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芸(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茶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贾芸
(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茶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围绕各地域茶叶的栽种及饮茶习俗来开发深度旅游具有较广的发展前景。基于文化的深度旅游,开启了世界旅游业的新发展,对于深度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从各地域人文和景观特点入手,以满足旅游者向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追求需要。茶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特色,在亲友接待、婚丧嫁娶以及民俗习惯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从茶文化与民俗文化视角来探讨和挖掘深度旅游的路径,借力茶文化与民俗文化来打造区域旅游形象和辐射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茶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品牌;开发路径
茶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构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一个地域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茶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从当地茶文化旅游形象塑造及媒体宣传中打造地域茶文化的辐射力,从茶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中,在深度旅游理念下来促进乡村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旅游提出了文化品位,而茶作为中国的独特民族文化元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以茶文化旅游为导向的观光旅游、民俗旅游成为地域深度旅游开发的总趋势。总体而言,对于茶文化与地方特色民俗民风文化的深度融合,往往需要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全新组合中来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零距离地体验茶文化与民俗文化,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氛围。以湖北恩施茶文化深度旅游开发为例,来探讨茶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发展对策。
恩施地处鄂西南腹地,长江三峡以南,清江中游,优越的气候造就了高森林覆盖率,特别是广袤的优质茶园成为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在恩施境内,各类地质文化资源丰富,喀斯特地面、峡谷溶洞独特,还有奇峰秀林,如腾龙洞、恩施大峡谷、绵延数百里的土家族母亲河清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及资源,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以及便利的交通,让恩施成为绿色生态旅游的热土,吸引着旅游者纷至沓来。尽管恩施十分重视地域旅游经济的开发,多年来围绕地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从“山、水、洞、情”等特色资源开发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的来看,恩施的旅游业发展瓶颈仍然突出,尤其是在文化资源特色开发上更显滞后。
茶文化是恩施地域独特的文化特色,也是恩施开发文化旅游的重点内容。随着世界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恩施利用其独特的旅游优势,加之极富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多元化旅游资源,对于提升地域文化品位,树立文化旅游品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茶文化作为恩施州的典型文化资源,更吸引了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如恩施的茶园众多,朴实的茶文化与茶叶原生态自然景观无疑构成了茶文化生态旅游长廊。恩施气候具有季风性山地特征,年日照时长达1600小时,年日均气温15℃,雨量丰富,雾绕山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溪流山泉遍布,为茶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2.1 茶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交相辉映
恩施属于多民族居住区域,辖区内由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也构成了独特的“民族大家族”环境。土家族与苗族人民长期以来就以种茶、品茶为生,世世代代将茶叶文化融入到生命中。无论是亲朋间的聚会,还是情感的交流,都伴随着茶叶的香气来边聊天边喝茶。人们在日常生活及交往中对茶文化的渗透无处不在,并成为土家族、苗族人们礼仪风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客来不敬茶,不是好人家”,土家人淳朴好客的茶礼文化,将茶、礼、尊、敬作为文化习俗的重要内容,如流传在恩施鹤峰县的“四道茶”。同时,土家族与苗族人民爱歌舞传情,建始地区的“六口茶”歌舞,将情感与茶进行融合,表达土家青年对爱情及美好生活的向往。茶与歌的融合,一口茶一问答,香浓清醇的茶香与民族风情的表达,更寓意着土苗人民对茶的深情。以感悟茶文化与民俗文化为主的深度旅游,远道而来的游客在品完六口茶的同时,也从土苗族民俗文化中感知茶文化的特殊意义。这些传承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食茶、饮茶礼仪,通过民俗生活进行代代相传,并积淀成丰富的地域茶文化资源。
2.2 硒茶文化光芒熠熠
