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飞(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略谈茶文化在陶瓷雕塑中的体现
刘小飞
(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本文首先谈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并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元素对陶瓷雕塑设计的影响因素,最后分别从茶文化名人、陶瓷茶具以及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陶瓷雕塑中的茶文化元素。
关键词:茶文化;陶瓷文化;陶瓷雕塑;茶具
景德镇是我国四大文化名镇之一,陶瓷文化和茶文化在该地有着深厚的联系。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相互结合,有利于提高茶文化陶瓷雕塑的文化价值。在意大利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内,青花瓷牡丹茶叶罐得以呈现在众人眼前。青花瓷的淡雅和茶叶罐内隐隐散出的茶香,使这件陶瓷制品备受好评。
1.1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大约发源于神农时代。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从最早的饮茶风俗,到随之出现的茶道、茶学、茶具、茶艺以及茶书等,无不体现了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茶文化同时是对一个民族文明的反映。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国的茶文化有所差异。中国本土的茶文化则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华文明的特点。在阅读古代历史典籍中,人们就会发现古人通常十分讲究饮茶方式和过程。其中,沏茶、闻茶及品茶等饮茶习惯仍然保留至今。事实上,这种饮茶习惯不仅是一种特有的茶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精髓与文明礼仪相结合的产物。礼节规范着我国社会的生活准则,提升国民的精神修养。正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已经成为国内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从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我们既可以从色香形味这四个方面来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从这部著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人对茶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正是陶瓷茶具产生的原因之一。
1.2陶瓷雕塑
中国的陶瓷技艺有着久远的历史,陶器发源于距今一万多年的新石器时期。陶瓷制品的主要原料其实是粘土和矿物质。而这些物质在经过粉碎、混炼、造型和煅烧工序后,就会成为我们所熟知的陶瓷制品。起始,古人使用这种技术来制作白色的生活器具,比如碗和罐等;之后,在河姆渡时期,黑陶制品才开始流行起来,并且人们开始在陶瓷制品上刻印花纹。而在距今六千多年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出现了做工精细的彩陶制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釉陶器制品开始盛行于西汉时期,因此各色釉料得以普及于世。
2.1茶文化元素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元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中华文化誉为河流,那么茶文化元素则是点滴之水。这点点滴滴的文化被我们称之为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有别于学术文献上所说的文化特质。本文所说的茶文化元素具备一定的实体性,可以在与之相关的各类事物中得以反映。当然,茶文化既是一种意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和生活高度。制陶师在设计陶瓷茶具时会在审美造型和原料上倍加注意,从而确保陶瓷茶具的质量合格。人们在品茶时用到的紫砂壶正是中国茶文化的体现。
紫砂壶看似简单,实际上其正是古代文学艺术与篆刻艺术的结合体。制陶师在制造紫砂壶的过程中将古代诗词书画和题跋等应用在内,极大地丰富了陶刻装饰艺术,从而使这门技艺的文化层次变得更高。当然,紫砂壶上镌铭的内容不仅与茶壶外形、茶水品质以及壶体装饰等相契合,同时也从茶文化层面体现出深蕴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气息。正是因为紫砂壶设计上的考究,才使紫砂壶颇具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2.2影响陶瓷雕塑设计的茶文化元素
和茶文化一样,陶瓷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从陶瓷雕塑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陶瓷文化元素。陶瓷制品不仅是陶瓷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精神风貌和人文精神的反映。陶瓷雕塑的诞生是瓷泥与窑火交融的过程,同时也是艺术生命力的彰显。陶瓷雕塑工艺特性和材质特点在其成型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使得陶瓷雕塑作品不仅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饱含神秘感。
随着陶瓷雕塑技艺的不断发展,陶瓷雕塑既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很多艺术家在设计陶瓷雕塑的过程中通常会将茶文化因素考虑在内,这一事实在很多茶具和茶文化塑像上能够得以体现。比方说,一些有名的茶文化胜地通常会设立茶圣陆羽的塑像,以供民众瞻仰。除此之外,古人饮茶的风俗习惯也在一些陶瓷制品中得以反映,从而使茶文化和历史文明得到较好的保存。当然,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著作也会被相关人士篆刻在茶具上。可以说,茶文化不仅影响着陶瓷雕塑的外形,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陶瓷雕塑的内涵。
3.1从茶文化名人来看中国茶文化元素在陶瓷雕塑中的体现
