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翻译茶文化典籍的秘密

2016-03-31 08:29张睿
福建茶叶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通感典籍意境

张睿

(西安翻译学院翻译研修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探析翻译茶文化典籍的秘密

张睿

(西安翻译学院翻译研修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茶文化典籍中蕴藏着我国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文化典籍的翻译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举措。茶文化典籍的翻译需要跨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鸿沟以及现代汉语与英语之间的鸿沟。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文化的阐释、意境的保留、通感的取舍以及音韵的和谐等要点。

茶文化;典籍;翻译

1 中国茶文化典籍概述

中国的饮茶史可追溯至西汉末期,兴盛于唐朝中期。由于经济制度、政治因素以及对外交流的影响,在唐朝中期不论是皇室成员还是王公大臣,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市井百姓均大兴饮茶之风。正如唐朝人封演编纂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所载,唐朝中期“茶道大行”。唐朝人陆羽在此时代背景下,经过数十年间游历考察、讨论思考,终于写出《茶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文化典籍。

《茶经》问世之后至清朝末年截止,我国历史上一共刊印了各类茶文化典籍百余种之多,但大多已经失传,现存的约有40多种。这些茶文化典籍有综合类的,全面论述茶叶相关事宜,如唐朝陆羽的《茶经》、宋朝赵佶的《大观茶论》、明朝屠隆的《茶说》等;有地域类茶文化典籍,阐述某一地域中独特的茶文化现象,常见的地域类茶文化典籍有宋朝蔡襄的《茶录》、明朝熊明遇的《罗茶记》、以及清朝程清的《龙井访茶记》等;有专题类茶文化典籍,对茶文化中的某一专门领域进行阐述,如唐朝苏廙所著的《十六汤品》、宋朝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明朝徐献忠的《水品》等,还有汇编类茶文化典籍,将关于茶文化历史资料的整理、钩沉、摘录与汇编,如清朝刘源长的《茶史》、清朝陆廷灿的《续茶经》以及庄昭主编的《茶诗三百首》等。

2 中国茶文化典籍翻译现状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茶文化典籍是我国茶文化的结晶。茶文化典籍的翻译可以有效梳理我国茶文化典籍,对于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大有裨益;茶文化典籍的翻译可以有效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我国茶文化对外的交流与传播。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我国茶文化应勇敢走出去,实现文化输出。我国学者应努力将优秀茶文化典籍主动翻译出去,让英语读者“知之、好之、乐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然而,目前我国对茶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尚未完全展开,研究成果十分有限。主要有茶文化核心典籍《茶经》之上。我国对《茶经》的翻译主要体现在2009年由大中华文库资助,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欣、姜怡教授翻译的英译本之上。英语国家对《茶经》的英译本版本较多,有1935年William Ukers出版的《茶叶全书》中有《茶经》的节译片段;有1982年美国译者Francis Rose Carpenter的全译本《茶经:起源与习俗》等。而我国的其他茶文化典籍则少有全文英译本,除零星可见《续茶经》的节译本与部分茶诗的翻译,大部分茶文化典籍均无任何全译本与节译本。

3 茶文化典籍翻译要点

茶文化典籍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中文向英文的翻译,不仅要跨越汉语与英语在语言上的鸿沟,同时还要跨越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之间的鸿沟,更要跨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鸿沟,使得读者从译文中清晰的了解茶文化典籍的内在含义。因此,茶文化典籍的翻译具有相当的难度。本文收集了已有的茶文化典籍的译文,总结其中的成败得失,给出茶文化典籍的翻译要点,为茶文化典籍的翻译者提供参考。

3.1文化的阐释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茶文化典籍中多处蕴藏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茶禅一味”等我国独有的儒释道文化。这些文化精要不为大多数英语读者所了解,应当在翻译中有所体现。必要时,在原句翻译后加上一定注释,不仅翻译语言,而且传递文化。《茶经.四之器》中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病”一句阐述了煮茶风炉制作的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是儒释道“和”的思想的集中体现。该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坎在上,巽在下,离在中,茶能让五脏调和,去除百病。”如果这样翻译的话,当代对于五行八卦不甚了解的国人仍然不懂原文含义。实际上,八卦中每一卦都代表某一特定的事物,其中坎代表水,巽代表风,而离代表火。原文的“坎上巽下离于中”的含义是煮茶过程中“水在上,风在下,火在中”,表达了煮茶过程实际上是五行相生相克的过程,由此煮出来的茶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故“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病”的翻译不仅需要直译,还应当加上一定的注释,放在括号内,供读者参考。

