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看唐宋时期的品茗风尚

2016-03-30 08:20史凤云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5
福建茶叶 2016年5期
关键词:品茗风尚诗词

史凤云(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5)



从诗词看唐宋时期的品茗风尚

史凤云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5)

摘要:唐宋两朝,一个国力昌盛,一个经济繁荣,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使得这几百年内的中国文化璀璨,文人辈出,诸多名家大家留下了众多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字资料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是今人认识和挖掘唐人宋人品茗风俗的最佳“史料”。

关键词:唐宋;诗词;品茗;风尚

关于品茗风尚的发展历史,人们一直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定论。一般认为,陆羽撰写《茶经》,代表着有唐一代茶文化的正式产生。而宋时,“汤社”、“千人社”等专业茶社的盛行,更是让品茗之风进一步盛行。

唐宋两朝,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富足,带来了精神文化上的发展。特别是在品茗和茶文化上面,这两朝文人为后世留下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茶诗词。据统计,仅有宋一代,便有370多位文人撰写过与茶有关的诗词及散文,光是流传至今的茶词茶诗,就有一千多首,两倍于唐朝。这些浩瀚的诗词,向我们透示着唐宋两朝的饮茶风尚。

1 茶叶的采摘和制作

唐朝人对茶叶的采摘时间要求不高,二、三、四月均可采摘。在茶芽的选择上,偏好茶树上挺拔的嫩叶,而上等的茶树多生长于悬崖峭壁上,为了采摘到一等茶叶,采茶者经常跋山涉水,背着茶笼上山采茶,艰苦异常。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在《茶人》中写道:“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年北山下,似与东风期。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与唐朝人相比,宋朝人对采茶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常常把从惊蛰到清明、谷雨之前的这段时间,看作是采茶的最佳时期。故此又把这个时节长成的茶唤作“明前茶”及“雨前茶”。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其一首充满画意的诗中,用非常美丽的语言提及过雨前茶:“红罗步障三十里,忆得南溪踯躅花。马上春风吹梦去,依稀人摘雨前茶。”

在茶叶的拣择上,宋朝人比唐朝人更为精细,习惯以芽的形状和老嫩程度来评定级别。一般而言,芽愈嫩,其级别愈高,反之亦然。在称谓上,宋朝人习惯用“旗枪雀舌”来命名茶叶。文学大家陆游的《效蜀煎茶戏作长句》:“午枕初回梦蝶牀,红丝小磑破旗枪。”另有文人写道:“小凤贮都篮,一盏旗枪雨后甘。”

在采茶的天气上,宋人与唐人大体相同,都会在晴天进行采摘。但相比于唐人,宋朝人把时间限制得更为精细,主张在晴天“凌露”之时,宋朝采茶者认为,如果茶被日晒,那么其精华就被耗干,失去水分,就不再新鲜。有诗歌曾对此进行描述:“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檐溜松风方扫尽,轻阴正是采茶天。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窥一斑而见全豹,宋代采茶者对天色和气象的重视从中就可以看到。

唐代品茗方法以“煎茶”为主,“饼茶”则是当时主要的制茶形式,又称为“团茶”或“片茶”。唐人李郢曾在一首感谢友人赠送饼茶的诗歌中写道:“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唐朝之后,宋朝人又发展出了“贡茶”。其工艺精细讲究,龙凤团饼是名气最大的一种,制作时,用金模子或者银模子在其表面压上不同的装饰图案,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北宋白体诗人王禹偁曾写过一首名叫《恩赐龙凤茶》的诗来描写龙凤团饼的尊贵和雅致:“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

2 茶具、茶水的选择与讲究

选择茶具是茶艺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唐代以前,我国的茶具是和食器混合相用,并没有区分开来,而作为饮茶专用的茶具,出现于唐代。在唐朝乾宁年间,一位名叫徐寅的进士,写过一首传颂千古的茶诗,其中有这么几句:“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绸。分赠思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这一首诗中记载了三种唐代茶具,分别为用青铜打造而成的茶碾“金槽”、白色的茶碗“冰碗”、煮茶用的锅“晚铛”。从制作材料上讲,唐朝的品茗之具主要分为金、银、玉、瓷等。同时,唐朝人还别出心裁分别给其雅号,如用金银茶具装的茶便称作“富贵汤”,用玉茶具装的茶唤作“碧秀汤”。

宋代由于采用了点茶法,以及斗茶的出现,所以在茶具的选用上有了变化,与唐代相比,更为精致和考究。譬如说斗茶,由于是以茶花来比较品质的高低,因此要求茶色与茶碗的颜色相得益彰,这就致使宋代人特别注重瓷器的质地和运用。北宋文豪范仲淹曾用漂亮的文字描写:“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点茶催生了“茶筅”的出现。茶筅用来打茶,当沸水被冲进茶碗中的一刹那,要用茶筅来用力打击,时人谓之“水乳交融”,经过打击的茶叶和沸水,会渐渐泛起泡沫。

