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研发与实施*

2016-04-01 02:45曾本友
高教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师生核心技能

曾本友



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研发与实施*

曾本友

针对教师核心技能形成需要,从临床实习角度,将高师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融为一体,研发出从知识结构到技能结构形成对应的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为突破高师实践教学瓶颈找到了有效路径。根据中小学教师核心技能构成,将临床课程分为五个领域,以教改项目形式,划分为课程资源包对每个领域进行开发。在高师临床课程实施中,先进行“标准化中小学生”扮演技能训练,再组建起中小学仿真班级,由“双师”教师团队实施“步步高”技能训练。最后,从师生反馈、技能测试等多个维度,对课程实施效果做出评价,以此不断增强高师生教育实践技能。

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研发;实施;标准化中小学生

长期以来,因为中小学实习课堂教学的缺乏,在高师教育中存在着教师核心技能形成难问题。由荷兰学者提出的“临床教育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新兴边缘学科的临床教育学,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教育理论综合起来,根据临床教育实践需要,开拓出作为真正实践性的教育学新领域。[1]在实践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开设出专门训练高师生核心技能的临床课程,可以较好地解决高师院校大面积增强教育实践技能的难题。

一、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

(一)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内涵

有研究者认为核心技能“是指所有职业都要掌握的核心的、重要的技术内容”[2]。由于高师教育以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为己任,而中小学教师又是以学科教师、班主任的身份去完成日常教育工作的,其学科门类较多,班主任也因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不同存在着操作技能上的差异。因此,只能从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需要的核心技能,来确定高师临床课程的训练模块。笔者借鉴医学领域临床课程定义,参照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所需核心技能,构建出培养高师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资源系统,将其作为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它是借助高师实习基地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发出应用性处方理论和操作技术,由高师生扮演各类中小学生,利用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在线辅导等,组成虚实结合的中小学仿真课堂,在高师校园内大面积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核心技能实战训练的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将高师独立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论、班级管理等教育理论,与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融合,开发出能直接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规范化教师技能分类训练教材,形成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技能训练课程。

(二)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重大意义

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不仅被写进了课程标准,而且成为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根据Merrill的观点,“学习的本质唯有当知识被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时才会被体现”[3]。就高师生实践能力形成而言,只有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引导高师生努力建构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培养高师生的教学能力。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教师课程实践取向方法的探索不遗余力,国外由于高师院校规模小,其附属中小学多而且联系紧密,可以基本满足高师生经常性的实践教学需要。由于国内高师规模庞大,中小学与高师院校分属省市不同的管理体系,合作松散,没法照搬国外一体化的教师专修学校来开展教育实践。因此,一些师范大学探索出“政府-师大-地方中小学”GUS联盟之路,在教学上探索出微格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实践者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指导师范生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利益捆绑机制,联盟之路难以深入;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方法,只是截取教学实践的局部画面,很难与真实的中小学课堂对接,致使高师教育课程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得不到实现,“以未来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生命体验为内容”[4]的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大面积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依然是制约高师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颈。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设计出由中小学生和高师生扮演的“标准化中小学生”参与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从“定型化的教学”转型为“情境化的教学”[5],让高师生以中小学课程决策者、实施者身份,进入基于教学体验、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临床实践训练之中。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教育实践技能,而且有助于其尽早熟悉今后的生存环境,掌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形成良好的从教态度和教师角色心理,增强当好中小学教师的自信力,养成勇于实践、乐于实践的品行,从而大面积提高高师生实践教学技能。

(三)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可行性

首先,具有政策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新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和基本要求,明确了其学习领域,提出了开设对应课程模块的建议,为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领域划分和资源包构成提供了依据。新课标规定了教育实习和见习时间共为18周,从时间上为临床课程开设提供了保障。其次,许多高师院校建立了附属中、小学实习基地,为教师核心技能训练积累了系列“临床”经验,为高师生扮演各类中小学生提供了资源。高师生惟妙惟肖地扮演各类中小学生,不仅是准确掌握中小学生心理的需要,更是组成仿真中小学课堂,大面积突破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瓶颈的关键。最后,笔者在广西和岭南师范学院的实践,有力地证明开设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具有现实可行性。笔者于2005-2008年带领广西师范学院15人在南宁八中高2005级2班经过三年的临床跟班实习,让高师生从帮助高中生解决学习问题中,习得解决“自习无助性”问题的辅导技能。2015年9月至12月,本项目组主研深入湛江16小五一班课堂,引领小学语文和数学实习教师,积极开展电子书包教学新模式探索;每周二晚上开设32学时的《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选修课。笔者亲自负责“标准化小学生”角色扮演训练,由师范生扮演“标准化小学生”,组成仿真实训课堂。临床课程实训中,笔者主要借助小学新课标和教师核心技能形成规律进行现场指导;实习领队教师针对学科教学、学生分类辅导与管理问题,以大课堂形式训练实习核心技能,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实习教师备课、说课、试讲、制作课件等核心技能。