提到中国茶文化,就不得不谈谈茶文化名人。从古至今,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茶文化名人,他们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贡献。这些茶文化名人包括煮茶解毒的神农氏,布朗族首领叭岩冷、著有《茶经》的“茶圣”陆羽、写下《七碗茶诗》的诗人卢仝以及《大观茶论》的作者宋徽宗赵佶等。叭岩冷被称为布朗族种茶始祖,这在地方史书《奔闷》中有所记载。叭岩冷曾带领族人在澜沧县附近开垦茶园,使后人受到恩泽。在我国景迈和芒景两地仍然保留着叭岩冷的雕塑。叭岩冷双目凝神,双手搓揉着茶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布朗族人民的茶文化习俗。
陆羽生于唐代,其精通茶道,并著有《茶经》。在《茶经》中,陆羽提出茶道的本质即是“天人合一”,这一观点得到广泛流传。《茶经》中不仅总结了唐代及唐代之前的茶叶科学文化,同时也将自己的发现成果写进书中。在文博会福田展区,我们可以看到一尊陆羽的陶瓷雕塑。他一手下垂,一手抚弄着胡须,微眯双眼,神态悠然自若。从这尊雕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陆羽所说的“天人合一”,这正是茶文化元素在陶瓷雕塑中的体现。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将茶比作“佳人”,并在品茶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苏东坡对烹茶用水等都十分讲究,他在闲暇时还自制提梁式紫砂壶,对我国茶文化有着一定的贡献。岭南会展览馆所展出的苏东坡陶瓷雕塑将苏东坡的悠然自得展现在我们面前。
3.2从陶瓷茶具角度来看中国茶文化元素在陶瓷雕塑中的体现
陶瓷茶具是茶文化在陶瓷雕塑中的反映。陶瓷茶具主要可以分为陶器茶具和瓷器茶具两大类。其中,瓷器茶具的传热速度慢,并且不会和茶水发生任何化学反应,这就在较大程度上确保了茶的色泽和香味。除此之外,陶器茶具的保温性较好,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在保证茶水色香味的基础上,陶器茶具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陶瓷茶具作为日用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愉悦。举例来说,为茶人所喜爱的紫砂茶具能够确保茶水色香味俱全,同时又富含文化品位。陶艺家在设计制造紫砂茶具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紫砂本身的质地,同时也考虑到深远的茶文化因素,使得紫砂茶具成为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日常用具。
陶瓷茶具事实上正是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的结合体。随着人们饮茶形式的丰富和陶瓷艺术的不断发展,陶瓷茶具在外形和功能上也开始发生变化。透过看似简单的陶瓷茶具,我们可以感受到各地的生活习俗,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不同时代的科技发展情况和政治经济情况等。茶文化浓缩在陶瓷茶具上,这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从功能效用层面分析,陶瓷茶具则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这两大功能。陶瓷茶具的物质功能就是给人们的饮茶活动提供便利。而陶瓷茶具的精神功能则主要是让人们在饮茶过程中陶冶情操和提升内在修养。而正是由于茶文化因素的渗透,陶瓷茶具的文化意蕴才得以提高。
3.3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茶文化元素在陶瓷雕塑中的体现
茶文化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茶文化兴起于我国古代南北朝时代。茶具是茶文化的载体,这一时期的茶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在唐宋年间迎来了全面发展时期。唐朝时期,人们的饮茶方式通常是煮饮。根据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的描述,我们知道唐代茶具包括茶鍑和茶炉等28种。其中,茶碗是用来喝茶的茶具,茶釜则是用来煎茶的茶具。饮茶之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茶具产区的发展。邢窑产区主要盛产白瓷茶碗,而越窑产区则盛产花形瓷碗。在宋代,具有特色的品茶方式就是点茶和斗茶。人们在点茶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茶筅和茶盏,当然这些陶瓷茶具在设计上也体现了宋人点茶时的习惯。
明代人们的饮茶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茶具造型上,同时也体现在制茶方式上。通常情况下,绿色茶汤需要用白色茶盏来盛放,从而显得清新雅致。在清代,人们对于茶具的材质和色泽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景德镇陶瓷凭借着其细腻的胎质和光润的釉色,成为茶具制品的首选材质。最为我们所常见的陶瓷茶具包括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等。当然,清代特色茶具盖碗也成为民间款待客人的用具。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元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中华文化誉为河流,那么茶文化元素则是点滴之水。茶文化既是一种意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和生活高度。根据上文的分析,茶文化与陶瓷雕塑的结合,可以有效提升陶瓷茶具以及其他陶瓷制品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余勇,张业林.论日用陶瓷材料质地美的体现及应用[J].中国陶瓷工业.2002(10):46-47.
[2]张玲霞,略谈陶瓷茶具的设计[J].景德镇陶瓷.2004(14):28-30.
[3]胡小军,姚国坤.中国古代茶具[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4):2-56.
[4]周光云.人性化设计理念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包装.2007(3):44-46.
作者简介:刘小飞(1975-),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雕塑与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