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茶艺术美的鉴赏分析

2016-03-30 17:27:06盛浩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福建茶叶 2016年9期
关键词:名品名茶茉莉花茶

盛浩(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关于名茶艺术美的鉴赏分析

盛浩
(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茶作为最典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性符号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了五千年的光阴,形成了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在五代时期,一位名叫郑遨的文人就以茶为题写下绝句一首: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尽管全篇不见一个茶字,却句句点透茶的灵与妙。研究名茶艺术美的鉴赏的目的在于找到鉴赏名茶之艺术美的层次与途径。本文介绍了鉴赏茶之艺术美的要点,并以茉莉花茶为例提出鉴赏名茶艺术美的三步骤为:真、美、善。

名茶;艺术美;鉴赏;分析

茶文化是一种承载于物质上的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物质的一端指与茶叶种植、采制等相关的物质文化组成部分。精神的一端则指基于物质存在基础上思想与意识的提炼与升华,包括茶知识的传播与教育、茶的艺术发展、茶的文化交流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而由于千百年来人们在饮茶过程中不断总结出“先苦后甜、其味百变、余韵不绝、回味悠长”等特殊的人生结论,更让茶在精神层面的特质超越了物质载体而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元素,并且在艺术范畴中的体现更加明显。因此,面对一款优质的茶饮,人们并不会局限于仅仅品尝茶汤的滋味或欣赏其色与香,而是往往将饮茶的过程上升为对艺术美的鉴赏与分析,从而让饮茶这一行为既承载了更多文化艺术元素、给予饮茶人更多精神的抚慰与道德的滋养,同时又为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1 鉴赏茶之艺术美的要点

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时代变迁与历史发展,其上承载的艺术与审美的成份日益深厚,仅从历代文人诗歌中就有大量体现,比如苏轼之《浣溪纱》中“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以比较闲适的笔调描绘了作者日常生活中以茶佐性的细节。而李清照之《鹧鸪天》“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更多地以茶寄愁,抒发作者感伤的情怀。

因此,茶之中蕴含的艺术之美越来越被饮茶人推崇,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鉴赏茶之艺术美的过程。以现代习惯的鉴赏流程,对茶之艺术美一般从名、形、色、香、味五个方面入手。中国人对喜好之物偏爱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茶也不例外,比如中国十大名茶的名字如龙井、碧螺春等,以及白、绿、黄、青、红、黑几大类茶中都不乏命名曼妙的名品如庐山云雾、文君嫩绿等。一个漂亮悦耳的名字会让饮者在初一接触这款茶时就能浮想联翩,平添一丝乐趣。茶形一般指干茶的形状,比如针型、眉型、卷螺型、雀舌型等,观干茶形状之美除了艺术化的欣赏外,也有实用功能,优质的茶叶在干茶状态时形状与对其的要求相吻合,若出现变形或缺损等问题则表明茶的品质不佳。茶色常指茶汤的颜色,也包括干茶与叶底的颜色。汤色往往是茶色中最典型也最具美感的颜色,尤其一些名茶冲泡后会出现分层效果,色彩之多也让古人因此对茶色有了专门的指代之词如“烟”、“玉乳”等。茶香与茶味常常是一体两面同时出现,尤其是冲泡后,香可分为清香、浓香、甜香、果香等,味可分为鲜爽、浓厚、鲜醇、醇正等。

2 鉴赏名茶艺术美

中国所有茶叶大类中都不乏名茶,比如白茶中的名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绿茶中有炒青绿名品“龙井”、烘青绿名品“黄山毛峰”、蒸青绿名品“恩施玉露”和晒青绿名品“滇绿”等。青茶(乌龙茶)中的名品有“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白毛猴”、“凤凰水仙”等。黄茶中的名品有“君山银针”、“北港毛尖”、“温州黄汤”、“广东大青叶”等。红茶中的名品有“安徽祈红”、“云南滇红”、“湖北宣红”、“四川川红”等。黑茶中的名品有“云南普洱”、“安化黑茶”、“西路边茶”、“湖北老青茶”等。

