终的交接,并对交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澄清,可以组织一次双方交接的出口会议来实现。机组大修解列前约3天(具体时间由两个项目组确定)由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移交给大修项目组管理,并由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提交一份交接报告。
5.1 交接报告准备
1)在机组由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向大修项目组交接会开始前,由日常生产计划部门组织、准备交接报告。
2)相关处根据要求提交材料给日常生产计划部门。需提交的材料和负责处如下:
(a)机组移交概述——日常生产计划部门
(b)大修预检计划及执行情况——日常生产计划部门
(c)日常转大修工作票清单——日常生产计划部门
(d)日常未完成工作票清单及状况——日常生产计划部门
(e)机组现有的临时控制变更清单及状况——仪控处
(f)机组现有的临时系统装置清单及状况——机械处
(g)机组不符合项状况清单——系统设备处
(h)机组带压堵漏清单及状况——机械处
(i)未关闭许可票的清单及状况——运行处
(j)运行关注问题及相应工作票情况——运行处
(k)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关注的需要在大修中处理的重点项目——系统设备处
3)日常生产计划部门根据收集的材料,编写移交报告草稿,并将移交报告草稿发给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经理、大修经理、维修经理、运行处、设备管理处、大修处和相关执行处审查。
4)日常生产计划部门日常生产计划部门根据审查反馈的意见修改移交报告,完成正式移交报告的编写。
5)正式移交报告在移交会后走电子流程完成签字和分发。
5.2 交接会议管理
1)为了保证日常生产日计划和大修日计划的平稳过渡,以及日常生产计划会和大修计划会的平稳交接,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向大修项目组交接会一般要求安排在上午进行;
2)交接会议参与部门和人员规定如下
(a)会议主持人: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经理或其指定的负责人。
(b)与会部门和人员:运行处、发电日常生产计划部门、核安全处、设备管理处、大修处、仪表处、静止机械处、维修经理、大修经理及大修指挥部相关成员。
3)交接会议的主要议程
(a)发电日常生产计划部门计划工程师介绍移交报告概述。
(b)与会人对交接报告内容提出询问和澄清;针对交接报告的复杂疑难问题由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经理指定人员跟踪解决。
(c)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经理与大修经理签署机组责任移交书。
4)交接会议后的行动
(a)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发布通知:移交机组新产生的通知单请求条件填写大修轮次;移交机组准备好的工单递交给大修计划人员;明确移交机组日常日计划执行的截止时间。
(b)大修指挥部发出通知,启动大修计划会,出版大修计划,移交机组执行大修计划。
(c)机组责任移交后,日常生产计划部门计划工程师和大修计划工程师对日常与大修间相互影响的工作保持沟通与协调。
以上就是移交过程和需要注意事项的综述。
6 结论
通过对红沿河核电站机组日常运行与大修切换管理方法的综述,可以看出通过对交接工作的选取范围,交接流程和具体方法的细化,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移交流程和移交方法,规避移交过程中形成的风险,对红沿河核电站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积极意义。但不同的核电站在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上会有许多不同,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改进并制定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