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2016-03-31 07:48朱飞晔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福建茶叶 2016年3期
关键词:采茶戏发展

朱飞晔(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试论我国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朱飞晔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采茶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类别,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福建、湖北、广西等地。起源于明清两朝的采茶戏,在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风格。本文从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就采茶戏今后如何更好地传承进行分析。

关键词:采茶戏;形成;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浪潮正快速影响和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戏曲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席卷下,正变得日益式微。作为一种特殊的南方戏种,采茶戏的保护和传承,已刻不容缓,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采茶戏在我国有着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不仅反映着当地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百态,更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1 采茶戏的起源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安徽、福建、广东等省的一种戏曲类别,是我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大约产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采茶戏之所以称为采茶戏,顾名思义,其形成与采茶有着重要的关系。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江西的赣北、赣南、赣东的产茶区,在每年的谷雨时节,采茶女在上山采茶时,会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以此来调动情绪,鼓足干劲。这种在采茶时所唱的山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采茶歌”。而采茶戏是当地采茶歌与采茶灯演唱融合而形成的。

最早的采茶歌,只有小调,演唱形式也较为单一,为一人干唱,没有乐器伴奏,并且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譬如在唱词上,是每个小调四句,如“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这种小曲节奏欢快,曲调委婉,十分悦耳动听。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采茶歌由单一的小曲形成了“采茶歌联唱”,又被称为“十二月采茶歌”,其特点就是以竹击节,一人唱,众人和。例如,“正月拜年走人家,新春回门乐开花,夫妻双双花园过,说起阳春要靠茶;二月桃花红似霞,花朝春动女儿家,茶园山歌飘过河,撩起妹妹这边答;三月清明谷雨茶......”据记载,从明朝万历年间,采茶歌联唱便从田间地头开始进入豪绅官吏的府第之内,成为一种被上层社会认同的艺术形式。到明中叶之后,“十二月采茶歌”开始与赣南地区的民间灯彩及其它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加入扇子、手绢、篮子等道具,出现了一边唱一边舞蹈的“采茶灯”艺术形式,又称为“茶篮灯”。

在唱腔上,采茶灯主要是“报菜名”、“看茶调”、“茶黄调”等;表现形式上,是一些长相清秀姣好的儿童扮成采茶女,以八人或者十二人为一队,每一队由年纪较大者带队,每个人手持花篮,边唱边舞。这种集体表演的歌舞,便是采茶戏的雏形。

在采茶灯的基础上,后来陆续加入了一些具有人物和情节的民间故事。在形式上,一般只有两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又或者是生角、旦角、丑角三人一起来演出,亦称为“三角班”,到此采茶戏就正式形成了。

2 采茶戏的发展和艺术特色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便分几路向外发展,受到不同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演变等的影响,并与不同地方的口音、曲调相结合,形成了江西的赣东、赣西、赣北、赣中等派别,每个派别都吸收了本地的方言和腔调。总体而言,江西这一派采茶戏的特点是欢快、诙谐,具有很强的喜剧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各地老百姓的喜爱。应该说,江西采茶戏是当地客家人创造的一笔宝贵财富,是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为客家方言的研究和考证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史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西采茶戏又迅速向四面八方扩展,从江西流入广东、湖南、湖北、福建、台湾、浙江、安徽、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形成诸多不同风格的采茶戏类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安徽的“黄梅采茶戏”等。虽然采茶戏的种类很多,但基本上是在清代中后期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形成的。下面选择其中三个典型戏种进行简要说明。

粤北采茶戏。以广东省韶关市为中心,主要流行于粤北的南雄、新丰、清远等地,其形成和发展约有两百多年。据清乾隆年间文人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元,饰儿童为采女,为队十二人,人持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縆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以前共分为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等派别,在建国后慢慢融汇,1959年被统一称为粤北采茶戏。主要剧目有《壶瓶记》、《九莲宝灯》、《双双配》、《打狗劝夫》、《阿三看姐》等。

祁门采茶戏。地处世界名茶“祁红”的故乡安徽祁门县,是一种与茶共生、为茶而演的地方戏种。主要特点是茶人编,茶人演;演茶人,演茶事;茶山唱,茶乡演;方音重,茶味浓。据考证,其源于江西,清初时,江西浮梁有姓陈者迁来祁门一带,带来一种被祁门当地人称为“江西调”的戏曲,因其曲调明快又简单易学,很快便在当地流传开来,并逐渐形成了“祁门采茶戏”。其曲调十分丰富,有西皮、二凡、高二凡吹腔、反二凡、拨子、秦腔、唢呐皮、文词、南词、北词和花调等数十种。

