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采茶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分析

2016-03-30 08:20段成瑶湖北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5002
福建茶叶 2016年5期

段成瑶(湖北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5002)



阳新采茶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分析

段成瑶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5002)

摘要:阳新采茶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亟待拯救与传承的宝贵资源。阳新采茶戏音乐是基于当地民间文化与民众生活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区域民俗文化的构成部分,大众审美对阳新采茶戏音乐的特征存在影响。本文通过对阳新采茶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进行分析,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创新思路。

关键词:阳新采茶戏;生成发展;传播交流

我国采茶戏具有丰富的音乐形式与剧种,也形成了复杂多变的茶文化现象。采茶戏作为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物,在兴起之初多以茶事作为主要内容,并且以地名作为不同剧种的名字。阳新采茶戏归属于地方小戏的范畴,属于湖北具备浓郁特色的音乐剧种,在清朝中期已经被搬上舞台,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形成清晰的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阳新采茶戏音乐的社会关注度逐渐降低,专职演出人员逐渐减少,急需寻找有效的方法突围。本文在介绍阳新采茶戏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审美对阳新采茶戏音乐的影响,并提出发展阳新采茶戏音乐的具体方法。

1 阳新采茶戏音乐的缘起与传播

1.1 茶文化与采茶戏

我国采茶戏的文化内涵可以追溯到茶文化,也让饮茶这一日常行为上升至哲学的高度。我国作为茶的故乡,由茶衍生出一系列文化现象。采茶戏与人们的采茶活动有关,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决定了采茶戏别具一格的特征[1]。我国很多茶叶产地均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如采茶舞、采茶歌等,也具有迥异的表达方式与风俗习惯。我国采茶戏主要以江西为中心,然后向周围省市辐射。采茶戏音乐作为以茶文化为核心的艺术形式,将民间故事与民间音乐结合起来,并在民俗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变换,成为当地人们喜爱的地方剧目,也是大众审美的一种直观体现。

1.2 阳新采茶戏音乐的缘起

阳新采茶戏音乐是湖北地区发展较早的地方小剧种,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阳新采茶戏作为湖北地区重点扶植的地方小戏,与江西采茶戏具有类似的发展历程,均是结合采茶活动逐渐形成的。阳新地区以丘陵为主,水土肥沃,盛产茶叶,每逢采茶时节男女于劳作间隙放声高歌,不仅有一人独唱,也有多人对唱,或者轮流演唱,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以及民间小调的日益丰富,阳新采茶歌逐渐由原有的叙事性演唱变为歌舞表演。同时经过民间艺人的记录与讲述,以及与周边地区剧种的交流融合,加上艺人之间的合作,进一步丰富了阳新采茶戏音乐的内容。

1.3 阳新采茶戏音乐的传播

与我国众多音乐种类的传播与发展模式一样,阳新采茶戏音乐也是在不断传播辐射及相互交流中得以兴盛的,其可以看做四省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学术界多将其与“黄梅戏”合并进行研究。清嘉靖年间黄梅采茶戏音乐传入阳新地区,并与阳新地区的花灯戏融合,又受到江西地区采茶戏与汉剧的影响,最终形成阳新采茶戏音乐。民国时期阳新地区只有非职业演唱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高了对阳新采茶戏音乐的重视。作为一门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剧目,阳新采茶戏音乐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并将采茶调作为基本形式,在歌舞的基础上加入茶灯,而歌唱内容多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成。上世纪八十年代,阳新地区的采茶戏剧团超过两百个,成为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2]。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央层面及各级政府陆续举办的各类文艺会演,优秀的阳新采茶传统戏目与现代创作戏目之间实现互动交融,加之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及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兴起,也促进了阳新采茶戏音乐的跨文化传播。

2 当代审美文化对阳新采茶戏音乐的影响

2.1 对阳新采茶戏音乐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们处于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不同地区文化环境的差异使得采茶戏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例如,由于阳新地区方言的影响,导致阳新采茶戏音乐在发音方面与其它地区存在差异,也产生了不一样的听觉效果。这样在理解阳新采茶戏音乐过程中,首先需要理解当地方言。同时阳新采茶戏音乐的形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存在对应关系,采茶戏中悠扬、细腻的特点,与阳新地区丘陵的秀美相互映衬。现代阳新采茶戏音乐根据当地生活实际进行了改编,但是基本的曲调与演唱模式并没有改变,依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阳新采茶戏音乐大多由民间传说与故事改编,且这些题材搬上舞台,更加契合大众的心理需求。而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阳新采茶戏音乐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但是其本质特点保留了下来,依然是当地宝贵的文化财富。