与以上几种相对“单纯”的茶叶大类相比,花茶是我国茶叶种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它是一种“花+茶”的混合型茶叶品种,也就是在茶叶中混合不同的香味鲜花。利用茶叶吸附性较强的本质特性,在鲜花的香味释放达到顶点时与茶叶相混,进而在茶香中吸入花香,花香中又带茶香,花与茶相辅相成,形成既独特又浓郁、花与茶难分伯仲的袭人香气。因此不少地方的茶人又将花茶称作“香片”,如“茉莉香片”、“玫瑰香片”等,以此清雅的名称指代这种特殊的茶叶品种。

传统的手工制花茶是一件费时、费力又费神的辛苦活,尤其是制作花茶中最受欢迎的茉莉花茶。茶农们每年夏天最炎热的一段时间都必须承受晨昏颠倒、持续不断的翻茶、晒茶的过程。茉莉花只能选取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既不能盛放,也不能刚刚成型,而是要在恰到好处的“花未全开”之时摘下,与作为载体的毛坯茶及时混合起来。做花茶毛坯的一般都是绿茶,偶尔也有用红茶做毛坯,毛坯绿茶常见有毛峰或乌龙。茉莉每到夜半时开始吐香,其呼吸作用达到顶峰,茶农此时必须勤力翻动茶叶,以使茶最充分地与花朵混均,最大限度汲取茉莉花香,一般都会忙至天蒙蒙亮时方才得歇。白天则是晒茶的时候,为避免夏季多雨季节过于潮湿的空气影响茶叶品质,茶农还须时刻注意环境湿度的变化,及时将茶挪入室内或搬至室外。如此周而复始,几乎要忙过整整一夏方才能得上好的茉莉花茶。

品鉴茉莉花茶的过程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一个“真、美、善”的鉴赏过程,三个关键点对应的分别为物质、精神、道德三个层次。

2.1真

这一层主“物质”,也就是饮茶人在客观现实中饮茶的过程。对茉莉花茶的鉴赏包括叶、水、茶具、汤、饮茶人的举止等范畴。先赏叶,优质的茉莉花茶中应以茶叶为主、花朵为辅,茶叶干燥有光泽,形状平直完整为佳,花骨朵应相对完好,略有开口,颜色淡黄均匀无凋萎状。品质上佳的干茶一开启时即应当有扑面而来的香气沁人心脾,闻之能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泡茉莉花茶若有泉水乃是上上选,但现今的纯净水也是不错的选择,以铜壶煮水为最好。饮茉莉花茶以盖碗为最好,青花或粉彩均可,但粉彩宜淡不宜深,尤其碗盖与碗身的纹饰宜少不宜多,略施几笔为佳。盖碗泡茉莉花茶时以茶叶刚刚覆盖碗底的量最合适,太少无甚茶味,太多则茶味过于苦涩。初泡时水八分满即可,水入茶碗立即盖盖,之后静置至少十分钟。

用盖碗饮茶应手持碗托全套端起,轻掀碗盖观察茶汤。此时刚刚冲泡的茶汤表面应有少许浮茶或花瓣,用碗盖轻轻拨动飘浮的茶或花,可以看到淡褐色茶汤清亮见底,愈靠近碗底茶汤色泽越深。轻嗅茶汤时能感觉到此时的茶香充满润泽水汽,馥郁芬芳。继续轻拨茶汤表面,让浮茶或花慢慢被浸透后缓缓沉入碗底,同时慢慢降温至适宜饮用的温度。

每次入口的茶汤应仅止于润泽唇齿,小口啜饮一二次即停下续水,续水同样应只八分满,饮用后也不宜使汤少至茶碗的一半。擅长盖碗饮茶之人一次放入干茶后只续水即可饮一日,晨起冲泡,至黄昏时仍能保茶汤色泽与初泡时别无二致。