二、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

(一)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理论依据

临床教育学,突出从批判现实教育中发现问题,诊断出问题的实质和存在问题的病理,再从教育实践的现场性和实践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将其归纳为“实践性”、“病理性”、“问题性”三个维度,从三个支柱上予以展开研究。[6]这就为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根据临床教育学的分析思路,首先从批判现有教师教育课程现状中,我们发现高师教育缺乏综合多学科课程的临床课程。其次,诊断出师范生核心技能缺失的病理在于缺乏中小学生组成的课堂教学实训现场。最后,形成了解决临床教学问题的处方理论和策略。借助带实习生的实践,我们在处方理论上形成了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实践技能模块的训练包,提出了培养“标准化中小学生”组成中小学课堂,开展大面积实施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训练策略。

来自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和技能属于缄默性知识范畴,既不能依靠高校教师以教育课程方式予以传授,又很难让高师生在有限的时间探索获得。只能将高师原本独立的教育课程知识与对应的专业学科知识、中小学对口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形成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核心技能训练模块,再按照智力技能分阶段形成的理论予以训练。尽管教师核心技能蕴含了教师智慧和创造力,但最终需要课堂教学行动予以实现,仍然属于智力动作技能的范畴。因此,适合以加里培林五阶段智力技能理论为基础,按照冯忠良教授改造后的智力技能三阶段理论予以研发。[7]以此为指导,笔者结合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实践,提出“观摩教学-模拟操作-技能创生”的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三阶段开发理论。首先,需要提供观摩优秀教师完成岗位工作程序的技能展示过程,对其关键程序进行解剖和点评,让高师生形成整体映象。这一阶段中的解剖和点评,本身就是教育课程、学科课程、中小学教学经验融为一体的整体应用,这里的关键是需要有“三维一体”融会贯通的培训师。其次,提供一步步操作的教学程序训练。其关键是由教育理论基础扎实、中小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予以现场指导,将操作细节放大、慢放、回放,指出可能存在的错误或多余动作,以此训练高师生掌握操作要领。最后,设置概括化教学情景,引导高师生对优秀教师的教学流程,进行切合自身实践的创造性加工。这是训练高师生课堂应变技巧和形成教育智慧的最后阶段,关键是需要变化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多变的仿真课堂情境中,掌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能根据课堂情景的变化创造出适合自身需要的教学技能。

(二)划分临床课程领域,确定核心技能训练模块

有研究表明,学科教学、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人际交流等技能,成为比较公认的教师教学专业核心技能。[8]L·S·舒尔曼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确证PCK(学科教学知识)是最能区分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的一个知识领域。因此,学科教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性训练,就成为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重要领域。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需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人际交往技能理应成为其课程领域。班级组织与管理始终伴随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因而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核心技能。教学评价和反思研究,是教师岗位技能得以不断提升的动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师的核心技能。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并在课程设置“建议模块”中指出,开设“有效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课程。这就为开设“学科教学、班级组织与管理、教育信息技术、人际交流、教师反思研究”五类核心技能临床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相应的理论课程基础。

根据教师五类核心技能的研究成果,参照教师新课程标准,结合笔者12年中学教师、10年实习指导教师的经验,设计出五类临床课程的模块如下。①32学时的学科教学技能临床课程,包括研习新课标、研习教材、了解中小学生认知准备、教与学的策略、课堂教学技能五个模块。研习新课标和教材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学生认知准备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教与学的策略是教师备课设计的关键;课堂教学技能是前述技能的综合体现。五个模块相互联系,缺一不可。②16学时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技能临床课程,包括组织策略、问题学生处置、教学监控、班级管理四个模块。组织策略教给高师生完成任务需要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问题学生处置能力,既是高师生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前提,又是其深入实施个别辅导所必需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对高师生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班级管理能力既是当好班主任的需要,也是提高高师生组织教学的核心技能。③16学时的教育信息技术临床课程,包括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技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技术、在线交流与办公技术、攻克教学难点的研发技术四个模块。借助网络获取信息是扩大高师生眼界、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的有效路径;信息加工则是将教学思路立体呈现,将教学设计课件化所必需的核心技能。在“三网合一”的今天,在线交流与办公技术,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必备技能;许多教学难点的攻克,需要借助可视化、动态化教育技术予以展示。④16学时的人际交往技能临床课程,由人际交往策略、人际障碍处置、标准化学生扮演三个模块组成。这些都是师生交往取得实效的核心技能,是人际交往领域的核心要素。⑤16学时的教学反思研究技能临床课程,包括常用教研方法、学科教学研究、教学行为反思技能三个模块。教育科研方法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研究的前提,学科教学研究又是教师专业化取得突破的关键,而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则是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三)研发高师临床课程资源包的协同机制