2.2 对阳新采茶戏音乐生活特征的影响

无论是阳新采茶戏音乐,还是其他音乐戏曲形式,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联系。大众生活可以分为精神与物质生活两种,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作为阳新地区的民众,阳新采茶戏音乐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阳新采茶戏音乐传统的表演形式,大致分为旦、净、生三种,运用锣鼓进行伴奏,舞台布置相对简单,也与当地的生活环境相符。在劳动之余只要有表演就能够吸引大批观众,对外部环境并无要求,也更加贴近当地居民的生活实际。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审美成为阳新采茶戏音乐的主要生活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该剧目的发展。这是因为民间艺术创作与发展的实质,就是需要获得大众的接受与认可,即促进艺术回归生活,进一步彰显艺术的社会价值。因此,阳新采茶戏音乐作为民间艺术,是与大众审美共生共融的,只有建立于大众审美艺术之上,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3 对阳新采茶戏音乐消费特征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下出现市场化的审美行为,大众的审美意识也具有市场化特征,这实际上体现出文化消费现象。大众作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不可避免具有世俗倾向,并且属于被动接受文化消费而缺少反思的群体。面对大众审美的文化创作需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并且通过合理的感官刺激达到愉悦大众的效果,进而扩大观众影响范围[3]。由此可见,大众审美行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注重感性层面的娱乐体验,阳新采茶戏音乐作为一种观赏性文化艺术,也符合大众审美的文化消费心理。在他们观赏阳新采茶戏音乐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消费观,我们可以将其看做大众对娱乐休闲的心理诉求,或者处于对文化艺术本身的追求。大部分戏迷出于娱乐需求进行文化消费,要求阳新采茶戏音乐中的内容与语言贴近消费需求,更加迎合大众口味。当前很多地区政府部门采用免费组织观看的采茶戏的方式,不仅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也能够满足大众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有利于促进阳新采茶戏音乐的广泛传播。

3 促进阳新采茶戏音乐发展的具体策略

3.1 寻求与影视文化相结合

阳新采茶戏音乐与黄梅戏是同宗同源的,可以借鉴黄梅戏的发展形式,通过与影视文化相结合提升知名度[4]。例如,由湖北黄梅戏改编的电影《天仙配》选择黄梅戏剧团的原班人马拍摄,将民间故事作为创作体裁,上映后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也促进了黄梅戏的蓬勃发展。阳新采茶戏音乐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宣传路径,寻求以影视文化的方式吸引观众,努力为大众提供更多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虽然阳新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差异,但是语言并非艺术传播的障碍,所谓音乐艺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通过拍摄优质的阳新采茶戏影片,在剧本创作方面注重多区域文化融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拓民间戏曲文化市场,培养一批具有过硬技术的年轻艺术家,对于阳新采茶戏音乐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借助网络加强宣传力度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迅速增多,网络也成为人们开展信息交流的必要条件。通过互联网搜索,关于阳新采茶戏音乐的资料寥寥无几。面对网络环境下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可以构建与阳新采茶戏音乐相关的网站,将与民间传统剧目相关的资料放在网上,以供研究者与广大戏迷检索利用。也可以定期上传与阳新采茶戏音乐相关的活动视频,或者开通网上论坛,促进戏迷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新媒体工具提升阳新采茶戏音乐的知名度。可以借助互联网将采茶戏曲与广场舞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采茶戏娱乐化、通俗化的优势,实现经典曲目与流行舞蹈的融合。

3.3 让民间戏曲文化走入课堂

阳新采茶戏音乐应该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将民间文化纳入素质教育中,提升阳新采茶戏音乐的传播范围。可以在中小学每学期的音乐课中加入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采茶戏音乐片段,通过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授课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地方高校也可以成立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小组,通过搜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从唱腔、曲调、历史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或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强与民间采茶戏演出者、创作者的交流沟通,以集体的方式推动民间文化传播。地方政府也可以与地方戏剧团合作,每年举办别开生面的采茶戏演出,并且通过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讲座的方式,提升阳新采茶戏的艺术地位。

4 结语

阳新采茶戏音乐作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民众的审美理念与行为。本文从阳新采茶戏音乐的缘起入手,旨在分析阳新采茶戏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大众审美意识对阳新采茶戏音乐的影响,探求促进阳新采茶戏音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一步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概貌,并呼吁更多的人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孙家国.粤北采茶音乐【牡丹调】的腔句特征及其文化意义[J].音乐研究,2013(2):40-52.

[2]董晓梅.粤、赣两地采茶戏唱腔音乐研究——以粤东北和赣南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2):5-7.

[3]周泽宇.传统与现代交融——阳新采茶戏流变之思考[J].戏剧之家,2016(1):40-41.

作者简介:段成瑶(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乐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