桂南采茶戏。这是广西汉族剧种戏曲之一,于明朝末年从江西赣州传入广西博白,又称“吁嘟呀”,侧重于唱和舞,念白多为韵白或者骈文,其衬词别有特色,曲牌兼容并蓄,十分丰富,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小调、山歌等曲调,具有很强的多元性。

在艺术特色上,各地的采茶戏有着一些共性,譬如,传统曲牌、表演载体、形体动作、声调类别等。首先来说曲牌,大多从古代底层劳动人民中而来,如“上山调”、“牡丹调”、“扬州哭调”、“送郎调”等,曲调较多,涉及的层面比较宽广。在表演载体上,各地的采茶戏均是从歌舞演化而来,这就给各地不同剧种提供了较为宽广的表演空间和套路。在形体动作上,多源自于茶事劳动,如采茶步、搓茶步、端茶云步等。

而在乐器的选择上,则根据南方多竹的自然环境,就地取材,以竹器为主。在声腔类别上,根据不同人物、故事、环境的不同,分为灯调、茶调、路调、杂调四种不同特色的声腔,高亢流畅,轻松明快,优美动听。

3 采茶戏的现状

同其它一些传统戏曲一样,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采茶戏这一单凭口口相传、心手相传的古老艺术,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说,优秀从业者的青黄不接、受众群体的缺失、资金上的短缺等,极大地制约着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3.1演员和创作人员的匮乏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流行文化以极快的速度“入侵”和蚕食着我国的广大城乡地区。在其影响下,那些热爱艺术并具有一定天赋的年轻人,更多的还是选择现代流行艺术,比如说通俗音乐、街舞等,对采茶戏持有轻视的态度。这就导致了采茶戏群众基础愈加薄弱,专业的演出团队缺乏新鲜血液注入。在南方一些采茶戏盛行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老演员退休后,无人顶替的局面。另一方面,资金上的匮乏和剧团管理体制上的落后,使得一些优秀的采茶戏演员为了未来的发展,只能无奈地告别采茶戏,转投到其它行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采茶戏的传承创新和与时俱进。

3.2受众群体的断层

一方面,由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休闲娱乐选择变得丰富多彩。在采茶戏盛行的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摇滚、网络小说等文化形式,使得现有的采茶戏观众仅仅局限于中老年人群,缺乏年轻观众的关注,其发展的动力自然就小了很多。另一方面,由于采茶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墨守成规和停滞不前,以及因为缺乏优秀演员和创作人才所导致水平上的良莠不齐,很难吸引新的观众,甚至还失去了很多曾经的采茶戏爱好者。比如说,剧情上的陈旧,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剧目以男女情爱的闹剧为主,其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而在时代感上的缺乏,更是难以引起当代人在情感上的共鸣。

4 传承和发展采茶戏的几点建议

4.1把握观众脉搏,推进创新发展

采茶戏要想在今后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热爱,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推陈出新。首先,要在保持采茶戏精髓的前提下,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革新,要针对现代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审美特点和需求,对那些传统剧目进行再创作、再编排,起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同时,还应在舞台效果、服饰打扮上多下功夫,做到与时俱进。当然,在创新的过程中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舍去采茶戏的精髓,要充分吸收传统艺术的精华,再融入现代文化的元素。如此,既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口味,又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失去独有的文化特色。

4.2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

采茶戏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这个迅猛发展的时代,很难单靠自己来实现传承和发展,这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作为采茶戏地区的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这门艺术的宝贵和重要,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来加大对采茶戏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维持当地一些剧团的正常运转,让相关的演员、创作者能够安心表演和创作。在这一点上,还不妨成立一些地方性的保护发展基金,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助,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另外,人才是采茶戏发展的根本所在,政府还应加强采茶戏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开设相关的学校或者课堂,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使之拥有更加牢固的基础。

4.3增加传播渠道和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采茶戏要想得到更好传承,就不能再局限于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了,也不能再用那种“孤芳自赏”的态度来过日子了。而是要坚决地走出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来让更多的人知晓这门传统艺术,爱上这门古老的戏曲。在这一点上,“二人转”的例子可以借鉴。“二人转”作为一种东北地区传统艺术形式,也曾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发展局面,但在当地各个政府的扶持下,在一些艺人的不懈努力下,其通过过滤不良内容、改革表演形式、加大传播力度等形式,一改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状态,而是走出了东北,走向了全国,在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更是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采茶戏来说,应当多利用电视、微信、微博、报纸等新老媒体,通过举办一些别具特色的演出和赛事,扩大宣传面积,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同时,还可以将采茶戏和旅游业结合起来,把采茶戏放入旅游当中,与之相辅相成,让外来的游客既一览当地的大好风景,又能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这样,就能形成一种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效应,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谢重光.客家形成发展史纲[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3]吴梅.中国戏曲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朱飞晔(1988-),女,陕西商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采茶戏发展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论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研究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