从临床课程内涵及其领域、模块构成中可以看出,临床课程的研发需要高师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反复探讨,才能形成高师核心技能的训练资源。这样的课程资源,既是对中小学教师原有岗位技能的改进和经验的概括提升,又实现了教育理论知识点与教师岗位技能操作要点的对接,能产生高师教师、基地中小学教师、实习生三方协同的整合效应。因此,临床课程需要协同三方力量予以开发,这就需要建立三方协同开发的机制。实践表明:针对中小学教师核心技能的不同性质,由对口的高师学校二级学院牵头研发学科教学技能临床课程,教育技术学院牵头研发教育技术临床课程,教育学院和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研发其他领域的临床课程,是专业化研发的有效路径。二级学院根据负责研发的临床课程,将需要研发的课程模块以教学资源包形式,向学校申请教改项目立项,争取每个资源包资助3~5万元,让高师教师和基地中小学对口学科教师联合申报、完成;要求其项目组成员必须由对口专业高师理论课教师、中小学对应岗位教师、实习生(最好由优秀实习生或中小学新手教师)组成。根据三方人员的特长,做出各类知识技能训练模块开发的分工,组成中小学教师、实习生、高师教师对口课程模块开发小组,以“资源包”项目形式下发研发经费。整个运行机制,按项目申报评审,经费分期划拨,按时验收课程资源包,形成多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研发核心技能临床课程资源包的步骤

按照国家教师技能标准,对高师临床课程五类模块进行研发。借鉴澳大利亚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包的开发方式,在第一部分阐明课程模块标准、结业要求及考核指南。第二部分,开发临床课程模块的训练内容及程序。第一步,探究支撑每一技能训练要点的相关理论,作为技能训练的分析工具,形成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开发的处方理论。第二步,开发中小学特级教师公开课视频、班级管理录像、各类中小学生典型活动视频等,从若干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中,提炼出常规教育情景中核心技能的训练程序和要点,作为临床课程的基本训练材料。第三步,由中小学教师根据岗位实践经验,对训练程序、各环节要点、检测标准等进行逐条修改,补充完善相应的内容。组织中小学教师和实习生进行现场示范,强化正确的动作要领,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纠正办法。第三部分,开发临床课程训练的细节突破要点,进行技能攻关训练。总结专家教师的成长经验,对比实习生进步中的问题所在,分别从技能形成的技术构成、技能形成中的易错点上,分侧面展示出掌握教学技能训练的程序,以分步的视频演示、指导教师解说、纠错训练的可视化方式,形成攻克核心教学技能的细节展示训练,开发关键环节的细致化、放大化、立体化陪练和纠错练习视频。第四部分,开发实训小结与讲评总结资源。提升实习生总结出的现场经验,根据其演示动作,再一次强化训练的连贯程序和各个环节需要掌握的要点。让被训者对相关环节的价值进行评价,明确其在教师核心技能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操练过程进行重新组织,修改其中的教学环节和细节,形成适合实习生个性化的教师核心技能。最后,组织高师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三维动画处理。将各个操作环节配以动作要点的图解和音频说明,使临床课程资源更加条理化、清晰化、形象化。

三、多方合作协同实施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

(一)依靠“双师”团队训练好标准化学生

在课程实施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提到了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9]。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是高师教育理论见诸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课程,要使其获得预期实施效果,就需要挑选一批“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高师院校需要精选一批动手能力强、能将中小学教学经验与高师学科教育理论融合的“一体化”双师,参与到临床课程的实施中。另一方面,还需聘请大批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临床实训师,以便师范生有机会深入中小学课堂见习和试讲。笔者多年实习领队的经验表明,依靠中小学提供大量课堂训练是不现实的,临床课程实施必须在高师院内进行。开课前,必须先训练出大批能准确扮演各类中小学生的高师生,这样才能将技能训练置于仿真环境中。医学临床课程中的标准化病人,“是指那些经过系统培训后,能够恒定、逼真地表现患者真实临床情况的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10]。根据这一定义,从教师掌握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形成仿真班级环境的需要看,主要是让高师生扮演好优、良、中、差四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状况、心态特征、课堂言行、学习习惯、作业状况等。经过与对应类型的学生及其原班教师讨论,制订出标准化中小学生角色扮演的检测依据。按照中小学生类型及其检测标准,在高师院校内开展扮演标准化中小学生的技能训练,就能为大面积实施临床课程提供现实条件。