2.2美

这一层主“精神”,是饮用茉莉花茶时饮茶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取干茶、煮水、闻茶香、看茶汤是第一个步骤,是让人全神贯注、抛却杂念的过程。以碗盖拨动浮茶或花并非仅仅为了让茶或花尽早沉入碗底或者让茶汤尽快降温适宜饮用,而是承接着上一个步骤的后续之举,为的是让人静心。保持茶碗中的茶汤在八分满以及每饮一次不使茶汤减半、小口啜饮一二下即停下续水是第三步,乃是提醒饮者适可而止,勿忘老子之箴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喻凡事留有余地,切忌竭泽而渔。

以上三个步骤的完成是实现人的精神从浮躁到沉静、从张扬到内敛、由外及内层层深入直至平心静气而能与四时相合、与天地相容。这样一个饮茶的过程给予人的精神享受内涵十分丰富,能够让人体味人生种种,比如冲泡后要静置,这是让人学会耐心,中西方对耐心的评价都是正面的,比如西方有谚语“耐心是一种美德”,中国人则常说“欲速则不达”。可现代人的耐心似乎已经越来越少,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就象一条鞭子,每个人则都变成了陀螺。社会的鞭子抽打着人停不下前进的脚步,而旋转着的陀螺自然也看不到生命缘何而存在。静置茶汤的过程也是静置人心的过程,只有让人心静下来,人眼才能注意观察周遭的世界。而不肯耐心等待的人则常常为此付出代价。仅就饮茶来说,没有静置和等待的过程,匆匆忙忙张口就喝的人难免被滚烫的茶汤狠狠地烫上一下,尝不出任何滋味的同时还要带上一个疼痛的水泡。而就人生际遇讲,习惯于横冲直撞的人性则难免被社会狠狠地教训一下,碰个头破血流。

2.3善

这一层主“道德”。饮茉莉花茶,想想茶与花的关系,这里的茶与有德的人性本质上就有共通——宽容。茶自身带着茶香,但当茉莉花加入进来,茶并不排斥,而是愉快地接纳,并且尽其所能地汲取又付出,茶香混着花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茶香因有了花香变得浓郁,花香因有了茶香变得厚重。茶并不惧怕浓郁的花香会掩盖自身的茶香,因为茶本身的香气无物能掩,自成一体。茶对花无私的宽容和接纳恰如人之德行,善待他人,学习他人的优点,保持自己的特点,不吝惜帮助他人,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理想的道德境界。

再说说茉莉花茶之茶汤的滋味,虽有花之浓香,茶汤依然是茶味,庄子曰:“外化而内不化。”外在通融、与人和谐相处、与环境友好、遵循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内心有所坚持,不为外物所困,坚持作最真的自己,“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能坚持自我不为环境所扰之人已寥寥无几,茉莉花茶香气萦绕之际,正是饮者扪心自问之时。

3 结束语

饮茶、茶文化、艺术、美、德,这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鉴赏过程,名茶的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中相合相通之处甚多。鉴赏名茶的艺术美绝不仅止于茶之外在的形、色、香、味,更重要是的上升到精神与道德层面的经典与精髓。

[1]龚永新.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97-99.

[2]汪恒武.何莲.汪江.弘扬中华茶文化[J].贵州茶叶,2006(4):24-26

[3]姜含春.汪小谷.姜苏含等.试用“SWOT”法探讨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及其对策[J].茶叶科学,2014(3):159-165

盛浩(1981-),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名品名茶茉莉花茶
艺术名品遭难记
英语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8:58
山水田园和美佛山
民生周刊(2023年18期)2023-08-26 05:08:23
丝路名品伊兹尼克瓷砖艺术风貌考略
基于电子鼻和ATD-GC-MS技术分析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产地差异
柚子花在茉莉花茶窨制中的应用
福建茶叶(2019年11期)2019-01-08 18:38:10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商业文化(2016年32期)2016-06-05 15:01:30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商业文化(2016年20期)2016-06-05 14:21:47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商业文化(2016年23期)2016-05-15 05:50:46
福建茉莉花茶品质特征、审评技巧及其拼配技术
一杯茉莉花茶
读者(2014年21期)2014-10-15 03: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