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咏茶诗词中的意象美

2016-03-30 08:20陈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福建茶叶 2016年5期
关键词:茶艺意向苏轼

陈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苏轼咏茶诗词中的意象美

陈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众多文人墨客竞相挥洒创作,呈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咏茶诗词作品,其中又以苏轼的咏茶诗词为典型代表。苏轼的咏茶诗词准确再现了当时的茶礼、茶俗、茶艺等,承载着丰富的茶文化信息。本文从茶叶、茶艺、人生与心境四个方面对苏轼咏茶诗词中的意境美作出详尽分析,展示出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淡雅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苏轼;咏茶;诗词;意向;茶艺;人生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园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茶叶贸易日益频繁,大小茶馆不计其数。此时期我国文人墨客文采竞发,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词人,留给后世大量优美绝伦的诗词篇章,特别是咏茶诗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前朝,为人们研究茶文化、了解古人种茶方法及饮茶特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咏茶诗词是指以茶为主题,歌颂茶叶、茶汤,陈述茶事以及茶文化的诗词。沈松勤先生对今日现存的两宋茶词作了统计,共有五百一十四首茶词,涉及的词人有八十位之多。据《全宋诗》统计,北宋以“茶”字入题的茶诗有三百余首,涉及的诗人多达一百余位,其中苏轼的咏茶诗篇中题目中包含“茶”字的有二十一首,诗中言及“茶”的有五十五首。据《全宋词》统计,苏轼的咏茶词中以茶命名的有两首,词篇中言及“茶”的有六首。可见,苏轼是宋代爱茶诗人的典型代表,他的咏茶诗词集两宋咏茶作品之大成,承载了丰富的茶文化信息,也体现出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与独特的审美理念,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1 茶叶清新怡人之美

宋代文人墨客常常集聚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国家大事,访友待客往往以茶为礼,以茶会友,或有酒宴,但酒宴结束后必定安排品茶环节,以茶解酒,以茶醒神,品茶时也必会创作或吟诵饮茶诗词以助兴娱宾。纵观苏轼的咏茶诗词,通常是茶酒并提,以茶为主,兼顾美酒。例如,《行香子·茶词》有云:“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盛宴落幕,宾主仍未尽兴,此刻若匆匆散去未免扫兴。依照宋朝的风俗,人们这时会端茶上水,以茶待客,清茶解酒,意兴阑珊,清香隽永,回味无穷,品一杯醇厚的香茗再行散场,可以让众人倍感畅快从容、两袖清风。苏轼有词名为《望江南》,正是讲述了醉酒方醒时,在烟雨朦胧的初春品尝新茶时的畅然胸襟:“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茶叶之美不仅仅在于它提神醒脑的功效,还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层礼仪。宋代,茶叶已然发展成为人们之间互相馈赠的佳品,王室贵族也经常会以名贵的茶作为赏赐分发给朝臣和手下。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记载:“茶为物之至精。”《词林纪事》中也有云:“苏门四学士,没来必取密云龙贡茶。”可见,馈赠茶叶、共饮佳茗、共赋诗词,已经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显示礼仪的必备物品。苏轼在京城任职时与朝廷关系密切,经常能够从皇帝那里得到一些珍稀的赏赐,其中就包含许多名贵的茶叶。《行香子·茶词》中所说的“共夸君赐”,正显示出君王以茶示礼的做法,彰显出茶叶中所蕴含的深厚利益文化。

2 茶艺考究之美

经历数千年的发展,我国茶艺过程严谨考究,对水、火、茶叶、茶具、环境等均有要求。自古文人墨客饮茶之时,必要寻得自然幽雅之地,或有高山流水相伴,或有流云野鹤相依,或有明月稀星相望。对于茶与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必会选择茶中珍品以及水中极品。水贵为活水,即刚刚从溪流或泉水中取得的新鲜活水,苏轼对于惠山泉水情有独钟,两次以泉水煮茶,其自然香气与灵光令他久久不能忘怀,于是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至美华章。对于煮茶之火,则与活水相应,需要活火,即猛火、旺火,能够瞬间将茶水煮沸,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的自然香气。茶具在宋代也十分讲究,苏轼词中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说法,唯有以做工精良、质地淳厚的陶瓷茶具饮茶,才能与茶叶自然开阔的情怀和恬淡幽雅的气质相匹配。

苏轼曾经著有《试院煎茶》一词,比较详尽地再现了宋代好茶之士煮茶的过程:“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蟹眼、鱼眼均指代水的煮沸状态,“活火发新泉”也是指烹茶对于水火情况的要求,煮茶离不开水与火,无水便无茶,无火亦无茶,“银瓶”指代精美的茶具,“松风”、“飞雪”等,则是指代清幽的饮茶环境。

3 人生诗意之美

在宋代,饮茶之风遍及各地,上至朝廷群臣,下至市井小民,均盛行以上好茗茶宴请宾客。特别是文人雅士,更是将斗茶、品茶视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饮茶的意义早已超出日常饮食的范围而跃升至精神层次,成为人们坦荡情怀与豁达胸襟的真实写照。

