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文
2015年岁末,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权威杂志《咬文嚼字》在其官方微博中公布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上榜的年度热词依次为: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与往年一样,年度流行语的新鲜出炉,再次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各界人士纷纷通过传统媒体或网络平台各抒己见,希望从这些热词中窥测出它们的社会内涵、时代语境,并对如何正确使用流行语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建议。
表征:哪些流行语在流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语”不同。每年从年初到岁末,总会有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引发关注,随之而来的便是流行语的传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今年都有哪些流行语在流行?
今年的流行语,有的浓缩了社会热点,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譬如“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随后该词迅速流行,多用以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又如“互联网+”,该词源于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该词以其体现出的新思维方式、新发展模式以及新经济形态,被社会各界广泛使用。再如“创客”,该词在互联网+、全民创业潮背景下应运而生,融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潮流。
有些词语显示了有梦想、正能量的一面。譬如“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2015年有一本同名励志书籍特别火,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成长和爱的故事,说明一个人只有为梦想坚持、拼搏,才可能实现梦想。2015年12月17日,足球世俱杯决赛前,面对实力明显强于自身的欧冠冠军巴塞罗那队,广州恒大淘宝队发布该词语的主题海报,表达了不畏强敌的决心,结果虽0∶3告负,但球队呈现的精神面貌广受社会赞誉。同样,起源于一封教师辞职信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是个人追求梦想的一种体现。
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网络特色最为明显,有7个词语来源于互联网。可以说,在广大网民集体智慧的造势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反映社会发展变迁的新词角斗场。《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互联网化是一个好现象,它表明借助网络,社会已进入“全民造句”时代,民间的语言智慧得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宝库。
我们不妨看看“网红”“宝宝”“颜值”和“主要看气质”这几个流行语。“网红”在2015年的热度飙升,与媒体纷纷爆出明星大腕与“网红”女友的恋情有关。“宝宝”则语出网络潮语“吓死宝宝了”,就是“吓死我了”的意思,女生受到惊吓时常用此语来“卖萌”。“颜值”和“主要看气质”容易理解,在一些人看来,这两个词语算是一组反义词,如果颜值低、气质差,自然可以“吓死宝宝”。这几个词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网民狂欢、卖萌与娱乐的心态,代表了2015年最主要的网络个体行为。
再来看看“脑洞大开”,它由“脑补”衍生而来,后被引申为想象天马行空,联想丰富、奇特,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剁手党”和“任性”则跟当下电商快速发展紧密相关。“剁手党”指沉溺于网络购物的人群,以女性居多。“任性”在经网友调侃“有钱就是任性”之后,词汇色彩逐渐变化甚至富有褒义。
此外,有些流行语因词意不雅或不佳未能上榜且不提倡使用,如:“哔了狗了”“然并卵”被视为用语不够文明;“不作死就不会死”“城会玩”调侃意味很浓;“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包含脆弱、畏惧、缺乏自信的一面;等等。
解析:流行语之所以流行
流行语的形成,往往是“无心而就,有意不成”。那些流行语在生成过程中能迅速走红,其实具有相当的偶然性,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嵌入与互动的结果。那么,流行语之所以流行,都有哪些原因呢?
一是造词新颖,表达效果特殊。譬如,“屌丝”一词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引起网友和社会大众的热议。文中提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仅据字面理解,“屌丝”一词充满贬义,传递出消极情绪和负面社会影响,但深层次解读,可以视为用丑陋进行自嘲,表明已意识到问题所在,希望做出努力尝试。
二是类推效应,引发社会效仿。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引发类推效应,促使这些流行语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一个经典流行语的背后,往往附随着一系列类似的用法,从而形成一个词族或语族。譬如,人们在网络流行语“很好很强大”的基础上,又造出了“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很虚很飘渺”等新的流行语。
三是从众和求异心理。从众心理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词语能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使用它的人多,继而相互影响、相互传播,不断扩大影响力。求异心理也一样,人们往往会对新奇的东西产生好奇,继而趋之若鹜。人们渴望在标新立异中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正是这种个性意识,催生了一大批网络流行语。
四是时代发展使然。网络普及、网络交际都要求改变语言以适应新的交际方式,加上时代文化的深度接触与交流,让表现形式更为新颖。这些新的表现形式,虽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却能依托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性而首先出现于网络交际中。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和文化心理转型的关键期,热点事件频现,自然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在网络的造势下,大家不再甘心只听从他人的声音,更希望让他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这样,某些网络语言经过发酵得到大众认可后,便成为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通用的流行语。
思考:如何规范使用和丰富流行语
每年流行语的发布,是对一年来社会现象的浓缩展示,客观上起到了引导社会关注点和风向的作用。黄安靖说,流行语的评选要符合社会文明规范、弘扬正能量和反映时代精神,不仅要考虑词语使用频率的高低,还要考虑词语的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
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赖于语言的规范使用和引导。一方面,公众在社会交际中,应规范日常用语,自觉抵制不文明词语;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要对社会热点主动发声,积极回应并引导舆论。政府部门可以适时调整舆论引导方式,提升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事务的理解度,及时发布、跟进、参与和反馈热点舆情,协调民众需求、社会需求与政府追求的关系。譬如,《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新闻标题中使用了“给力”这个网络流行语,第二天就成为全国议论的话题,这充分说明官方使用群众话语的重要性。
广大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最易接受各种新鲜事物,也是诱发和使用流行语最广泛的群体之一。因此,在学生群体中规范使用流行语很有必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不断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日常用语。
流行语的多样性、个性化、导向性的特点,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产生作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挖掘流行语的正面教育价值,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一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追求平等、挑战权威的意识。在网络上,无论主体身份、地位、性别、年龄、信仰如何,人格上是平等的,都能同样地感知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二是造就青少年学生超越传统、敢于创新的精神。语言创新是思想创新的源动力,只有创新,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三是孕育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胸怀。流行语的时代感和多元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少年学生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面对未来世界。
近几年,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充分说明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国际传播力。在欧美,年度词语评选活动同样很受欢迎,语言年俗已成为国际性的文化景观,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社会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国人学习汉语渐成风潮,中国汉语词库的发展也应中外兼收并蓄,不断丰富。
(综合《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南京日报》《人民论坛》《青海日报》、中国新闻网等。)
(责编 谢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