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音乐的唱腔特征和文化底蕴
——以《牡丹调》为例

2016-03-30 17:27:06汤莉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福建茶叶 2016年9期
关键词:衬词采茶戏曲调

汤莉(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采茶音乐的唱腔特征和文化底蕴
——以《牡丹调》为例

汤莉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采茶音乐是我国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曲艺种类,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来探究我国采茶音乐形成的文化背景,并以《牡丹调》为例,分析采茶音乐的音乐构成及唱腔特征,展望采茶音乐的发展未来,为我国其他地方民间音乐的保护提供经验。

采茶音乐;音乐构成;唱腔特征;《牡丹调》

采茶音乐是起源于我国江西、湖北和广东等地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类别,采茶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地方文化底蕴和各地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江西的“赣南采茶戏”、广东的“粤北采茶戏”等多种音乐种类,每个音乐类别的歌词、唱腔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劳动过程,而这既是采茶音乐形成的土壤,也是采茶音乐极富生命力和艺术魅力的原因。

1 采茶音乐的形成

1.1采茶音乐形成的文化背景

采茶音乐是采茶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采茶戏纳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标志着采茶音乐作为一种地方乐曲已经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肯定。

采茶音乐的形成,与江南水乡、茶乡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采茶音乐来源于劳动人民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江南盛产茶叶,阳春三月,谷雨时节,妇女小童携篮上山,采茶劳作,乾隆皇帝曾作诗“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来赞扬江南茶农采茶的勤劳。但是采茶的劳动是辛苦又单调的,聪明乐观的采茶人便用音乐来舒解采茶的辛劳,这样既可以使人们在劳作时随着音乐的节奏增加干劲,也可以使人们在音乐的笼罩下忘记采茶的辛苦和单调。另一方面采茶音乐存于江南委婉动听的音乐环境下,并在劳动中逐渐发展和完善,江南音乐由于其地理环境的温暖湿润而形成了或婉转或俏皮的地域特色。采茶音乐是在江南音乐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音乐特征自然也少不了江南音乐的婉约与柔和,由于采茶音乐起源于劳动音乐,又衍生出轻松欢快、节奏感强等特色。

1.2采茶音乐的形成概述

采茶音乐的形成与客家的山歌有莫大的历史渊源,古老的客家采茶山歌可以追溯到明朝,这一时期,客家人在劳动中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音乐特色和审美习惯创作出一首首动听的采茶山歌。勤劳的客家妇女在谷雨、清明时节纷纷上山采茶,她们在采茶热情高涨时,便会唱上几句山歌来怡情,久而久之这些山歌便成了采茶音乐的雏形,并被称为“采茶歌”。采茶歌最初的形式是女声小调,多为单人演唱,这类音乐形式短小精炼,生动活泼,非常符合采茶的情境。采茶歌歌词类似于古诗中的绝句,通常只有四句,例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十指尖尖把茶采,采起细茶转家园。”。采茶歌经过长期的发展,由单唱小调演变出多人演唱的小曲,小曲采用两人对唱或多人联唱的形式,歌词也相应地变长和通俗化。联唱的形式能够调动采茶场上每一个劳动者的激情,使采茶过程由单纯的劳作变成集体的文艺演出,例如“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后来采茶音乐进一步的发展,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中,使得采茶音乐的演唱不再束缚于茶园和采茶的时刻,采茶音乐的歌词也突破了当年主要描写劳动的内容,进而形成了“时时可唱采茶歌”和“事事可唱采茶歌”的局面,例如,采茶音乐中著名的《牡丹调》,采用的传统的采茶歌曲调,人们根据不同的生活内容填词,然后歌唱表演,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至此,客家的采茶音乐才真正形成一门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2 采茶音乐的典型艺术特征分析

2.1采茶音乐的构成及特点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主要由歌词和曲调构成,笔者接下来以采茶音乐中著名的《牡丹调》为例,探究采茶音乐的构成及其特点。

