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贸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6-03-31 23:19裘若莹
企业技术开发·下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解决措施现状经济

裘若莹

摘 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集贸市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农民消费的重要场所,但存在众多制约和影响农村集贸市场进一步健康、高效发展的因素。其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情况起到了重要的阻碍作用,而由于农村集贸市场是农村商品的重要流通渠道,文章从农村集贸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的现状入手,分析目前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众多问题,总结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集贸市场;经济;发展;假冒伪劣;现状;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9-0124-02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及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而如何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村集贸市场作为农民消费的不可或缺场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但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严重影响了它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这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假冒伪劣泛滥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从而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降低农村消费风险,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

1 农村集贸市场简介

农村集贸市场是农村集市贸易市场的简称,是指一种在农村传统商品交换场地,场内经营者集中进行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等现货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大幅增长,我国农村集贸市场同样日益繁荣,在衔接产需、引导消费、解决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极大作用。

2 农村集贸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现状

我国农村居民多于城镇居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是目前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至30%,县以下地区实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整个农村商品流通体系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1]

假冒伪劣商品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顽疾,但近年来,易于鉴别的假冒伪劣商品正逐步退出城市市场,尤其是高档市场,而逐步迈向仍问题颇多的农村市场,使得农村集贸市场往往假货横行,农民也就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主要消费者。

3 假冒伪劣商品的含义及分类

所谓假冒伪劣,是指含有一种或多种可以导致普通大众误认的不真实因素的商品。根据“假”和“劣”两个基本含义可将其具体分为三类。

一是非法假借其他注册商标之名,生产、销售与注册商标产品具有近似使用价值的类似商品。凭借着优越的价格优势,往往可以获得众多消费者。

二是非法假借其他注册商标之名,生产、销售劣质商品,这类商品往往假借与其他注册商标相似的外观混淆消费者的视听,产品质量并不合格。

三是商品并不假借其他注册商标,且商品质量不合格,因为比较容易进入市场,这类劣质商品往往出现在替代品较多的行业。[2]

4 农村集贸市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原因分析

4.1 农民的消费行为分析

从农民的消费意愿性来看,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主动消费、被动消费,其中,被动消费是源自农民并不知道自己购买的是假冒伪劣商品,错误的把假冒伪劣商品当做品牌商品购买,这可以认为是上当受骗;主动消费则是农民在知道自己所要购买的商品是假冒伪劣商品而坚持购买商品的行为,这类商品多为第一类假冒伪劣商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农民收入随之增加,但同比城镇经济仍处于较低状态。农村节约、简朴的作风和观念深入人心,加上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等系列原因,导致农民的消费水平上升缓慢。从具体来看,假冒伪劣商品占领农村集贸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农民可支配收入的约束。农民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消费者的基本原因就是购买力[3],由于收入曲线的约束,农民的消费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际性,商品的“廉价”成为了吸引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在走访亲友或者筹办喜事等方面,他们往往只注重表面包装是否应景而并不介意商品的实际质量,从而选择价格低廉的“盗版品”,这也给了各类走包装路线商品可乘之机。

二是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约束。就农民自身而言,一方面他们崇尚勤俭节约,生活精打细算,储蓄观念深入人心,冲动型消费几乎为零;另一方面只要日常消费品能够基本满足需求,或是没有直接、明显威胁身体,他们对商品本身的质量重视程度不高,甚至不在意。

三是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商品辨识能力不足。农民消费者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有关商品相关情况了解有限并且不在意商品介绍,无法辨别商品的伪劣,容易听从销售商的欺骗性鼓吹而购买。例如在各大地方电视台循环播放的超长时药物介绍广告,利用强有力的说服语言和“无效包退”的迷惑性语言,诱惑不少农民消费者购买。

四是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差。农民消费者即使意识到自己所购买的是假冒伪劣商品、在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因为不知道可以进行投诉或不知道如何投诉,一般也会忍气吞声选择吃哑巴亏,这使得不法分子愈加无所畏惧。

4.2 硬件设施和信息传递情况分析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信息传达广度和深度都得以大幅度提升,大多数产品制作商都通过电视媒体、网络、报纸书刊等媒介来向广大消费者介绍和宣传各类产品。[4]

但由于农村通信、交通的落后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长期处于信息的劣势方,而从销售者得到的信息具有相当多的水分,很容易造成农民大量的被动消费。因此,对于市场上的大多数商品,农民处于茫然不知的状态,消费行为常依赖经验和跟风。

