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蚕业多元化发展模式探索与推广*

2016-03-31 02:04郭铭建蒋贵兵
蚕学通讯 2016年4期
关键词:蚕业桑园蚕桑

郭铭建 蒋贵兵

(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 400020)

重庆市蚕业多元化发展模式探索与推广*

郭铭建 蒋贵兵

(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 400020)

重庆市蚕桑生产近年来受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产业不断下滑,蚕桑多元化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方向。通过近10年的探索和努力,重庆蚕业多元化取得很大成效,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蚕业多元化发展模式,为推进蚕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

蚕桑;蚕业多元化;模式;推广

1 重庆蚕业发展现状

1.1 蚕业产品单一,蚕茧产业面临挑战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受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因素的影响,重庆市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加之茧丝绸市场行情跌宕起伏,单一的蚕茧产品受到冲击。蚕桑生产组织模式滞后,目前蚕桑生产的主要模式仍为农户分散生产模式,其特点是农户自己养蚕,将蚕茧销售给蚕茧收购站(点),虽然蚕农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和对行情的预测随时调整生产规模,但蚕农缺乏抵御市场行情波动带来的风险的能力,管桑养蚕积极性严重受挫,形成单位面积桑园效益不高,蚕种发放量不断下滑,给蚕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表1)。

1.2 体制约束,行业内困

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茧丝绸行业准入制中的蚕茧收烘许可已经取消,但由于茧丝绸用途相对单一,需求多变,生产季节性等因素,蚕桑生产体制仍保有部分计划经济性质特征,体制僵化。蚕茧价格基本上是指导价格,定价较低,利润空间狭小[1]。行业地区行政烙印深刻,外部资源很难进入产业流通,不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行业内部改革缓慢,体制不完善,机制不灵活,大多数单位设施老化、负担沉重、人才匮乏、思想落后、缺乏活力。

1.3 技术推广缓慢,比较效益较低

蚕桑生产经营依然是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劳动强度大,科技含量低,劳动效率低,基础条件较为薄弱,技术装备较为传统,蚕桑产业作为传统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省力化、机械化、产业化等科技进步方面幅度远小于其他农业产业,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受到了很大冲击。根据2015年全国桑蚕生产情况统计汇总表可以看出,重庆单位面积桑园经济效益远远低于全国其他省市,只有江浙发达省份的1/3-1/2[2,3]。(表2)

1.4 蚕桑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

重庆2015年全市桑园面积达57 333hm2,面积居全国第四位,蚕桑生产的资源丰富,但利用率太低(表2)。面对重庆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蚕桑产业不断转移的现实,产业界、学术界和行业主管部门都意识到,要实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思路。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走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是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表2 2014、2015年全国桑蚕主产省份桑蚕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司。

2 重庆蚕业多元化发展的优势

2.1 蚕桑产业资源丰富

重庆蚕桑产业逐年下滑,但蚕桑产业仍是适合三峡库区、山区特点的优势特色产业,是重庆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脱贫致富重点产业之一,在解决劳动力就业、农户万元增收、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涵区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蚕桑产业除蚕茧、生丝、丝绸以及丝绸服装等之外,还有大量的副产物,如桑果、桑叶、桑枝、蚕蛹、蚕沙、废茧丝等。近6万hm2桑园,产业基础牢固,桑园利用率极低,可供挖掘的土地资源、蚕桑副产品等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亟待开发。

2.2 市场前景广阔

新产品的开发及意味着新的市场,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绿色、健康等理念逐步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蚕桑多元化产品在这种形式下,新产品不断涌现,具有着巨大的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2.3 技术路线集成

蚕桑多元化发展已经开展近十年,对于蚕桑多元化作为产业发展方向之一的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多元化发展的技术日趋的成熟,推广应用不断展开。通过开展各种综合利用示范园建设的摸索试验,建成果桑饮品、桑叶茶、蚕蛹食品、饲料桑加工等生产线,提升实践经验,编印桑园间作、桑下养殖、桑叶开发、桑枝食用菌、果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规程,为重庆市进一步开展蚕桑多元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 重庆蚕业多元化发展取得的实效