2.1.1采茶音乐的曲调灵活多样

曲调是采茶音乐的灵魂,无法想象只有念白的艺术形式如何能调动采茶人的劳动热情,可以说没有曲调就没有采茶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以《牡丹调》为例,该曲牌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筛选而保留下的采茶曲调,《牡丹调》之所以流传甚广,在于它的多变性,人们在演唱《牡丹调》时根据音乐的情感,变换节奏与唱腔,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曲调。例如《芙蓉开花叶有细》即根据《牡丹调》曲牌创作而成,演唱者在演唱时采取哭调,节奏缓慢,凄凉悲切;而在《寻找铜钱早早归》中的《牡丹调》唱腔则采用欢快疏朗的曲调,表达出角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早日归家的迫切。

2.1.2采茶音乐的歌词取材生活化

采茶音乐的歌词是叙述事件为主要形式,经典的曲调可以根据音阶、节奏的变化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加上叙事型歌词使得采茶音乐锦上添花,让歌唱者的情感表达的更加直观和形象,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种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也让人们更加容易接受,进而形成流行于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流行开来的采茶音乐渐渐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深入影响到江南许多产茶区,同一个曲调,歌词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反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适应本地方言等方面,本地化和生活化的特征非常明显。《牡丹调》作为传统采茶音乐的曲牌,深受江南茶区人民的喜爱,其歌唱形式多以“牡丹那个花开……”为开头,然后拓展出所要叙述的事件,表达出演唱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既是一种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歌唱形式,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目前许多采茶戏中都有《牡丹调》的创作,例如“牡丹那个花开,叶大叶又连,手拿呀里个包袱呀,表妹妹我就来哩,捡好里个包袱呀,阿哥哥去出门呀,家中呀里个事情呀,阿哥哥你莫挂心……”

2.2采茶音乐的唱腔特征

所谓唱腔是指戏曲中唱出来的曲调,采茶音乐由于其地域特征明显,唱腔与其他曲艺形式相比,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笔者接下来仍以《牡丹调》为例,以赣南采茶音乐为分析对象,总结一些唱腔特征。

2.2.1唱腔受地方语言影响明显

语言是采茶音乐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南地区的采茶音乐起源于当地的山歌,根据民系不同,结合本地的方言,产生不同的唱腔,赣南采茶音乐在演唱过程中主要采用“赣州官话”和“客家方言”两种语言形式。例如在《牡丹调》的唱词“花开里个牡丹叶有细,阿妹妹里个细妹妹,过来过来告诉你……”中“细”“你”等发音时比较用力,音调拖得比较长,将重音放在后面的字上,这种唱腔很明显是带有客家方言发音方式的特征。

2.2.2高音起腔,高音收腔

高音起腔是指《牡丹调》的第一句的起始音阶的音调通常很高,例如在“花开里个牡丹叶有细”中,按照简谱来发音,其前两拍的发音均为“升5”,然后音调不断下转,变为“升3”最后降为“升1”,而这一句在收腔时,也就是唱词唱到结尾时,音调又开始上升变为“升5”,同时在整首曲目的结尾一句“愿妹妹添油莫换芯”,也是如此。这种高音起腔,高音收腔的演唱方式,是对传统唱腔的一种继承,因为采茶音乐源于地域辽阔的茶园、茶山,在辽阔的空间环境下,其演唱的音调必须高亢有力,才能表达出劳动人民的工作热情,随着采茶音乐的发展,人们将这种唱腔保留了下来,使得采茶音乐在江南音乐缠绵婉转的主调特征上又保存了欢快嘹亮的传统音乐元素。

