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莹
开展城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评价的启示
◎吴莹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2-2015年连续四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从地域、户籍和收入水平等方面考察了不同人群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评价。本文以该数据为基础,分析总结了2012-2015年期间我国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评价及启示。
关键词:医疗卫生服务;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不同收入群体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2-2015年连续四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以测量我国城镇地区居住的16岁及以上人口关于社会发展诸方面问题的主观态度,医疗卫生服务即为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调查采用多阶段复杂抽样方式进行,2012-2015年获得的有效样本分别为8070份、7114份、7171份和7967份,所拟推论的总体是我国城镇地区居住的16岁及以上人口,具体操作办法和其他执行细节可详见《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
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评价包括对现状的满意度和对未来的预期两个部分。在调查中,受访者首先需对所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进行评价,其评价的五个类别(很不满意、较不满意、一般、较满意和很满意)分别赋值20分、40分、60分、80分和100分,作为满意度得分。接着,受访者需对医疗卫生服务未来三年的变化进行预测,该服务是变差、没变还是变好。然后,区分其预测的具体变化方向是消极、中性还是积极,依据下列公式计算得出信心指数。
根据此公式计算得出的信心指数得分的具体含义如下:信心指数<50,表示公众对此项服务的前景缺乏信心,预计其将变得更差;信心指数=50,表示公众对此项服务的前景持中立评价,预计其没有变化;信心指数>50,表示公众对此项服务的前景有信心,预计其将变得更好。
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居民对所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满意度评分在60分上下,也就是说公众认为所在城市医疗卫生的现状一般,并未达到满意的程度。并且,满意度得分四年来呈现波动趋势,未有明显改善。其中,2014年满意度最低,得分仅为57.57分,2013年满意度最高,得分64.16分。在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景预期方面,虽然总体上说四年的信心指数得分均大于50分,表明公众对此项服务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也表现为在75分至82分区间内的波动状态,未见信心度逐年显著提升。与满意度类似,信心指数同样表现为2013年最为乐观,得分81.49分,2014年最为悲观,得分75.22分。
1.地域差异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平均水平有很大差异。以2013年为例,东部地区医疗卫生的平均财政支出水平为317.63亿元,中部地区为330.43亿元,而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则仅为203.56亿元和222.50亿元,地区间差异显著。
反映到居民的满意度评价上,不同地区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信心指数也呈现一定差异。从表1可知,在满意度方面,除2014年为次高外,东部地区受访者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水平均是各地区中最高的,其中2015年得分最高,达65.29分。东北部地区公众的满意度则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四年来未见明显改善。但在信心指数方面,地区之间的差异则未呈现趋势性分布,2012年东北部地区受访者的预期最高,2013-2014年中部地区受访者信心最足,而到了2015年则是东部地区的信心指数最高。
表1 2012-2015年我国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和信心指数
客观投入和主观态度测量的数据都表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在地区间的布局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等,东部地区基础好、投入高,居民满意度也较高;而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财政投入规模和居民满意度均较低。尤其是西部地区,基础差、底子薄,更是需要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扶持。
2.城乡差异
本数据的系列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城镇地区的16周岁及以上人口,包括农业户籍人群和非农业户籍人群。比较此两类人群的态度差异,可以发现医疗卫生服务是否存在因户籍等制度性安排或供给规则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均等问题。
从表2可以看出,对所在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本地人与外地人、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的人群之间的确存在一定差异。2012年,农业户籍人群无论户口所在地如何,满意度大致相当,而非农业户籍人群的满意度则受到户口所在地影响,户口在本市县的非农业户籍人群的满意度最高,为59.48分,而外地非农业户籍人群的满意度最低,仅为56.21分。2013-2015年期间,本地人,不论户籍是农业还是非农业,其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水平都大致相当;而外地人群中,户籍属性造成的差异却比较显著。尤其是2013年和2015年,非农业户籍人群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农业户籍人群。
表2 2012-2015年我国城市居民分户籍状况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行的制度,不同制度下的缴费要求和待遇标准不同。由于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报销尚未实现全国联网,异地就医无法直接使用医保卡结算,也会遇到一定的不便。数据显示,不同户籍属地和户籍类型的人群之间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的确有一定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外地农业户籍人群,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工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在各年度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尤其是2015年,外地农业户籍人群的满意度得分仅为57.61分,与得分最高的外地非农户籍人群相比,差距达5.17分。这说明,当前的医疗卫生在对本地户籍人群的供给上大致均等,外地非农业户籍人群也能得到所需服务,而外来农民工群体的需求还未得到较好满足。
3.不同收入群体差异
根据被访者的月收入范围将其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四个群体,但在具体标准上,依照各年度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有所调整。2012-2014年的上述四个层次对应的具体月收入为2000元及以下、2001-3000元、3001-5000元和5001元及以上,而2015年上述四个层次对应的具体月收入为2000元及以下、2001-4000元、4001-6000元和6001元及以上。
表3 2012-2015年我国城市居民分收入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
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所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最高的群体是收入处于中高水平的人群,而满意度较低的则是低收入群体,除2013年外,历年中均为各收入水平群体中满意度评分最低的。
与之相类似,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景预测最为乐观的也是中高收入群体。2015年时,则是高收入群体的预期最为乐观,信心指数为81.59分。而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人群的前景预期则相对悲观,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所在城市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状况较差,且这种状况在未来三年也不会有所改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2-2014年,各群体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信心指数均呈持续下降趋势,2015年时才略有回升。
自2013年开始,调查还进一步询问了被访者是否参与基本医疗保险。从表4可以发现,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医疗保险覆盖率也有显著差异。各群体之间大致的分布趋势是,月收入水平越高,拥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越高,低收入受访者中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三年来均是各群体中最低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上述满意度和信心指数差异,低收入群体自身经济能力较弱,抵御风险的能力本就弱,同时还缺乏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因此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评价也就较低。
表4 2012-2015年我国城市居民分收入水平医疗保险覆盖率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所在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普遍为一般,并未达到比较满意的状态,虽然对前景的预期比较乐观,但信心指数得分却呈现缓慢下降的整体趋势。实际上,相比于调查中涉及的其他公共服务类型,如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等,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信心指数常年来均比较低。这说明我国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还落后于人民群众的需求,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在从地区差异、制度差异和群体差异考察后发现:首先,医疗卫生资源在地区间的布局不均衡,不同地区公众的满意度和信心指数存在明显差异。基本格局是,东部地区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和信心指数最高,东北部地区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和信心指数各年度均是各地区中较低或最低的。其次,医疗卫生服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性不均等,户籍类型和户籍属地具有一定的区隔作用。外来农民工群体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低,说明当前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针对本地户籍人口设计的,未充分考虑外来人口尤其农民工需求。再次,医疗卫生服务在不同经济能力的人群之间也存在满意度和信心指数差异。低收入群体自我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相对缺乏制度性保护,因此满意度低、信心不足。
鉴于上述情况,未来我国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应加强建设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包括加强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扩大床位规模,增加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等。同时,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对于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西部地区和公众满意度较低的东北部地区,有重点地投入建设。充分考虑资源的梯度配置,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尤其是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提高服务质量,使得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需求也能得到满足。统筹城、乡两套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尽快启动全国医疗保险联网结算,以满足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地域间人口流动性高的需求。另外,对经济收入低、就业不稳定的弱势群体加强扶持,并加强监管,提高基本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网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3.017 ■ 编辑:马振东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