3.1 稳定了产业基础

重庆市外经贸委、重庆市财政局2009年《重庆市蚕桑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园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择部分蚕桑综合利用项目给予扶持。资助内容包括高效生态桑园建设、配套发展循环经济和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蚕业科技实用技术推广等。示范区内小蚕共育率100%,省力化大棚养蚕100%,优良蔟具使用率100%,蚕茧解舒率60%以上,质量大幅度提高。667m2桑园养蚕量、产茧量远高于全市大面积的生产,稳定了基础,提升了质量,有力地推进了蚕桑生产稳定发展,蚕桑主业基础得以巩固和提升,示范效应明显。

3.2 单位面积桑园效益得以提高

蚕桑资源综合示范园建设在桑园养禽(鸡鸭)、桑园间作、桑枝食用菌、桑叶茶开发、果桑利用及旅游、蛹虫草开发、桑叶禽饲等方面做了许多的试验探索工作,实现了变废为宝、变害为宝,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蚕桑综合利用示范园内,667m2平均养蚕2.5张,单张产茧36kg,667m2桑园蚕茧产值达3 000元以上,667m2桑园综合产值增收1 000元以上。

3.3 社会效益突出

通过开展蚕桑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在桑园日常管护、夏伐、冬管等期间,集中劳力使用,就近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并结合帮乡扶贫,实施一村一品,既发展了果桑产业,又解决了当地贫困户就业,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对解决撂荒土地的再利用和促进生态涵区的发展,为重庆市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库区移民的安稳致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4 生态效益明显

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既是经济林,也是生态林。据专家测算,667m2桑园每年吸收二氧化碳可以达13t,吸收二氧化硫达30kg。通过开展蚕业多元化,提高了重庆市蚕农育苗栽桑、护桑的意识,带动桑林式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减少水土流失、绿化国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好作用。桑树已在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石漠化治理、矿山绿化等生态修复工程中广泛应用,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3.5 新型技术不断推广

通过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引入新型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大棚滴管、两面削嫁接等现代农业设施、科技成果、技术操作等,大大提高了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节约了劳动力,一举多得,加速了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和推广。

3.6 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展

摆脱了“一颗茧,一根丝”的思维定式,形成了“跳出蚕业抓蚕业、转换思路搞蚕业”思路。部分业主积极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产地标示”等“三品一标”认证,多个产品已取得相关授权。积极创建高端产销模式,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和赞赏,大大的提升了重庆市蚕桑多元化产品商品价值,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消费群体和正逐步形成并扩大市场,品牌效应初显。

4 重庆蚕业多元化发展主要模式

4.1 果桑开发

果桑具有耐贫瘠、耐干旱、易存活、病虫害少等优点,适合重庆市绝大部分区域地理条件,稍加管理便可获得丰产,即可提供优质鲜果上市,或可为果桑加工企业提供原料,生产桑果系列食品。2015年蚕桑综合利用示范园建设涉及果桑开发16个项目主体,年产桑鲜果1 588余t,产值1 500万元以上,成为重庆市蚕桑综合利用的中坚力量。各区县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在桑果采摘、桑椹干、桑果汁、桑椹酒、苗木繁育等多方面积极拓展,逐渐形成“桑-果-游”、“桑-果-副”等产业模式,成效显著。

4.2 桑园间作

桑园间作可有效增加单位面积桑园效益。桑园间作在不影响桑树生长的前提下,利用桑树生长的空闲季节,套种粮食、蔬菜、药材等作物,使其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土壤养分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产出率。桑园间作有利于桑园土壤的平衡,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加桑园肥力,清除田间杂草,减轻病虫害,蚕桑与蔬菜等间作物各得其利,相互补充,良性循环,实现蚕桑、间作作物双赢[4]。

重庆蚕区多为山地,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通过合理间作可以增加复种指数,从而提高土地、光、温等资源的利用率。桑园可套种黄豆、马铃薯、红薯等常见矮杆作物。晚秋蚕期一般于10月底结束后,桑树进入落叶休眠期,次年3月初桑树才发芽,4月上旬桑园封行,可利用时间间隙进行间作套种。桑园冬季可套种白菜、莴苣、芥菜等生长期短的时令蔬菜,增加种植收入,同时提高桑园土壤肥力。涪陵、黔江、武隆等区县积极探索,成功创建了“桑-菜”、“桑-姜”、“桑-土豆”、“桑-药”等多种套种模式。

