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超
摘要:新医改启动以来,公立医院发展建设步入新时期,经济管理面临新常态,机遇与风险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经济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经营效率和效益,成为公立医院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公立医院 经济管理 财政投入 预算管理
一、当前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公立医院投入不足
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方面:政府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收入。而当前制约公立医院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财政总体投入仍然不足。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3.5万亿元,占GDP的5.56%,比以往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较发达国家占GDP6%~8%的支出比例相比,我国在公共卫生财政支出方面仍然稍显不足,尤其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大、公共卫生基础落后等因素,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的“倒金字塔”问题严重,越到基层财政投入越显不足。而这对于本就因为资源禀赋较差而处于市场竞争弱势地位的基层医院而言,无疑会更进一步削弱和压缩它们的竞争能力和生存空间。
(二)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不科学,管控薄弱
由于公立医院事业单位的性质,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日常管理与运营过程中忽视对成本的管控,成本支出过重,严重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人力成本控制不严,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胡乱加塞临时工,造成有的科室人手不足、资源紧张;有的科室则人浮于事,不少员工无所事事。材料和设备成本控制不严,耗材、办公用品等管理不严,随意支取、浪费,办公电脑、空调等没有做到人走电断。有些员工将一些低值耗材如口罩、消毒液、手套等拿回家中,有的员工则利用职权之便带亲属免费做检查。运营成本控制不严,管理费用占比过重,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屡禁不止。不按规定实施药品、医用耗材和设备集中采购,缺乏竞争。采购缺乏调研和计划,库存成本高企。成本核算不科学,科室为奖金等利益虚报收入、瞒报成本。
(三)公立医院管理机制混乱
当前公立医院存在过度行政化的问题,行政机构臃肿,管理人员规模过于庞大,临床医务人员反而不足。内部管理僵化,缺乏创新进取意识,各部门之间推诿卸责,互相扯皮,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医务人员官僚思想浓厚,办事拖拉、死板,部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较差,存在收受红包、辱骂病人等违法违规行为,影响公立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外部形象。另一方面,不少公立医院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内控不到位,财务活动缺乏规范和控制,混乱不堪。风险管控薄弱,忽视对公立医院未来风险预测和分析,缺乏有效的风险辨识、分析、决策、监控、预警及管控应对机制,抬升公立医院的风险成本,影响公立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有些公立医院因为缺乏科学的风险决策机制,盲目借贷投资,导致医院债务高企,损害医院的长期发展和职工利益。
(四)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体制原因和历史原因,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队伍普遍存在力量薄弱、流动不足、人员老化等问题。有些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队伍规模不够,只有一两名会计人员,仅能胜任简单的记账出纳工作,很难满足现代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需求。有些公立医院领导是医学专业出身,一直从事业务工作,对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认为经济管理不能为医院创收,也无法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可有可无,不重视、不关心,人才发展缺乏领导支持。在经济管理人力资源建设上,公立医院缺乏明确而科学的人才培养与发展计划,没有针对医院的经济管理需求和人力资源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人才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与此同时,医院没有创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管理机制,尤其是一些基层公立医院更为严重,许多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和医务工作者纷纷辞职,人才流失严重。
二、新形势下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经费保障,提高公立医院财政预算投入
新医改以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健全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为此,政府必须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比例,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预算投入,加强经费保障,为公立医院发展和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撑。各级政府应当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卫生设施现状、疾病谱、社会医疗需求等,科学制订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并合理控制对卫生事业和公立医院的投入规模,按照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等确定相应的预算增长水平,确保公立医院财政预算投入稳步提升。与此同时,政府要妥善解决公立医院财政投入过程中的“倒金字塔”问题。按照新医改的目标和计划,未来基层医院将承担70%左右的医疗任务,因此财政投入必须向基层医院和一线医务人员倾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不断充实基层医疗力量,解决基层医疗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改善基层医疗环境。
(二)完善成本核算,实施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
完善成本核算。引入和实施作业成本法,加强成本信息采集和监控,综合运用各种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成本构成,监测成本异动变化,提高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策略。健全成本责任网络体系。围绕医院经济发展任务科学制订成本目标,合理分解成本指标,落实到具体作业单元、科室和相关责任人,建立起覆盖全面、逻辑严密的成本责任网络,并建立起相应的成本考核机制,同科室绩效相挂钩。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合理编制预算目标,加强医院和科室预算控制,建立预算执行监督机制。严格收支管理,规范公立医院财务行为。加强预算绩效考核和审计监督,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建设成本文化。深入剖析公立医院的经营风险、竞争环境,把握和分析公立医院的运营特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导向,全面构筑提质、降本、增效的医院文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信平台、宣传栏等传播工具,以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
(三)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机制
健全制度建设,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立足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活动实际,突出患者利益保障和医疗服务,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和财务制度。探索和推动公立医院逐步去行政化,明权确责,精简机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大医德医风建设力度,开展医德医风评价。积极向外学习借鉴,总结改革实践成果,加强内部调查研究,绘制流程图和组织机构图,全面梳理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结合业务工作实际,针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项目,逐一排查经济管理活动风险。健全风险等级评估与分析机制,建立风险监控预警与动态管理机制,完善风险处置、应急管理与监督检查。加强内部控制,夯实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基础。完善内控组织机构,加强人员配备,建立和落实总会计师制度,健全财务管理机制,从收支控制、采购控制、预算控制、授权控制、合同控制、重大项目控制等控制活动入手,加强内控执行与监督,提升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统筹协调,科学建设,推动医院信息资源内部互联、外部共享,安全高效使用。
(四)重视人才建设,充实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队伍
公立医院应当坚持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将抓好经济管理人才的“选、育、用、留”工作作为医院领导的重要责任目标,并融入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决策部署中。扩大人才引进和吸收渠道,严格选聘,夯实人才基础。公立医院应当根据本院经济管理人才培训需求,制订出合理的培训计划,加强同高校、医疗科研机构、医疗卫生企业等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开办培训班、组织远程教育等方式,围绕成本核算与控制、资本运营、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医保结算等内容,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团队,提升人才价值。卫生职能部门也应当扶持医院经济管理人才发展,通过制订人才扶持发展计划、建设区域培训中心、定期组织集中培训、选拔建设区域医院经济管理专家库等,以点带面,以人才推动发展,提升区域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此外,公立医院还应当探索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与薪酬管理机制,构筑奖金激励、目标激励、尊重激励与负激励等相结合的多层次激励体系,优化人才发展与工作环境,激发人才活力。
三、结束语
新医改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公立医院必须抢抓政策契机,转变管理理念和运营体系,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探索,勇于改革,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医院收入结构和服务体系,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经济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春林.新时期中国公立医院加强经济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06)
[2]许秉军.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加强经济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06)
[3]王宗娜.医改新模式下地市级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机制初探[J].科技与企业.2015(04)
[4]周晓玉.浅析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如何提升经济管理水平[J].中国集体经济.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