(二)高师临床课程实施“步步高”训练程序

根据加里培林智力技能五阶段形成理论[11],笔者将高师临床课程的实施程序分五步展开。第一步,高师核心技能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使高师生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原样,从而建立起调节动作执行的定向映象。首先,把所要形成的核心技能“外化”为一定的物质形式,使高师生了解这种动作原样的实际内容。比如,将标准化中小学生的典型言行进行录像,作为模仿操作的榜样。其次,以学习者能独立审察和独立完成为原则,把标准化中小学生的动作原样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建立起高师生易懂、易于操作的训练程序,让高师生形成连贯训练需要的整体印象。第二步,将原始材料或录像动作化阶段。这一步,需要凸显中小学教师施教关键技能的细节部位,引导师范生突破核心技能训练中的难点。第三步,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让高师生用自己便于理解的操作性语言,准确叙述中小学名师的操作要领。第四步,内部言语动作阶段。为了促进高师生核心技能的定型,需要鼓励其经常在头脑中将正确的操作方式“过电影”,进行反思概括;还要不断变更教学对象和情景,使其教学行为方式得以概括。第五步,完成综合动作和补偿训练阶段。高师核心技能是一种综合技能,前面四个阶段完成的只是单项或局部技能训练。因此,需要连贯地综合技能训练,并借助高师生的自主反思探究出纠错、补偿的方法。这样的五大步骤,从实施路线上确保每个课程模块训练收到“步步高”之效。

(三)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临床课程模块开发中高师与中小学合作的“双元性”、实施方法的情景性、标准化中小学生角色扮演等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评价具有多元主体和多途径的特性。从评价主体看,需要高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相关中小学生、高师生本人,对教师核心技能课程的实施现状做出多元综合评价。从评价的目标指向看,需要根据各临床课程领域,进行分类的针对性评价,而不只是对实习教师进行综合性模糊评价。尤其在扮演中小学生角色的评价中,更需要根据多方面的感受,对高师生“像中小学生”的程度,从心态、言行、完成作业状况等方面予以评价。从评价的途径看,既可采取对中小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笔试,对高师生现场技能检测等评价方法;也可以提问“标准化中小学生”,检测试讲教师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效果,结合参与现场辅导的中小学生作业测评,实现虚实评价途径的有机结合。从评价方法看,试教课堂中教师提问和中小学生课业状况,一直都是作为评价实习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大面积的高师仿真临床课程实施中,由于是“标准化”的中小学生替代听课,因此只能参照在线或临时招募的中小学生对提问和作业的反馈,结合“标准化中小学生”的临场反应,实施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形成性评价。高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则分别从其设置的课程目标和积累的中小学教学经验出发,对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实施情况,做出客观测评与主观感受结合的评价。最后,是受训师范生自我反思和总结性评价。参与临床课程培训的高师生,结合亲身感受和技能指标达成情况、中小学生对自身试教的反应,做出自己的综合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建议,这是确保临床课程实施富有实效的关键。

[1]武鑫,马云鹏.日本临床教育学与教育病理学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影响[J].外国问题研究,2013(2):89-92.

[2]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57-59.

[3]郑晓梅.意义建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2(5):18-22.

[4]王加强.从“制度文本”到“传记文本”:教师教育课程的范式转换[J].教师教育研究,2012(6):46-51.

[5]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总序):2.

[6]钟启泉.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7(9):8-12.

[7]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40-445.

[8]李玉峰.论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核心成分及其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07(1):74-77.

[9]黄小莲.教师之课程身份:一个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1(4):33-37.

[10]王晓戎等.中医临床课程中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的体会[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87-88.

[1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4-97.

(责任编辑陈志萍)

2015-11-26

曾本友,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湛江/524048)

*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创新强校教改项目“共同体框架下‘研产学用’培养师范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模式与实践研究”(粤教高函〔2015〕173号-附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师生核心技能
高级技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麻辣师生
画唇技能轻松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