涪陵桑园套种榨菜是重庆市桑园间作的一大亮点,通过套种榨菜,667m2桑园效益提高1 000元以上,实现了“人歇地不歇”,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涪陵榨菜享誉全国,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4.3 桑下养殖

桑下养殖即桑园内养鸡、鸭、鹅、羊等小型禽、畜,形成生态复合经营模式,把传统的种桑养蚕和现代立体养殖结合,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奉节、合川等区县积极发展桑下养殖,已初具规模。例如桑园鸡散养生长,肉质紧实、禽蛋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符合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同时桑园内害虫、杂草得到抑制,另外每667m2桑园还可获取200 kg以上的鸡粪,增加了土壤有机制质,促进了桑树生长。通过这种复合经营模式,合理的利用了桑园空间,形成了“桑叶养蚕、桑园养鸡、鸡吃虫草、鸡粪肥桑”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4.4 桑枝食用菌

受国家保护生态、封山育林政策的影响,食用菌生产原料进一步匮乏。桑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桑枝,桑枝处理对于桑农来说是个难题,随意堆放不仅占据空间,而且影响环境。作为桑园生物量质量比例最大的干物质,桑枝却被肆意浪费。桑枝回收处理后可制成原料培养黑木耳、香菇、杏鲍菇、球盖菇等食用菌,桑枝本身具有药用功能,用桑枝栽培的食用菌口感香脆,受到了市场的广泛青睐,价格也高出普通食用菌。利用桑枝条栽培食用菌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新模式,既能实现废弃桑枝的综合利用,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又为食用菌栽培原料开辟了新来源,还增加了蚕业的附加值,拉长蚕业产业链,实现蚕菌双赢,达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效。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可节省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收益相对较高。桑枝栽培食用菌的农业方式既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值得广泛推广[5-6]。

4.5 饲料桑开发

开县是长江三峡库区的移民县城,蓄水之初,大片土地被水淹没以后的利用问题和消落带的生态修复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农业部家畜生产处(AGAP)的报告曾指出,桑叶营养高于大多数传统饲料,享有“木本粮食”的美誉。近些年利用桑叶作为畜禽饲料引起了各国畜牧业生产者的重视,桑叶饲料资源的开发将是一个富有前途的新领域。饲料桑干物质蛋白质含量高,最高能达到28%,且含有硒、锌、钙等多种微量元素。饲料桑营养价值高,单位面积桑叶蛋白质含量相当于几倍单位面积的大豆,还富含功能性物质,牲畜家禽吃了生长快,且不易生病,肉禽蛋产品质量好。

开县在利用桑叶进行养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桑叶养鸡、养猪、养羊、养牛、养鱼等逐渐推广,养殖效果明显。饲料桑树每年可以收割三四次,667m2产鲜饲料一年近3t,每667m2产值近2千元,且种植简便,种下就可以不管了。饲料桑树的种植、收割、加工以及饲养牲畜家禽带动了大批移民就业,不少参与项目的农户每年可增加收入上万元。通过饲料桑的大规模种植,保持水土,绿化库区环境,促进了库区生态涵养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库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7]。

4.6 石漠化治理

桑树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具备良好的生态修复功能和相对耐淹的生物学特性,可对岩溶石漠化区域和库岸带等典型生态脆弱区起到改善空气质量、保水固土的生态功效。重庆是我国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地区,目前已有15个区县纳入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区县名单,重庆市在黔江、武隆石漠化地区进行了桑树栽植试验示范,成效显著。