从现代研究发现,对于硒的摄入量是保持健康的有益元素,也是防范各类癌症的良好途径。对于硒茶文化来说,恩施地域富硒茶则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补硒方式。据国内外权威机构测定发现,在富硒茶叶品种中,恩施地域的茶叶硒含量极高,比日本的绿茶、安徽的红茶、福建的乌龙茶、以及肯尼亚的红茶含硒量高好多倍。据统计,恩施地域各类富硒茶园约2.5万公顷,年产富硒茶叶近3万吨,茶叶硒均值达到1.06mg/kg。富硒茶对于延长人的寿命,抵御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药效。因此,从富硒茶文化中来挖掘旅游资源,将有助于推进恩施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2.3 恩施名茶众多、茶文化历史悠久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西周时期巴人向周王室贡献茶品,古代的巴蜀地区,也是最早的茶叶发源地,更是茶事活动发祥地之一。公元前316年,秦征服巴蜀之后,将茶的种植、制作及饮用技术进行传播。如“武阳买茶”的故事,张载赋诗“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以极高的评价对巴蜀茶叶给予肯定。还有,在《峒群采茶录》中记载“巴东真茗香,煎饮,令人不眠”。对于鄂西南地域茶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许多关于茶的历史文化不胜枚举。如恩施“贡茶”名字的由来,与山东昌乐举人刘澍任宣恩知县有关,当他品尝到伍家台茶时,将之送礼给施南支付迁毓,迁毓又将之告于乾隆帝,受到乾隆帝的恩赐,“准赐恩禄”而得名“贡茶”。公元1241年间,明成祖朱棣在亲敕利川茶“此茶生来出乌洞,弟兄结拜在虚空,今夜名茶同饮后,品居满园辅朝忠”;再有“恩施玉露茶”载入《中国名茶》名录。随后,茶文化的兴盛,恩施茶叶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涌现出更多的名茶,主要品牌有瀑泉茶、官鼎茶、马坡茶、白沙茶、白鹤井、宜红茶等,为恩施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4 茶产业发展逐渐壮大,茶叶基地建设助推发展
近年来,恩施的茶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在恩施、宜恩、利川、鹤峰等地,茶叶种植面积及规模更加庞大。据统计,恩施地域茶叶种植总面积达62049公顷,几乎涵盖恩施所有县市地区,逐渐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在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建设中,全州无公害认证茶园面积达28400公顷,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32480公顷,其中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叶面积达到1847公顷。全州茶叶产业相关企业上千家,规模化、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十多家,如“润邦”、“翠泉”、“伍家台”、“金果”、“飞翔”等茶叶品牌更是遐迩闻名。
茶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相互渗透,将恩施地域文化旅游推向了深入。深度旅游是对旅游目的的一种深化,从个性化旅游中满足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深度追求,从而愉悦身心。地域文化作为深度旅游的基础,有助于旅游者从感受差异化的风土民情中消解疲劳,体验文化内涵。恩施的茶文化及民俗文化,作为深度旅游开发的重点,为旅游者从茶文化的完美体验中来享受茶叶与民俗的独特民风。
3.1 以茶文化旅游来提炼体验主题
对于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需要从构建独特的体验主题上为游客带来深刻而持久的体验记忆。恩施地域独特的茶文化,以及优质的“硒茶”,可以从硒茶文化节的举办中提炼不同的文化主题。如围绕“唐朝蒸青团茶蒸青工艺”主题,将茶艺展示与地方民俗进行结合,凸显恩施特色茶艺体验旅游主题;再如“恩施玉露”作为历史名茶,可以从“湖北恩施玉露集团硒露茶叶标准化加工示范”中引入观光旅游主题;还有以少数民族农家茶礼为主题,通过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古朴的茶礼文化中来挖掘茶文化与民俗礼仪。如“六口茶”歌唱,参与到农家自制茶的采摘、炒制活动,一起炮制罐罐茶……等等。
3.2 构建茶文化与民俗文化体验式环境
茶文化旅游主题的设置,要结合地域茶文化实际环境,让游客能够从真实的茶环境中感受风俗人情。如恩施的茶园可以作为体验环境,从参观茶园基地、到进行茶叶采摘、生产过程的学习,让游客从中获得身心体验。通过精心包装设计以茶文化、民俗文化为载体的体验环境,利用相对信息及技术手段,从展览、电视、讲座、节庆活动等元素中,将旅游体验线进行串联,便于参与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中进行感知,从愉悦的氛围中来体验茶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魅力。如制作与茶文化相关的纪念品,以派送或出售等方式充实旅游者的体验。
3.3 整合茶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组建茶文化体验旅游从业队伍
从现代深度旅游需求调研中得出,茶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可以围绕地域茶文化特色如茶园风光、茶礼习俗等资源,以休闲性旅游来重新组合和包装。在欣赏茶园景观中,将吃、住、行、游、购、娱进行横向整合,拓宽茶文化旅游的广度;在纵向茶文化深度开发上,对原有茶文化进行挖掘,构建人人参与的茶叶采摘活动,开展游客参与的茶道学习与体验项目,注重茶文化与民俗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衔接,从旅游线路、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上深化整合,增强茶文化旅游市场竞争力。茶文化及民俗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离不开专业团队的组织与引导,特别是在构建恩施茶文化、恩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模式中,更需要引入各类专业人才,来提升茶文化服务水平,增强旅游者的满意度,能够从茶文化的传播中增进旅游者的参与度。茶文化及民俗文化深度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多样的,要从旅游项目定位和内涵挖掘上凸显高品位,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为此,挖掘茶文化旅游的地域特色,从关注茶知识、构建茶文化、引导茶消费中增强茶文化旅游特色的构建,为更好地推进地域茶文化深度旅游开发,促进茶文化旅游产业化的整体升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熊剑峰,明庆忠,王峰.深度旅游:内涵·缘起·启示[J].旅游研究. 2014(04):11-15.
[2]黄木.让特色茶文化为旅游带来一抹清香——以湖北恩施自治州为例[J].农业考古. 2013(02):251-255.
[3]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36-41.
作者简介:贾芸(1979-),女,湖北黄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礼仪与职业形象设计、旅游文化、民俗旅游、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