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流通业发展状况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6-03-31 20:02李丽刘春月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流通业对比分析启示

李丽 刘春月

内容摘要:本文从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和流通业政策四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和我国流通业的状况,对比分析了我国与美国流通业发展存在的差距,最后得出我國发展流通业的启示:健全流通法律体系、强化批发业为零售业服务的功能、创新流通方式、充分发挥物流服务作用。

关键词:流通业 对比分析 启示

美国流通业概况

流通产业在美国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殖民地发展时期、建国发展时期、工业化发展及统一性的全国市场形成发展时期、现代化发展四个阶段。1930年以后,美国流通产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美国的物流业、零售业和批发业无论是业态还是规模数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美国的零售业经过多次变革,演化到2015年呈现出多种业态并存、经营连锁化、国际化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现代零售业组织规模巨大,并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美国零售业显示出超乎别国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美国零售业在其变革的过程中,连锁经营和网络商店的出现不但影响了美国的流通产业,更是在世界各国的流通产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美国批发业概况

美国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流通产业也极其发达,美国的批发业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美国劳工部提供的数据可知,2002年至2012年间美国批发机构总数维持在60万家左右,2012年底达到61.7万家,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独立批发、代理批发和生产商机构直接销售是美国批发业的主要形式。

美国批发业特点如下:批发业发展速度放缓,发展较为稳定;生产、批发和零售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大型零售业巨头的连锁经营模式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直接和厂家联系商品的订购和配送;批发商的职能不断弱化。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接建立联系,配送路径缩短、商品价格更低。日益兴起的电子商务替代了批发业的价格发现和信息传播功能。

(二)美国零售业概况

全球的零售业经历过三次大的变革,首先是百货商店的诞生,第二次是超市的出现,最后是连锁店的快速发展。连锁店在美国零售业占主导地位。据报道,2013年美国零售业销售总额高达4.53万亿美元,比2012年的4.35万亿美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4.2%。美国零售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2013年全年美国电子商务销售额高达2633亿美元,美国零售业的特点如下:

1.传统零售业占主体地位。百货业在美国一直被视为“零售业骄子”,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各家百货店都进行了积极革新,从业态定位、主题经营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并且与时俱进。

2.连锁经营构成了美国商业零售业运营的主流。美国最大的产业是商业零售业,在全美1000强企业中,近100家为商业连锁企业。2013年美国零售业销售总额达到4.53万亿美元,美国绝大部分的零售业销售额是由连锁商业创造的。

3.完善的信用体系保障了商业零售业的蓬勃发展。2014年,美国居民的日常开支中有80%是用信用卡消费的,绝大多数的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也同样采用信用支付。美国居民消费信用额在近五十年间保持了年均12%的复式增长。

(三)美国物流业概况

美国是现代物流的发源地,物流业无疑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物流业的特征如下:物流结构是由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构成;物流运输系统呈现高效率的特点;物流技术现代化。美国物流公司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实现联动,使得物流企业减少库存并且了解市场信息,提高了美国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四)美国流通产业政策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是最早制定竞争法、规定相关竞争政策并付诸实施的国家,流通产业竞争状况离不开产业政策的引导。间接推动流通产业发展是美国政府的主要手段,同时,美国政府设立小企业管理局,给予中小企业在技术、贷款、营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优惠,维护了市场公正,保证了机会均等,创造了流通产业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谢尔曼法》是美国在1890年颁布实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反垄断法的建立对流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规定竞争者相互达成价格协议、顾客违反自然竞争的规定以及分配市场区域均属于违法行为,该法奠定了美国反垄断法的基础,之后,美国相继颁布了《克莱登法》、《罗宾逊-帕特蔓法》等反垄断法,《罗宾逊-帕特蔓法》的作用在于限制大零售商的不公平价格。最后是中小企业法,并且设置了小企业管理局,给予小企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我国流通产业概况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比2013年名义增长12%。近年来,我国流通业发展迅猛,尤其是2004年以来,批发零售业的规模扩张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流通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3年国务院发布文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明确了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的地位;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2014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快递业、网购的发展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这些对新时期的流通理论创新和流通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批发业发展概况

1.主体多元化发展。我国的批发业大体上可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是制造商批发。很多家用电器和服装工业企业成为制造商的批发主体。第二类是传统批发商,石油和化工、药品、食品和报刊书籍等相关行业是传统批发商的聚集地,并成为批发业的中坚力量。第三类是零售批发型。比如物美集团、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等。它们大都具有完善的物流和采购体系,除了满足自身正常运营外,还可以向不具备采购和配送能力的个人或小企业提供批发业务。第四类是小微型零售商。