2.2.3曲调中唱腔错落有致

所谓唱腔错落有致是指采茶音乐在演唱中,音调和节奏转换非常顺畅、和谐,高低音之间不断变换,呈现出婉转多变的艺术形态。例如在《牡丹调》“牡丹里个花开叶有细”中,“花”、“开”、“归”等阴平字和“叶”、“有”、“过”等去声字用在高音位置,方便发音,且唱腔高亢悠远;而“生”、“丹”等字则依据演唱者的情感进行灵活处理;“你”、“门”、“本”等上声字则放在低音区,使唱腔自然柔和,表达出一种委婉缠绵的情感。

2.2.4衬词处理巧妙

衬词是民歌中特有的一种发声方式,它是对穿插在主体歌词中的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称谓词和衬托词的统称。衬词虽然在歌词表达上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在曲调演奏中却起到过渡和衔接的作用。赣南采茶音乐中的过渡词、语气词等衬词多用该地区方言的形式呈现,而由衬词所衍生出的衬腔,也是采茶音乐的整体唱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牡丹调》中这一句“牡丹(那个)花开叶大叶有连,阿哥(呀里个)听我(呀)听我(里个)两句言……”,括号中均为衬词,由此可见对衬词的巧妙应用,使采茶音乐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渲染了歌唱的气氛、加深了音乐的情感表达。

2.3采茶音乐的发展

2.3.1不断充实采茶音乐的内容

采茶音乐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并不断从生活中吸取养分。因此,未来采茶音乐的发展应该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将音乐创作的目光集中在百姓的生活中来,根据百姓生活的变化,不断充实采茶音乐的内容,使采茶音乐的主体从爱情和劳动走向更细致化的生活,只有贴近生活,才能使采茶音乐永远焕发出传统歌唱艺术的光辉。

2.3.2不断提高采茶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现代采茶音乐通常是融入到了采茶戏当中,与采茶戏中的场景、服饰、道具、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戏曲曲目。在整个采茶戏中,采茶音乐的地位至关重要,也就是说采茶音乐表现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采茶戏可看性的强弱。其表现力是指采茶音乐表现情感和叙述情节的能力,要想提高采茶曲目的表现力必须从语言和唱腔上入手,只有采用最简洁精炼的语言和最优美的唱腔,才能激起观众欣赏的兴趣,才能推动采茶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2.3.3注重创新,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采茶音乐

创新是艺术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法宝,采茶音乐要想持续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不是抛弃采茶音乐的传统表演形式,而是做到真正的创新,一方面要继承并传承采茶音乐的精华,使其保持作为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另一方面,不断的吸收其他戏曲形式中唱法、发音上的优点,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采茶音乐曲目,给予更广泛的听众以音乐享受。

3 结语

综上可知,采茶音乐是一种扎根乡土且历史悠久的地方音乐形式,其精彩之处在于其贴近百姓的生活,能够真正表达出百姓的心声,这一特点也为我国其他形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1]杨阳.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睄妹子》的音乐形态分析[J].福建茶叶,2015(6):220-221.

[2]卫志强.采茶戏中的舞蹈与音乐元素内涵分析[J].福建茶叶,2015 (6):222-223.

[3]周晓露.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构成分析——以《南瓜记》为例[J].福建茶叶,2015(6):235-237.

[4]支婷婷.赣南客家采茶戏探析[J].音乐时空,2015(16):54.

[5]张月.从赣南客家山歌传唱看采茶戏音乐创作[J].音乐时空,2015 (18):31+41.

汤莉(1980-),女,河南郑州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从事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衬词采茶戏曲调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乐府新声(2022年2期)2022-11-05 23:07:17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影剧新作(2022年2期)2022-07-29 02:28:42
Wake up, Bunny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黄河之声(2019年14期)2019-12-17 22:36:57
赣西客家山歌衬词的表现形式及审美价值
心声歌刊(2019年2期)2019-05-09 03:06:24
布谷鸟
新教育(2018年3期)2018-05-25 05:35:28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影剧新作(2017年3期)2017-11-14 02:42:55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中华戏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3:58
粤北采茶戏的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