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深度追问有别于粗制滥造的是非问、选择问、连续问等低效追问。深度追问,有利于教师能即时全面地掌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与到达层面,以便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重新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深度追问的“投石击水”、“逆水推舟”、“他山之石”三种方式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课堂 追问 投石击水 逆水推舟 他山之石
何谓深度追问?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启”,叶圣陶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等。其行为实质均为深度追问。深度追问是以文本为基石,旨在促进学生深度思维,以学生学会、学懂、学通为指向,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问,直至学生正确解答为终极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对话方式。下面我结合教学经验,就深度追问的以下三种独特方式与大家商榷。
一、投石击水
一个有深度的追问,往往能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核心深处。表面上,教师投下的虽是一小颗看似不起眼的石子,而实际上却能荡漾出美丽的涟漪,令人赏心悦目,真正领悟语文的无限魅力。
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时:
师:蝴蝶谷的景象非常迷人。小朋友,觉得蝴蝶谷什么迷人啊?
生:蝴蝶很迷人。
师:蝴蝶迷人在哪里呢?
生:蝴蝶的颜色非常迷人。
师:蝴蝶有哪些颜色迷人呢?请同学们仔细找找。
生:金光闪闪,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
低年级学生能抓取蝴蝶的颜色体会蝴蝶谷的迷人,其感悟文字的能力已经很出色,而通过老师的一追问,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进蝴蝶谷。
又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我就通过对本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设计提问,从而建立学生对作品的向往和喜爱。我以“?摇 ?摇?摇?摇的梅兰芳”为线索展开提问。循着这一问,学生对梅兰芳学艺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决心没有动摇”“常常紧盯”“注视”“日子一长”都是“勤学苦练”的很好诠释。一个总览全文的问题,让我和学生一起通过对人物的解读深入人物的品质。
陶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就能说明此:“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适时的、巧妙的深度追问不仅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充分体现,更是促使学生深度思维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二、逆水推舟
教师在课堂上乃至学生心中经常是权威、智慧的象征。偶尔,扮演一回愚者,逆着学生的思维,从反面推问,往往能收到拨云见日、枯木逢春的神效。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蘑菇该奖给谁》一文的教学,临近课文尾声:
师:这蘑菇应该奖给谁呢?小白兔还是小黑兔呢?
生:小白兔。
师:小朋友们和兔妈妈真偏心,我觉得蘑菇就应该奖给小黑兔,小黑兔多厉害呀。跑步得第一呢。
生:不对不对。蘑菇就应该奖给小白兔。
师:为什么呀?
生:小白兔可是和骏马比才跑得慢的。可小黑兔呢,它和走得很慢慢的乌龟赛跑,肯定能跑第一啊。小白兔很勇敢,有勇气和马比。
生:小白兔一直和马比赛跑,以后能跑得和马一样快。
……
通过一个简单的逆向追问,激发学生想充分发表见解的强烈愿望,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语言的表面,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内在中心。在低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类似的文本,如《谁的本领大》、《蜗牛的奖杯》等,都可以采用如此的追问的艺术与魅力,反其道而行,提出质疑,逆向追问,会得到奇妙的答案。这样的解答,如喷薄而出的汩汩泉水,晶莹剔透,流进文本冰清玉洁的意境中。
三、他山之石
课堂不是表演,真正出彩的语文课堂,会中途遭遇一些波折,譬如当课堂出现冷场,或者学生无法用现有的知识理解文本,正确解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不妨在一问之后,借助他山之石,再度追问,运用课内之前所学过的知识,抑或课外的相关资料辅助理解,引导学生再度思考问题,直接答案浮出水面。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第三段的丹顶鹤鸣叫时的样子时:
师:什么是引吭高歌啊?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还记得《咏鹅》吗?我们一起来背背。
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师:同学们真棒。“曲项向天歌”在写鹅干什么呢?
生:鹅在叫。
师:鹅是怎么叫的啊?
生:伸长脖子向上叫。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吗?其实丹顶鹤也是这样叫的。但是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哪个小朋友知道呢?
生:引吭高歌。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
引吭高歌,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艰深的,我在首度追问后,学生没有任何感觉的前提下,进行了二度追问,并将之前学过的类似的情景巧妙迁移出来,既温习了旧知,又加深了学生对“引吭高歌”一词的理解。最后,这样环环相扣,峰回路转在借助他山之石的力量下解决。
又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时,小燕子要在冬天飞到暖和的南方去,但是青蛙和蜜蜂为什么不去呢?学生按照文中的话语知道不去的原因,继而追问他们属于类型的过冬动物时,低年级的小朋友就不清楚。这时出示可爱的熊和松鼠的图片,问孩子们他们是怎么过冬的。学生通过熟悉的小动物可以马上说出冬眠的熊,储存食物的松鼠,再把他们进行归类,一个难点就此攻破。
巧妙的几度追问,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堂顿时活跃开。教师的追问,既延伸拓展了文本,又将文本化深为浅,化“他山”为“我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一下子抓住文本中心。
毋庸置疑,深度追问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更高层次且富有实效的师生对话,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合理把握追问时机,选择有深度有价值的追问,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有效深度的追问下,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生态的、原始的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肖芳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2012,11.
[2]黄雪燕.智慧教学精彩课堂[J].中小学电教,2011(Z2).
[3]张伟.浅谈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项措施[J].吉林教育,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