2.批发业态移出中心城区是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人流、物流、车流的不断集聚,导致住房、交通和环境等多种问题,大城市的快速發展对城市正常运行所带来的副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已经开始搬迁的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就是明显的例子。一些学者认为根据圈层结构理论,以城市为中心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能够解决主城区问题。

3.批发机构数量不断增多,国有批发机构大量减少,外资批发机构不断增加。2001年批发业对外开放后,批发机构数量不断增多。2001-2013年我国批发业法人企业单位数如表1所示。2001年我国的批发行业共有法人企业 15258家,到了2013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增加到了91607家,增加将近5倍。其中国有批发机构数量锐减,2001年国有批发机构占批发机构总数为50.7%,到2013年经过十多年的调整,减少为3.01%。外资产业活动单位数从2001年的58家增加到2013年的2189家,在批发机构中的占比也从2001年的0.38%增加到2013年的2.39%,但外资批发业在整个批发市场的占比都比较小。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多年私营批发企业数量增长很快。

4.批发经营的模式更加多样化。我国批发行业主要有代理批发、交易市场批发和展销会批发三种经营模式。第一种代理批发模式,制造商主要通过代理商这一中间环节把自己制造的商品转售给零售企业或者小型批发商;第二种交易市场批发模式主要是利用商品批发交易市场这一批发载体来完成交易,主要批发日用品和农副产品;第三种展销会批发模式以商品展销会作为批发交易的形式,特点是产品种类丰富,以区域作为划分标准,可分为全国性与地方性展销,以综合形式作为划分标准,可分为综合型与专业型展销。这种展销会主要以对内销售为主。展销商品包括汽车、家具、日用百货、纺织品、服装等。

5.批发业信息化技术落后,导致批发企业规模偏小,流通集中度较低。我国大多数批发企业没有运用电子商务,没有建立批发信息平台,主要是通过生产厂商购入相关商品,再向零售商售卖批量商品,方式较为落后。在整个批发环节中很多可以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的问题都要用人力来完成,批发交易的成本相对较高,每个批发环节的运行效率很低,资金不能及时回流,增加了运营成本。

(二)我国零售业概况

1.零售业新型业态发展突飞猛进,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催生了多样化的分销模式,如超市、折扣商店、专卖店、仓储式销售、便利店、网上商店等。零售企业为了满足不断细化的市场多元化而采取多业态经营以获得更多的适应性竞争优势。

我国主要零售业态门店数如表2所示,2012年我国218170家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门店中,专业店有89227家,占总数的40.9%左右,位居各业态第一位,但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6.74%。其次是超市,有31016家门店,占总数的14.22%,但门店数比2011年减少了19.55%;不过大型超市比2011年大幅增加,增长率高达369.98%。专卖店总数为28939个,占总数的13.26%,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8.91%。

2.零售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市场集中度偏低。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26万亿,同比增长近12%,销售规模居世界第二位,零售业从业人数从2008年到2013年增长了1600万人,达到6000多万人,吸纳了第三产业近20%的从业人员。

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不同地区差别很大,但市场集中度普遍偏低。2011年北京CR4为39.27%,上海为40.53%,重庆为18.08%,除了这些地区的CR4值较高外,其他省份的CR4均偏低,如四川为3.41%,湖南为4.17%。而欧美国家则高达60%左右,日本为50%。以单个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作对比,我国更是远远落后于国外。国美电器作为我国零售业巨头之一,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约人民币564.01亿元,同比增长10.4%,同年美国最大零售业沃尔玛全球净销售额超过1350亿美元。与国外相比,我国零售业规模处于劣势,门店数大多在10家以下,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3.新兴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同步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零售业的连锁经营凭借规模经济效应带来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已经弱化,现在已经进入到多业态、跨地区的快速发展时期,被消费者逐渐认可的连锁企业发展迅速,面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连锁超市已成为消费者的放心选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高达16万亿,同比增长59.4%,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

(三)我国物流业概况

1.物流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物流成本较高。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3.9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物流业总额也呈快速增长态势,不断壮大规模的物流业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2013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在18%左右,超出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大约9.5%;同时超出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国家大约5%-6%,说明在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我国物流成本依然较高。