“水为茶之母”,在唐宋两朝饮茶者看来,喝茶时选什么种类的水、选哪里的水是非常关键、不可忽视的一件事情。在他们看来,不同源头、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节的水,有着截然不同的口感和味道,不同的人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水。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颇为喜爱用江水来煮茶喝,他在《汲江煎茶》中写道:“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在茶水的选择上,北宋大家王安石曾跟苏轼留下一个著名的“辨水烹茶”的典故。说的是王安石身体有恙,偶然间,他寻得一个偏方:用长江中峡的水来泡茶。而苏东坡老家在四川,王安石便求之:“你若归乡探亲,请带瞿塘峡中峡一罐水与我。”后来,苏轼回了一趟四川,归来后,带了一罐瞿塘峡的水给王安石。王安石亲自烹茶,但不一会儿便脸色大变,于是问苏轼水从何处来?苏轼答曰为瞿塘峡中峡。王安石笑道:“这明明是下峡之水,为何骗我?”苏轼吃了一惊,只能说了实话,其因贪恋三峡之景,在中峡时忘了取水,只能装了一罐下峡水来滥竽充数。

虽然认了错,但苏轼很好奇,同样是水,王安石是如何知道其是哪一段的长江水呢?王安石答曰:“上峡的水势太急,而下峡又正相反,只有中峡的水不是那么急,也不是那么缓。所以,煮茶时,如果用上峡的水,味道就会太浓烈,而用下峡的水,味道又会太淡,只有中峡的水才正合适。刚才我看茶水的颜色半天才煮出来,于是便晓得它来自下峡。”这个故事,便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宋朝文人对饮茶时所选之水的苛刻要求。

3 煎茶与分茶

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朝初年,并没有制茶法,大多是采摘茶叶后经过蒸熟捣碾,并加入一些调味品和香料,甚至还要放上一些生牛奶或者生羊奶,饮茶类似喝蔬菜汤。而唐朝饮茶者经过创新,逐渐把茶从原始粗糙的状态释放出来,发明了具有唐代特点的煎茶法。简而言之,其主要特征就是在煎茶时只放入一些盐,其余的添加佐料全部摒弃。在择水上,优先选择山泉水,然后才是河里的水以及井里的水。

宋代饮茶者对茶汤的讲究要远超唐代。苏轼曾在诗中描述:“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宋代既延续了唐代的煎茶汤,又将其发扬光大,增加了一道“点茶”的程序。什么是点茶?就是先把茶饼用火烤,然后碾压,再放入茶具中,然后以沸汤点注的一种茶品冲瀹方法,和唐代煎茶法有很大区别。宋代点茶法盛行,一方面源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另一方面源于文人士夫闲雅细致的生活品位。据蔡襄《茶录》记载,宋代建安民间流行斗茶,此风气很快就流布到帝王贵胄、文人士夫阶层及禅门僧侣间,形成了宋代这种独特的茶文化现象。宋代著名高僧宗赜禅师曾编纂《禅苑清规》一书,对禅门日常茶事、茶礼作了详细规约,对后代影响很大。

分茶,又称为戏茶。是表现力丰富的宋代茶艺,它以泡沫表现我国传统的书画,宋人又把它叫做水丹青。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的书画形式,从过去只能用纸张、竹简、丝绸、墙壁等载体来体现,进化到了可以用液体来体现,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进步,在我国的艺术史和文化史上,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曾写过名为《莫分茶》的词牌:“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从李清照的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得知,分茶是宋朝人日常生活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茶艺活动。同时,分茶又是能跟下棋、读书、作画、弹琴等艺术相提并论的,这告诉我们,在宋朝时,分茶是与琴棋书画并重的一种艺术,彰显出分茶的时尚和当时文人对其的喜爱。

4 饮茶之礼与品茗环境

在唐宋两朝,茶是促进朋友情谊,烘托交友氛围的不二载体。无论是唐代文人,还是宋代大家,一旦有了好茶,往往会携茶访友,边饮边聊,或者吟诗作对,充满情趣。宋代文人杜小山一首叫做《寒食》的诗中,用简练的词句和充满张力的词汇,描写了一个冬夜里,他和来访的朋友一起对火品茗的美好画面:“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边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到了宋代,逐渐形成一种生日送茶的习俗,茶也成为了一种高雅的生日礼物。宋朝思想家胡寅在其七言绝句《黄倅生日送茶寿之》中记录了这一习俗:“北苑仙芽紫玉方,年年包篚贡甘香。顾君饮罢风生腋,飞到蓬莱日月长。”另外,苏轼也在其朋友生日时送茶并吟诗贺之。

唐宋两朝饮茶者,特别是一些文人墨客,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非常讲究饮茶的环境。从一些诗词中可以看到,唐宋两朝文人在饮茶时候,大多追求一种宁静、洒脱而又深沉寂静的意境。在品茗之际,特别注重自身与茶、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喜欢从中得到一种思想的升华和内心的净化。

宋代文人杨万里曾写下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诗:“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日铸建溪当退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这些著名文人的诗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唐宋人对品茗环境的讲究。

崔端《游虎丘》:“入寺山光峭倚天,剑池寒色锁危巅。苍苔自老生公石,新茗谁烹陆羽泉。楼阁下窥溟海浪,松篁遥接洞庭烟。二难选胜真奇绝,留得芳名万古传。”这些宋朝文人的诗词,同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的茶诗一样,让我们从中窥到了唐宋两朝文人品茗风尚,看到了他们那种人与自然的交融境界。

参考文献

[1]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1986.

[2]陈彬番,余悦.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全宋诗》第三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史凤云(1981-),女,山西五台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品茗风尚诗词
品茗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风尚
风尚
风尚
风尚
岁月如歌 品茗知味
安溪寿星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