4.3 市场监管情况分析

从市场监管角度,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执法打击力度不足,这是主要因素。一方面,执法部门没有在农村集贸市场设立派出所,往往只在节假日的消费高峰期检查,这给了假冒伪劣商品贩卖者众多的机会避开查处,没有起到足够的威慑和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形同虚设的小窗口大多缺乏主动性,并不会主动关注农民是否遭到侵权行为,更有甚者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闲事”。

二是网络舆论监督的缺乏。网络在农村的应用还不成熟,农民对相关方面的认知薄弱,不能主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披露,也就无法应用网络舆论打击不法商贩。

5 解决农村集贸市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情况的对策

5.1 继续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5]

可支配收入的约束是农村消费者购买假冒伪劣商品的基本原因,大家都明白“假货”的危害性,在收入水平足够高的情况下,他们同样愿意购买品牌商品以保障可靠性。虽然近几年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还没有步入小康,因此提高农业生产力以提高农民收入,从实际支付能力上使其远离假冒伪劣商品成为治理措施的关键因素。

5.2 提高农村居民知识水平,增强商品辨识度

教育改革使得农村未成年人知识水平得到提升,但中老年人群的知识水平却没有得到提高,而这类消费者却是目前消费的主力军,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知识水平,例如宣传达标商品种类、常见假冒伪劣商品特征、辨别伪劣商品常用方法等知识以加强其对商品的辨识度。

5.3 提高农民维权意识,鼓励主动维权

提升农民的维权意识是有效约束非法分子的方式,因而政府应当组织和倡导维权行为,大范围宣传维权标准、方式、流程和补偿方案,做好农村教育和普及工作,使得农民能够在受到侵犯时敢于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从而自觉、自发辨别和抵制假冒伪劣商品。

5.4 加快硬件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状况

互联网信息传递速度快,搜索成本低,是信息传递的有力途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农村消费者在信息方面的劣势,因此应加速建设进程,尽可能快的完善农村交通、通信网络。同时政府应当给予农村居民适当的消费优惠政策,例如“家电三下乡”政策让大多数农村家庭拥有部分家电,更多商品如高档类电子产品也可效仿这类政策以鼓励消费,促进信息网络的扩展。

5.5 构建合理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督作用

针对农村集贸市场,最根本的就是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6]为此必须建立适用于农村的细化法律体系。对于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并设立相互监督制约的监管体系和适当的奖励惩罚措施,保障执法人员能够积极主动进行市场“打假”,同时对农村居民的投诉应当重点查处,让农民意识到可以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另外,监管机构应当主动管理市场商品的进货渠道,从源头上避免假冒伪劣商品的流入。

除此之外,互联网的应用也应当得到关注,政府应积极传导网络的重要性,鼓励和组织农村居民学习互联网相关知识,让农民能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让互联网的舆论监督成为政府监督的有力武器。

6 结 语

农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弱势群体之一,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一直受到社会重点关注。[7]而由于可支配收入、消费观念、文化水平、自我维护意识等多方面的约束,农民对于假冒伪劣商品处于默认购买状态,交通运输和信息传递的落后致使农民长期处于信息劣势方,而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和网络舆论监督的缺乏,致使市场中假冒伪劣商贩无所顾忌的生产、销售。

农村集贸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环节,而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户应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加强自身的维权意识,而政府应当致力于提升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或减缓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商品泛滥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国庆,钱明辉.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 报,2007,(5).

[2] 王晓奕.假胃伪劣产品的归类分析[J].河北经贾大学学报,2001,(4).

[3] 王希文.浅谈很胃伪劣现象的原因及其治理[J].滁州学院学报,2004,(9).

[4] 张军峰.农村市场中的假冒伪劣现象及对策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6).

[5] 王苗,盖伯琳.农村集贸市场中的假冒伪劣泛滥状况分析及对策[J].法 制与社会(上),2009,(6).

[6] 王念哲.我国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7,(10).

[7] 谢晓娇.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信息不对称分析[J].科技情报 开发与经济,2008,(18).

[8] 谢庆红,张剑渝,付晓蓉.消费者购假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9,(2).

[9] Alcock L,Chen P,Cheng H.M,Hodson S. Counterfeiting:tricks and trends. Brand Management,2003.

猜你喜欢
解决措施现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