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域下茶文化在《茶经》英译中的传播

2016-03-31 07:48王永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福建茶叶 2016年3期
关键词:茶经茶文化

王永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接受理论视域下茶文化在《茶经》英译中的传播

王永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要: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已然萌芽,直至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茶文化才开始真正地繁衍生息。《茶经》之所以被后世尊为茶坛中的“圣经”,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更是因为它是当今世界中现存最早的完整记录茶学的经典,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兴起。而《茶经》被后人陆续外译,也为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本文基于接受理论视角探析中国茶文化以《茶经》英译版为载体在西方国家的传播,通过《茶经》的英译版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西方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接受。

关键词:《茶经》;接受理论视域;茶文化

1 接受理论视域与茶文化

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陆羽版的《茶经》可谓茶文化的核心典籍,不仅引起中国茶文化专家们的关注,其英译版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接受理论视域中,学者们认为文本本身如果没有读者为前提,是不具有真正的文化内涵的,正是由于读者的存在,才赋予文本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并且在接受美学之中,多被认为只有读者才是创作作品价值的主体;而对于文学作品的价值,也只有被人们不断的阅读传播,才可以成为“现实存在的个体”;翻译作品的译者首当其冲的是原作品的读者,从其作为读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原著,然后再进行创作性的传达原作者的信息。接受理论显示出只有文本内容被赋予阅读作用,才具有价值。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读者通过阅读来进行传递的,文学作品达到的可持续性传播是基于文学作品不断的被各类读者阅读和传递,因此读者决定文学作品的效用。而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之中,译者同样需要实现先从原作的读者到解读信息的翻译作者之间角色的转换,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翻译作品对目标语读者的影响力。在接受理论视域中,只有在译者可以充分理解、且接受原作品文化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通过其译文传达原作中包含的文化信息。

本文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茶经》英译在传播中国茶文化中的实际意义,从西方受众的角度分析和了解《茶经》英译本的价值,促进我国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更加有效的译介与传播。

2 《茶经》在接受理论视域下的英译传播

2.1《茶经》中茶文化的体现及其英译

陆羽的《茶经》全文共分上、中、下三卷,包含十个章节,书中全面叙述了从栽茶、采茶、到制茶、饮茶、产茶、录茶、咏茶等内容,是我国最全面对茶文化进行介绍和总结的著作,也是重要的茶文化载体。《茶经》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典籍,《茶经》英译版本的传播,不仅可以让更多西方人士了解到和喜欢上中国的茶文化,也可以让西方人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悠远流长。

中国的茶文化经久不衰,在茶典籍《茶经》的英译传播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进行翻译,如何选择英译的策略,都会影响到西方人对中国茶文化认识和了解的正确性和深度,好的英译自然可以促进《茶经》中包含的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茶经》英译传播的目的之一是要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因此避免中国茶文化在英译版本中的走形和丢失,是衡量英译版本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当前《茶经》作品的英译本还不多,较流传的全译本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Carpenter的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Ritual,另一个是2009年姜欣、姜怡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译版本。因此,国内《茶经》英译本研究多以这两个版本为对象。

2.2接受理论视域下的《茶经》英译难点

以接受理论为理论指导,优化《茶经》英译传播,可以加强中国文化输出,同时也可以提高茶文化的传播效果。但是正如研究者们所公认的,由于陆羽的《茶经》原创始作于唐代,其文本高度意合,晦涩难懂,中庸思想蕴含其中,一个简单的词语可能就蕴含着有关信仰、道德、艺术、文化等众多信息,基于接受理论视角下,如果单纯采取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似乎较难以表达出如此复杂的信息,无法实现完整的信息传递,因此译者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可以在接受语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体会《茶经》暗含的文化因素,选取更加优化的翻译策略,尽量确保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3 茶文化在英译《茶经》中的传播

3.1英译《茶经》传播“中庸”茶文化

《茶经》属于应用文体,在接受理论视域下,《茶经》在英译中以传递信息为主,不仅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更应该注重茶文化功能及其所蕴含精神文化作用的传递,因此在实际翻译传播中,应以茶文化信息内容为主,翻译语言形式为辅,以求英译结果与原文功能对等,让英译文尽可能地接近《茶经》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茶经》中暗含的茶文化,体现出茶这种物质与儒道释三家的文化之间的联系,要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自然融为一体,体会到饮茶的乐趣。