3.2意境的保留

意境是人们可以感悟得到却又难以阐明的意蕴和境界。意境是情与理的交融、形与神的统一。情理交融、形神兼备,方可意境深远、清新隽永。茶文化典籍尤其是关于茶叶的诗歌往往含有一种宁静致远、闲适豁达的意境。在翻译茶诗的过程中,除去要准确表达原诗的含义,同样要传递相同的意境。以宋朝杜耒的诗歌《寒夜》为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诗歌表达了寒夜中主客品茗的雅趣,不仅有茶水,还有炉火,虽然有寒窗、但是有梅花。有学者将《寒夜》翻译为:No liquor for callers as cold night boon,Tea cheers warmly on bamboo-stove flame.By the window nestles the usual old moon,Winter-sweet blooms it no more the same.该诗歌的翻译用callers替代了guests,更显亲切;用liquor替代了wine,更显雅致;用cheer与bloom展示“竹炉汤沸火初红”,展示主人的好客之情;用nestle表达一剪寒梅绽放的动感。整首诗红火热情、雅致闲趣的意境在翻译后仍然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属于翻译中的上品。

3.3通感的取舍

通感是指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而相互移借、融合与贯通。人在受到外界刺激与获得外界信息时,某种感觉占有主导地位,但人的生理机制表明,人的感觉可能从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进行转移,这种转移称之为“通感”。在通感的翻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感觉机制是相同的,很多情况下,我国茶文化典籍中使用的通感,在国外同样适用,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属于不同文化,同样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在含义有所不同,某些情况下,通感的直译将造成曲解,应当舍弃通感的直译,而采用意译的方法准确表达茶文化典籍的含义。例如:《续茶经》第三章有“盖建茶之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味觉转化视觉与触觉。原句可以译为:This is because Jian'an Tea possesses a very thick and longlasting taste.这种翻译便为直译,将原文的“厚”译为“thick”,更忠实的表达了作者的本意。而对于《续茶经》第六章的文字“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如果将“色重、味重、香重”翻译成“heavy color,heavy taste,heavy tang”,那么这些译文均不符合英语习惯,应当译为:deep color,pungent taste,profuse tang,这样才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3.4音韵的和谐

音韵的和谐也是茶文化典籍翻译时应注意的要点之一。古人写诗作文,不仅要言简意赅,同时也要朗朗上口,便于熟读成诵。在诗歌中,押韵是音韵和谐最基本的体现。此外,还有双声与叠韵等音韵在翻译中若能够同时体现,将更能展现诗歌之美。以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为例,原诗为“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有学者译为:“Bending,I bale in trickles crystal clear,Boiling,tea bubbles to chant and cheer.Pouring a cup full for no reason special,Just to share it with its doter,my tea peer.”译文十分讲究,诗歌不仅押韵,更考虑到叠韵与拟声之美。原诗中的“坐酌”与“看煎”,译为“bending,bale”和“boiling,bubbles”同样可感受到诗中气泡轻轻爆破之感。“crystal”与“trickle”和“clear”衔接上音节更显活泼与和谐。

4 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在茶文化典籍的翻译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既保留东方茶韵的原汁原味,又符合西方的阅读与语言习惯。

[1]姜欣,吴琴.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现象及其翻译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52-155.

[2]何琼.《茶经》文化内涵翻译的“得”与“失”——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英译本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4(2):62-67.

[3]杨静.中西“茶”文化的内涵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6,19(1):51-55.

[4]张妍.浅谈《红楼梦》茶文化翻译与人物性格塑造[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356-358.

[5]袁媛,姜欣,姜怡.图式理论观照下的茶文化翻译——《续茶经》个案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0):64-66.

陕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课题《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民办本科西安翻译学院为例》 (编号:14JK2041)。

张睿 (1980-),女,陕西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通感典籍意境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