黔江拥有武陵山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些地区石漠化现象严重,石头多、泥土少,根本就无法耕种。桑树在石漠化地里存活率高,发达的根系能堵住岩缝,保持水土,为了绿化荒山,增加老百姓收入,于是探索将石漠化治理与蚕桑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扶持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桑树治理石漠化。在阿蓬江镇,113hm2石漠地都披上了绿装,蚕桑产业可以说是“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区石漠化地里的桑树已逐渐成林,土地的基岩裸露度由原来的60%以上降至30%以下,单位面积收入由原来的种植农作物不足1 000元提升到养蚕收入超过2 500元,被称为“岩缝生态”、“岩缝经济”,同时,石漠化面貌逐年改善,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赢效应。目前,黔江区桑园面积已达867hm2,成为重庆市第一大蚕桑种植基地,黔江蚕桑产业呈现出“优质、高效、快速”的发展态势,蚕茧产量连续5年保持全市区县第一,正是岩缝里蹦出蚕桑产业[8]。

5 重庆蚕业多元化发展制约因素

5.1 多元化模式有待进一步提升

要大规模推广蚕桑综合利用,还必须对示范园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总结。对一些新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调查、成本分析,还有待加强宣传力度,培育新的消费群体。

5.2 多元化基地需要不断巩固

必须探索一种长效机制,保证示范园在较长时间内稳步发展。蚕桑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园建设时间短,补助资金仅只有10万元,大部分业主深感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程和质量。

5.3 多元化产品市场开拓不力

蚕业多元化产品市场拓展不力,虽然创立了部分品牌,但没有形成稳固消费市场,缺乏山东广通叶绿素系列产品一样市场空间。山东广通集团的叶绿素系列产品、蚕丝被产品等均已融入社会化大生产和消费的循环,重庆蚕业多元化产品缺乏这样的典型代表,需进一步提升多元化产品的商品价值,培育、发掘、壮大多元化产品市场。

5.4 示范推广效果有待提升

有的地方依靠市里的补贴资金,其它方面的投入跟进不力,配套资金落实不够,自筹资金数量较少,影响项目建设的进程。示范园区体小量少,对周围蚕农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太弱。

6 重庆推进多元化发展的途径

6.1 增强多元化发展后劲

开展蚕业多元化是培育特色产业经济的主要举措,是跳出蚕业抓蚕业、换个方式搞蚕业的具体体现,它融入了产业经济、循环经济、综合经济的丰富内涵,对促进蚕桑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多方筹集蚕桑产业发展资金,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库区后期扶持政策,退耕还林政策,科技政策,创业政策等,争取、整合项目资金,捆绑扶持蚕桑产业重点建设、关键环节,提高补助标准,以奖补促进发展。各相关部门涉农资金和项目要向蚕桑强村、养蚕大户倾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蚕桑产业及副产品开发。树立蚕农、丝绸龙头企业发展产业的主体意识,引导蚕农、丝绸龙头企业加大蚕桑产业建设投入。着力构建政府奖补、风险补贴、企业扶持、农民为主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以增强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后劲。

6.2 完善蚕业技术推广体系

中国蚕桑产业取得辉煌成就离不开早期完备的蚕桑技术推广体系。随着时代发展,相关产业部门变动、人员调整等多方面,技术推广体系支离破碎,上下级部门不对口,信息不畅。随着多次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农村改革,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结构老化,逐渐减少,特别是蚕桑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真正从事蚕桑技术服务的专职人员已廖廖无几。重庆市各蚕区的蚕桑技术推广和传统农业的技术推广一样,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新技术、新模式仍然停留在区、县、乡(镇)级蚕桑技术人员手中,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普及到最需要的农民手中,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没有打通。加强技术服务职能,建立市、县(区)、镇、村四级服务体系,重点镇(乡)配备专职蚕桑技术人员,并纳入农业服务中心统一管理。

通过理顺体制,健全蚕业技术推广网络,利用短信、QQ、微信、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以解决蚕桑技术推广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创建新型蚕桑信息化服务组织模式,促进服务到位、技术到位、措施到位,让蚕业科技推广人员在产业发展、行业稳定、农民增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鼓励具有专业知识敢干、肯干的青年人才、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回蚕桑产业怀抱,引领蚕业科学技术推广、示范应用和蚕桑创业,创新蚕业科技推广模式。

6.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以科技为动力,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蚕桑品种,提高蚕桑产品科技含量。西南大学作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主要技术支柱,建有多个研究室,包括遗传育种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重庆市蚕业应充分利用西南大学、蚕业科学院、三峡农科院等的蚕业科学技术高地的科研技术优势,加强技术总结,形成成熟技术规程,推广应用,科技兴蚕,开创蚕业多元化发展新局面。