如《茶经》第五章“茶之煮”中,提到“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煤焰如钻,使炎凉不均”。姜等译为:"While parching a tea-cake,avoid doing it at places with a draught,for wind will make the flames flicker,causing the heat uneven.Hold the tea-cake close to the fire and tum it over constantly."。在其英译中,向人们陈述了煮茶过程中,要把握好煮茶的火候与茶水比例,这不仅是对煮茶的物象英译,同时也是在向西方人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中庸思想,要把握好“度”和分寸,若是过或不及则不能使茶完整,在英译的字里行间,需传达出茶文化的中庸思想。

3.2英译策略影响茶文化传播

基于《茶经》中的茶文化,在进行英译传播过程中,要确保在英译中可以体现出“中庸”、“和谐”等核心的茶文化思想,涵盖儒家文化。《茶经》中指出,在天地自然界间,茶叶不仅仅是天地的灵草,同时拆开“茶”这个字,也寓意着茶文化的天人合一,表达着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处的精神诉求。因此在《茶经》英译传播中,选择好的英译策略,也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茶文化。

在《茶经》第四章“之器”中:“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姜欣等译为:“The ears of the wok are square,guaranteeing an upright position.The rim of the wok is wide,suggesting a broad content.The navel of the wok is long,ensuring heart-warming power.”。而Carpenter译为:“The ears are square for stability and the lips flared to facilitate spreading the leaves.The bowl is thus extend-ed,the center will be agitated.”

该段原意是对饮茶所用茶锅的要求,重在说明茶锅和煮出来茶叶的味道之间并无多大的关系,但在中国茶文化中由于信奉儒家思想,因此明确指出茶锅的锅耳要是方的,锅沿要是宽的,并且锅脐也要是长的,这正是儒家中的“令正”、“务远”、“守中”思想。姜欣等进行英译时使用了三个动宾结构,使用“upright”,“broad”,传达出儒家文化的“直”,同时也体现出了宽广,暗示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而Carpenter英译文中,只是将文字内容进行字面含义上的翻译解释,没有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含义,并未传达出其中所蕴涵茶文化的深意。

3.3《茶经》英译传播茶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在《茶经》原著中,也同样地蕴含着部分道家的文化思想,遵循自然,以求与自然融为一体。《茶经》英译传播中,遵循接受理论视域,不仅要让西方读者理解原文想要传达的字面意义,还应该不断地从字里行间向目标语读者传递隐含在茶文化中的相关思想,指出以自然茶叶为最佳,人们在饮茶中多崇尚茶叶的自然天质。

如《茶经》第一章“之源”中指出,关于茶的品质“野者上,园者次。”姜欣等译为:“In most cases,tea plants growing up naturally in their wild habitat are in better condition than those cultivated in gardens”。此句翻译就较为恰当,诠释出了关于茶叶品质的内容,在山野中自然生长的茶叶,其品质是最好的,因其吸收了天地之精华,最大程度地融合了自然的各种因素,饮用起来口感更佳;而人工栽培的茶,则会由于茶树生长环境被破坏,生存能力降低等人为因素,可能影响和降低茶叶的品质。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以《茶经》的英译版本为载体进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如果单一地以接受理论视域为基准,难免会使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是接受视域毕竟可以一定程度地增加英译版《茶经》更好地被西方人接受的几率,使西方人士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茶文化,故此,在《茶经》英译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要尽量保留中国茶文化特色,同时也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读者的接受语境与文化差异,灵活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和策略,防止在英译过程中造成中国茶文化的扭曲和遗失,将《茶经》中的茶文化更加完整地传达给西方人士。

参考文献

[1]Carpenter,F.R.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and Rituals[M].New York:The Ecco Press,1974.

[2]姜欣,姜怡译.《茶经》[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金珍珍,龙明慧.信息论视角下的《茶经》英译与茶文化传播[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6(2):65-69.

[4]李德富.且说饮茶[J].福建茶叶,2012,(6):46-46.

作者简介:王永建(1976-),女,山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商务英语翻译。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英语)”(编号:粤教高函2014-07)。

猜你喜欢
茶经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工作及茶艺教学的启示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