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结构升级与城市发展转型

2016-03-31 07:56邓智团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新型城镇化

◎邓智团



驱动结构升级与城市发展转型

◎邓智团

摘要: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发展环境,驱动结构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成为新时期我国城市理论探索与实践的重要命题。本文尝试构建驱动结构与城市发展的理论逻辑框架,分析驱动结构升级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作用与机制。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驱动结构;理论逻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廉价“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为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正在调整,逐步向创新要素投入的新模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在稳增长的同时,要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笔者认为,由城市发展驱动力转变而导致的城市发展路径转变是新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点,也是理解和推动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一个重大战略命题。

驱动结构: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

通常而言,驱动力来自两个方面:量的增加,即人口、土地和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推动城市区域发展;质的提升,即以知识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要素,以创新要素提升推动城市区域发展。在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中,两种驱动力的数量和比例的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驱动结构。简单而言,驱动结构是指推动城市发展的驱动要素中,驱动要素量的增加(传统要素)和驱动要素质的提升(创新要素)两种驱动力不同组合所表现出的结构状态。

1.要素驱动:量的增加主导的驱动结构

要素驱动是指在城市发展的动力结构中,人口、土地等传统要素量的增加占主导的驱动结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即依赖人口红利,推动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根据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但这个过程将会改变,劳动力将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即出现所谓的“刘易斯拐点”。这个拐点的到来意味着驱动结构转变的开始。处于要素驱动阶段的区域其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基本要素,低劳动力成本和廉价自然资源是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

2.创新驱动:质的提升主导的驱动结构

创新驱动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2002)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来的,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由资源、投资等要素向无形的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转换的过程[1]。洪银兴(2011)则认为,转向创新驱动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和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进行科学管理,并将创新驱动定义为: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2]。综合现有学者关于创新驱动的理解,创新驱动的实质是推动城市通过在以核心产业为中心形成的价值链上向前后端环节延伸推动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城市产业功能拓展与延伸的本质,也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本源所在[3]。

驱动结构升级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理论框架

城市发展有一个从粗放到精细、从低端到高端、从外延到内涵的循序渐进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发展方式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一个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如果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都能通过采取适当的方式,推动促进城市发展驱动力的升级调整,则可以推动城市发展路径转型,实现城市发展的内涵化和功能的高端化(见图)。

图 驱动结构与城市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1.驱动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城市发展的驱动结构升级,主要是指驱动主导力量发生变化,即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升级。其实质是从传统的以人口迁移、土地扩张等传统要素量的增加主导的驱动结构向以知识、人力资本和技术等创新要素质的提升主导的驱动结构的转变。就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驱动结构升级而言,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升级,主要在要素迁移、集聚、配置、约束和结构五个领域发生显著变化(见图)。

2.城市发展转型: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城市发展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传统力量为主导驱动力,以人口、土地等传统要素为核心驱动力,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和低效率为特征的传统外延式城市发展模式;一类是创新力量为主导驱动力,以知识、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与和谐有序为特征的内涵式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要素驱动对应于外延式城市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对应于内涵式城市发展模式。当基于人口红利的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和集聚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时,将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方向转变。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的时代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数量缓慢增长,城市发展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效率不断改善的内涵式发展(见表)。

表 驱动结构与城市发展

外延式城市发展向内涵式城市发展转型,主要在四个领域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规模,从传统的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迅速增长向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缓慢变化转变;城市生产率,从传统的低效率的城市生产方式向高效率的城市生产方式转变;城市外部关系,从传统的单体独立发展的分割式关系向城市区域群体联合式的协同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内部空间,从传统的以中央商务区为中心城区的单一空间发展引擎,向以中央商务区和中央智力区协同推进的中心城区双空间发展引擎转变。

3.驱动结构升级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驱动结构升级,将导致城市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城市发展向内涵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一是要素驱动与外延式城市发展相互对应:低成本、大规模和跨区域的要素迁移对应于城市规模的快速增长;低端的要素配置与传统要素主导的要素结构对应于较低的城市生产效率和分割的城市区域发展关系;传统要素的大规模集聚和跨区域转移以及相对较小的要素约束将导致城市发展空间的单引擎化。二是创新驱动与内涵式城市模式相互对应:小规模、高成本、区域内的要素迁移对应于城市规模的缓慢增长;优化的要素配置与创新要素主导的要素结构对应于较高的城市生产效率和协同联动的城市区域发展关系;创新要素的大规模增加和区域内转移以及较高的底线约束会导致城市发展空间的双引擎化。

响应驱动结构升级,促进城市发展转型

英国著名城市学家彼得·霍尔在《文明中的城市》(Cities in Civilization)中指出,城市发展史中有十分难得的“城市黄金时代”现象。著名城市学家吴良镛也指出,如果中国城市发展棘手问题得到解决,中国可以有若干城市同时塑造它们的黄金时代[4]。

1.构建新的城市发展理论

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当前学术界针对城市发展转型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逻辑分析框架。笔者试图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驱动结构升级-城市发展转型”理论。该分析框架强调,理解城市发展转型的根本在于认识驱动结构的升级,即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为理解和推进城市发展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城市发展研究范式上具有一定的突破,发展了城市发展的理论。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理解并积极响应城市发展驱动力的转变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新时期理解我国城市发展路径,推动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一个关键切入点。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驱动结构升级,将推动城市从重规模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将有助于适应经济新常态,改善我国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2.推动城市发展路径转型

基于驱动结构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观察,可以通过响应驱动结构升级,积极推动我国城市发展路径转型。主要转型路径有:在城市规模增长层面,从传统的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迅速增长向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缓慢变化转变;在城市生产率变化层面,从传统的低效率的城市生产方式向高效率的城市生产方式转变;在城市区域关系构建层面,从传统的单体独立发展的分割式关系向城市区域群体联合式的协同发展方式转变;在城市内部空间塑造层面,从传统的以中央商务区为中心城区单一空间发展引擎,向以中央商务区和中央智力区协同推进的中心城区双空间发展引擎转变。

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正逐步由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驱动”的初级阶段向“创新驱动”的高级阶段转变,响应驱动结构的升级,将释放“驱动结构升级的力量”,实现我国城市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最终推动城市发展转型,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洪银兴. 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 群众,2011,(8):33.

[3]邓智团. 产业网络进化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吴良镛. 中国城市发展的科学问题. 城市发展研究, 2004,(11):9-1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功能疏解背景下的特大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编号:14AZD0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3.012 ■ 编辑:田佳奇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新型城镇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