6.4 培育龙头企业

重庆市的蚕桑综合利用已开展多年,真正形成大的品牌效应的只有 “涪陵榨菜”、“开县桑园鸡蛋”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区县,缺乏大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绝大多数品牌,尚未跳出县域经济圈,如何破解?一是加强整合。开县饲料桑开发取得了不错成绩,品牌多、杂、小,需加强内部整合,将“开县桑园鸡蛋”培育成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地方名优名特产品。二是创新品牌培育思路,引进龙头企业和品牌。市场营销对商品的销售至关重要,就怕“躲在深闺无人识”,缺乏好的营销手段这也是蚕桑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许多大企业拥有知名的品牌,成熟的营销网络,缺乏的是稳固的生产基地和供货渠道,蚕桑产业可以引进这些企业和品牌,双方合作共赢,实现 “借鸡生蛋”、“借牌上市”。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树立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精做活蚕桑产业。

6.5 开拓多元化发展新领域

大力开展蚕业多元化,促进蚕桑产业向现代化方向深度发展,在目标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营体系,充分融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蚕业多元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挖掘自身产业潜力,将蚕桑产业融入大农业、大健康、生物质材料、桑蚕生物技术、蚕沙资源化利用等产业。桑叶在降糖、降脂、抗菌消炎方面的保健功效,桑椹的抗氧化作用,桑叶作为功能饲料在提高畜禽产品品质、降低抗生素使用量、改善畜禽动物肝脏代谢等方面的诸多功能已逐渐被产业化开发利用,桑叶食品的产业化开发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蚕桑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也在各地蓬勃兴。需要蚕业相关人员开阔思路,同时跳出蚕桑发展蚕桑,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茧丝生物医药材料制备的应用,利用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医药类外源蛋白质、基因工程疫苗和杀虫剂等,诱导家蚕生产昆虫抗菌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蚕、桑品种,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多功能蚕丝以及丝胶产品,或利用蚕、桑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生物农药等,开发景观桑、蚕蛹加工品、白僵菌、蚕沙保健枕等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的“三高”产品,深入挖掘蚕桑产业纵向资源利用潜力,加强与林业、食品、医药、植保等横向产业的联合,开拓蚕业多元化发展新领域[9-12]。

[1] 胡文龙,王万华,郑琳.重庆市蚕业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蚕业,2012,33(3):41-45.

[2] 封槐松.我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大有可为[J].中国蚕业,2011,32(3):1-3.

[3] 封槐松,李建琴.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的意义、现状与对策[J].中国蚕业,2015,36(3):1-6.

[4] 王汝学.对桑园间作蔬菜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探讨[J].蚕学通讯,2008,28(1):53-56.

[5] 蒋贵兵.桑枝大球盖菇栽培[J].蚕学通讯,2011,31(2):45-46.

[6] 蒋贵兵,胡文龙,王万华.桑枝袋装食用菌栽培技术[J].蚕学通讯,2014,34(4):32-34.

[7] 黄先智,沈以红,蒋贵兵,等.三峡库区消落带桑树种植及资源利用调查[J].蚕业科学,2013,39(6):1193-1197.

[8] 王万华,汪兴志,蒋贵兵,等.重庆桑产业发展的希望[J].蚕学通讯,2013,33(1):23-24.

[9] 李建琴,顾国达,廖森泰.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利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蚕业科学,2014,40(6):1096-1106.

[10]向仲怀.立桑为业多元发展——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向仲怀[J].蚕学通讯,2016,36(2):20.

[11]郭铭建.蚕桑多元化发展新方向:生物防治[J].蚕学通讯,2013,33(1):25-27.

[12]廖森泰,向仲怀.论蚕桑产业多元化[J].蚕业科学,2014,40(1):137-141.

*资助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22)。

郭铭建(1984-),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蚕种质量监管、信息管理等工作。E-mail:290778626@qq.com;Tel:023-67632916。

蒋贵兵,高级农艺师,从事蚕桑管理和科技推广等工作。

猜你喜欢
蚕业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