据《宋代文学通论》记载,宋朝是我国传统文化步入成熟的时期,此时的诗词创作重视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关注真情实感的流露,出现了大量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表现出人们生活中的盎然情韵,体现出宋代文人重视情理、趋向雅趣的风格追求,令生活充满诗意之美,这一点在苏轼的咏茶诗词中就有鲜明体现。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豪墨客,兼具入世与归隐情怀,既希望奋发图强,在朝廷中有所作为,对天下有所贡献,又企盼归隐山林,过上躬耕东坡的悠闲生活。他沉醉于高雅的艺术形式,醉心于艺术的美好与趣意,便以日常生活为主体,对生活进行艺术化与诗意化处理,让生活充满美感。在饮茶方面同样如此。他将风雅的精神灌注于茶的方方面面,通过文人的视角与审美的构架,让茶从一种单纯的自然植物化身成为高尚品格的象征,把饮茶从简单的日常习惯发展成为愉悦身心的审美体验,将泡茶、饮茶视为近乎完美的审美过程,实现了饮茶之举从物质性到精神性的升华,彰显出宋代文人雅士对茶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诗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追求。

例如,在《浣溪沙》一词中,苏轼写道:“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薄雾细雨,清风拂柳,在美丽清秀的自然光景之中泡一壶热茶,再配上一盆新鲜采摘的野菜,可称得上是人世间最为美妙的享受了。在这首词中,苏轼描绘了初春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其间充溢着对生活的深厚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无限崇敬之情,表达出作者悠然淡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带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思。

又如,在《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二首》中,苏轼描写了与好友在清雅的雨天品茗赏画的情节:“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乘闲携画卷,习静对香炉。”濛濛细雨中落花漫天,青翠的竹林中茶香袅袅,诗人与挚友坐在茶炉旁,静静地观赏画作,细心品茗,整个生活场景宛若一幅色泽淡雅却内涵深刻的泼墨山水画,极富诗意,这首词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提炼,使得平淡若水的生活绽放出超凡脱俗的光彩。

4 心境洒脱之美

众所周知,苏轼胸襟开阔,性情洒脱,从不为世俗所羁绊,穷尽一生为后人诠释何为随缘自适应,何为豁达超脱。他随遇而安,既能够在富贵中尽享其乐,也可以在安贫之中乐道人生,这种洒脱的处世心态不仅仅反映在他的言谈举止上,更如明镜一般展现于他的诗词之中。《行香子·茶词》中的“黄金缕,密云龙”等意向描绘了苏轼在豪门盛宴上畅饮极为上乘的密云龙茶的情景,而《浣溪沙》则讲述了他作为巡行太守饮农家清茶解渴爽口的故事:“蔌蔌衣巾落枣花,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从不刻意寻求富丽之感,茶无论浓淡、是否上乘,于他都并不绝对重要,只要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铭记心中,心灵与自然相互依偎,那么即便在乡村街角饮用大碗粗茶,也能够体会到田园中饮茶的十足清新感受,依然可以尽情地享受品茗的乐趣。

茶的一大特点在于宠辱不惊,始终如一,不论饮茶之人是谁,不论烹茶所用的水火是否鲜活,器具是否足够精致,环境是否足够优雅,茶叶都能将其最天然的醇香带给饮茶之人,为他们提神醒脑,让他们深入理解追求质朴、自然、清淡、幽静与悠然的茶文化。元丰年间,苏轼遭到贬黜,但他与茶一样,不以一时之祸而悲,所到之处便是家,只要有花草、山水、鸟虫、茶酒相伴,便照样能过舒适安心的旷达生活。例如,在《十拍子·暮秋》中,苏轼写道:“白酒新开九酝,黄花已过重阳。身外徜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玉粉旋烹茶乳,金薤新捣橙香。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这首词胸襟畅然、心态洒脱,淋淋尽致地将苏轼放荡不羁、豪迈开阔的性格呈现在世人面前。

5 结语

茶是饮茶者思想与情感的结晶,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苏轼的咏茶诗词借茶之名抒怀抒情,以茶明理,以茶说事,以茶喻人,以茶比世。茶的命运正如人的一生,唯有随遇而安、开阔洒脱,才能够实现为自己而活,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苏轼的饮茶诗词拥有显著的宋代茶文化特色,其中所表现的茶礼、茶俗、茶艺等都与历史现实相吻合,从用水、用火到器具、环境方面都颇为考究。同时,苏轼的饮茶诗词源于日常而又超于日常,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充满诗情画意,彰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宠辱不惊、随遇而安、从容淡然的处世心境。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2002.

[3]王水照.苏轼传[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5]刘学忠.宋代茶词研究[J].学术月刊,1998(9):78-83.

作者简介:陈楠(1980-),女,河北承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对外汉语。

猜你喜欢
茶艺意向苏轼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从善如流
茶艺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苏轼“吞并六菜”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苏轼吟诗赴宴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