2.第三方物流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如EMS、储运公司、大通、中外运输公司等大多是由原来一些大型仓储运输企业共同组建起来的,规模较小,融资能力差,市场占有率低。但作为新兴行业,企业界、政界和学界都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形成了研究的热潮,在管理理念、技术水平、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3.物流业区域布局不均衡。我国物流业在东部地区分布比较密集,中西部地区分布比较分散。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成为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地区。作为物流业人力和资金资源的集中地,以上地区的大部分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投入和研发不到位,缺乏核心的企业竞争力,也使得物流业发展近似度较高,没有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

(四)我国流通业政策

流通业政策具有协调性、系统性、统一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是组成国民经濟产业政策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于2007年8月颁布实施首部《反垄断法》。其中仅仅57个条文内容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我国流通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反垄断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我国反垄断法只是规定了反垄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制度。因此,只有制定完善的配套法规,才能打破行业垄断,消除体制障碍,有效阻止跨国零售巨头在我国的市场垄断。第二,维护流通竞争秩序的政策不健全。大型国有流通企业被国家给予了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导致企业间不公平竞争。因此,要做到公平对待所有企业,政策扶持中小流通企业,所有企业平等对待,市场才能健康发展。第三,缺少流通产业组织政策维护有效竞争。我国流通业竞争过度,而我国几乎无政策限制,使得同业态竞争程度加剧,尤其是中小企业间的竞争,并且中小企业和大型流通企业相比又处于劣势地位。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缺乏流通产业组织政策来为维护企业间有效地竞争。

我国流通业与美国流通业的对比

高成本低效率。流通产业一头连接接生产,一头连接着消费,本应在扩大内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流通在启动需求、调整生产方面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阶段我国流通业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流通中间环节多、运转效率低等方面。

市场集中度较低。培养经营规模大的骨干流通企业能够提高流通效率,也是发展现代化流通业的必然选择。而我国流通产业的现状是规模小而分散,技术方面的限制和资金的限制使得流通企业难以扩张,导致流通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大型国际化、专业化的流通企业,流通产业集中度远远低于欧美等国家。流通业集中度应该随着现代流通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欧美各个发达国家零售业的零散度低于50%,而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从连锁经营所占比重看,美国已达 80%,而我国连锁经营销售额大约占全部销售额60%。

国内流通业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在目前国内需求有待拉动、经济增长日益渐缓的形势下,需要大力促进流通产业发展。但是由于流通产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现代化程度比较低,我国流通业技术进步缓慢,大范围的体力劳动和技术装备低下为相对落后的流通产业的突出特征。

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统一市场尚未建立。在流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严重的区域分割和市场保护使得统一和公平竞争的市场难以建立。区域间的贸易障碍构成统一市场的主要障碍,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市场,打破区域间的封锁,既是我国流通改革的重要任务,又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

对我国流通业的启示

健全流通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流通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支持。相比完全市场化的美国模式和政府主导为主的日本模式,我国流通业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立法滞后影响了流通业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流通业的立法启示有:一是规范商品流通竞争等活动的基本法亟需尽快建立;二是规范市场流通主体的相关立法需要健全;三是加强流通市场调控的立法有待加强。

强化批发业为零售业服务的功能。批发业和零售业共同发展是美国批发业的改革理念,我国应该借鉴美国这种改革举措。我国批发业要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研究发展零售经营功能,促进批发业和零售业的协同发展。批发业相关企业除了向零售企业转售商品外,还要为其提供广告策划、促销计划,协助零售业开展市场调查与预测。除此之外,还应与零售业信息共享,共享双方的信息数据库,为零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创新流通方式。我国流通业实现现代化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应改革传统的流通方式,以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重点。我国应积极引进电子商务、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配送等流通方式,加快传统流通服务业的改造步伐,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在发展连锁经营方面,推动连锁经营向多业态、多业种扩展,建材装饰、中介服务、汽车、通讯等行业都要大力推广和发展连锁经营。

建立现代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物流服务作用。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我国流通业与美国有着显著差距,电子信息技术是流通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流通企业要提高运转效率,就应该引进先进的信息通信系统形成直接采购、网络系统和自动补货系统为一体的销售体系,满足客户要求。既要加强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降低流通成本,又要加强流通管理和培养流通人才,促进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余燕.美国、日本农产品流通渠道管理模式及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4(3)

2.尚.美国流通法规概观[J].中国商贸,2010(17)

3.王先庆.美国流通业的特色与市场精神[J].上海商业,2012(7)

4.吴敬琏.中国流通业缺陷与出路[J].商业时代,2003(1)

5.尹虹.发达国家发展流通业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商贸,2007(10)

6.张繁来,赵萍.美国流通产业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3-21

7.周伟.美国等发达国家流通业现状、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0(71)

猜你喜欢
流通业对比分析启示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