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芬,王瑾(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415)
中英“茶”话对比研究
黄清芬,王瑾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415)
摘要: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也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中西方国家茶的起源不同,饮用方式不同,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过历史的沉淀,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但是,两者仍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本文主要探究了中西方茶文化各方面的差异,以促进中西方茶文化的互相理解和交流。此外,也为中国茶文化的自我定位提供依据,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地位。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西方国家;茶历史
黄清芬(1981-),女,湖北黄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王瑾(1980-),女,河北南宫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教学法。
在中国,茶承载了很多文化元素。中国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博大精深。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西方国家人们最欢迎、最喜爱的饮品是咖啡。茶传入西方国家后,不断演化,成为西方国家最受欢迎的两大饮品之一。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启了独具特色的西方茶文化史。
1.1中国“茶”的历史
在中国,“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中国的农业之神——神农氏最早发现茶树,并开始探究茶树的药理功能。据神农氏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时,不小心中毒,发现有一种树的叶子可以减轻症状,这种树就是茶树。神农尝百草得茶后,中国的茶叶事业逐渐发展起来。春秋时期,人们用茶的鲜叶作饭菜,这便是所谓的“吃茶”。商朝末期,巴蜀人开始饮茶。到了西汉时期,茶业已有一定规模。唐朝时期,茶业进入昌盛时期,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等。中唐时期,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明在当时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饮茶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了。中国“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记录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的著作。据《茶经》记载,中国茶文化发源于巴蜀地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中国茶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始于宋初明末。这一时期,斗茶、贡茶和赐茶等与茶相关的礼仪流行与世。此外,各种规模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戏曲、曲艺都进入茶馆表演。进入清朝以后,对外茶叶贸易不断发展,且始终处于突出地位。
在中国茶业的历史嬗变中,茶和茶文化逐渐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形成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系统中,采茶、制茶、烹茶、品茶的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不仅是一种技术操作,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1.2中国的“茶”内涵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不仅是一种生理层面的必需品,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衍生出茶文化的庞大体系,茶礼仪便是依附于茶文化体系的物质形式。这种物质形式是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
中国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系中一道奇特又靓丽的文化景观。它涉及历史、美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多个文化领域。中国茶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且不断被传承、被创造,与茶文化厚重的内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茶文化体系庞大、内容繁多,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具、茶礼和茶道茶艺、饮茶的环境、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关于茶的历史发展,上文已作叙述。
在茶具的选择上,中国的茶人十分讲究。茶杯、茶夹、茶盘、闻香杯是茶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至于茶具的材质、规格,因个人的爱好与品位而各异。相同的是,茶人们都希望通过茶具的选择获得最好的茶汤。由天然材质制成的紫砂壶被认为是茶壶中的极品。人们认为这种材质的茶壶能够长时间地保持茶的香味与原始口感。中国人对饮茶环境也有很大的讲究。不难发现,中国的茶馆中的环境有四个特点,安静、清新、舒适、整洁。
中国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汲取中国的儒教、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髓,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茶文化主张通过饮茶互相交流、增进感情,和谐相处。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对饮茶环境的要求——安静、清新、舒适、整洁也体现了中国茶人们希望融于自然,达到精神与物质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佛教强调冥想自省,才能大彻大悟。茶文化也提倡通过饮茶感悟天道、人道、茶道,得到心灵的净化。换个角度讲,在茶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大夫阶层把茶当做一种载体、一种媒介,去承载、表现和传播儒释道文化。
此外,中国各民族将茶与本民族文化生活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文人墨客对茶也是青睐有加,他们喜欢通过品茶赋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境或理想,如“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从对茶的品味上讲,中国人比较喜欢绿茶,为的是追求一种原始的、淳朴的茶味。
2.1西方国家“tea”的由来
众所周知,英语中的“tea”指的是“茶”。实际上,“tea”是一个汉语借词,由中国福建地区茶的方言tei音译而来。早在18世纪时期,中国福建地区便开始与荷兰开始频繁地进行茶叶贸易,荷兰商人把茶的福建方言的茶带到了欧洲。英国获得海上霸权后,开始谋求通往神秘东方的道路,东印度公司最早将中国武夷茶引入英国,并将其作为贵重的商品销售给英国上流社会,英语中随着出现了tea。一开始,由于茶叶功效失衡,茶与普通民众是绝缘的。但是,在上流社会,饮茶之风盛行。人们普遍认为茶是高贵身份的象征,是高雅品味的体现。贵族、豪门、世家阶层的贵妇们对于茶的痴迷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18世纪西方有一部喜剧《茶迷贵妇人》深受喜爱与追捧,剧中的主人公就是整日沉浸在饮茶社交礼仪活动中的贵妇人。英国完全掌控印度次大陆后,有了大量的茶货源,饮茶开始大众化。随着英国茶业的发展,商业性茶室、茶座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以茶待客的茶礼仪逐渐形成,从迎客、敬茶、寒暄到辞别,每一步的礼节都是十分严谨的。
与中国不同的是,英国人比较注重商业利益,他们没有以农业文明作为经济基础的文化形态。因而,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和认知停留在个人精神享受层面,而并非是共同的精神境界。这一点是由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商业文明决定的。此外,还有一点,中国人以饮用绿茶为主,西方国家则偏好红茶。同时,还喜欢在茶中加一些自己喜爱的佐料,以丰富滋味。
2.2英国的下午茶
下午茶是英国人自我标榜的文化符号。英国从中国引入茶叶后,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饮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生活习俗的一部分。公爵夫人Anna很喜欢饮茶。她觉得英国的早餐和晚餐隔的时间太长,人们在下午的时候很容易感到饿。(当时,英国人只吃早餐和晚餐。)于是,她便邀请朋友在下午到自己家里饮茶,并为朋友提供小蛋糕、面包、三明治等小点心。通过这种方式能增进朋友间的感情,还能帮人们解渴充饥,便很快在上流社会流行开来。
2.3冰茶和袋茶
1904年,在美国举办的第一个世界商品展览会上,一位美国商人突发奇想,把一大块冰放入冲好的茶中,为的是吸引参加展览会的客人品茶自己的茶叶样品。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份“冰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做法受到了参加展览会的客人的极大的关注。于是,茶商们争相效仿。1908年,一位纽约茶商无意中看到饭店为了避免茶叶渣流入下水道,把茶叶放在袋中冲。由此,他产生了生产“袋茶”的想法。于是,把茶叶装入用布或过滤纸制的袋中,放在杯中泡的茶便产生了。后来,袋茶又流传至中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各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可以说,中国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茶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与精神特性。遍布世界各地的茶馆见证着世界各国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对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是有重大促进作用的。
毋庸置疑,中国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的融合会引发文化思想领域中新的文化浪潮。中国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不存在合理与不合理之说。不同的文化系统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对于中西方国家来说,各自的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种必然。我们不必全盘否定西方茶文化,更不应彻底接受西方茶文化。同时,对于中国茶文化,我们也无需追求“原汁原味”的中国茶文化。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与作用,找准中国茶文化的定位。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对展示中华文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底蕴。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展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茶源于中国。西方国家从中国引入茶后脱离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面貌,融合了本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方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各成体系,又相似相通。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茶文化是主流文化,西方茶文化是一种流行文化。我们可以追求“流行”,但却不能跳出“主流”。
参考文献
[1]弗·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于丽萍.中日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81-182.
[3]龚永心.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7):97-99.
[4]张荣翼.冲突与重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少林,王达林.中国茶话全书[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6]孙云,张稚秀.茶之西行[J].茶叶科学技术,2004,(4):39-4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