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彩云(湖北商贸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英语视角下的茶艺语言翻译分析研究
谢彩云
(湖北商贸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茶艺作为中国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是当今世界第一通用语言,茶艺语言的英语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茶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本文从茶艺语言翻译的价值入手,分析英语茶艺语言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推动英语茶艺语言翻译发展的新途径,促进茶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英语视角;茶艺语言;翻译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茶艺作为茶文化中最具有技术性和鉴赏性的组成部分,茶艺语言是茶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但茶艺本身却很早就存在了。茶艺是指在整个品茶过程形成的意境欣赏,主要包括对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及品茶环境和茶具的鉴赏等,是茶文化的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实质的相互统一,茶艺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正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精神实质。近年来,茶艺已不仅仅作为一种专有技术存在,更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和生活艺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茶艺语言是茶艺过程中的专业术语,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利用话语解释说明泡茶的技艺,使听者或称之为品茗者领悟茶的艺术。[1]既能反映茶文化,又能直接影响茶文化的传播。茶叶种类不同,在茶艺过程中的用语也不尽相同,如铁观音的洗茶过程称为“芳草回春”、绿茶的洗茶过程称为“甘露润莲心”、普洱茶的洗茶过程称为“洗尘开颜”。特别是在世界一体化程度加剧的今天,英语翻译称为中国茶艺对外宣传、提高世界范围内知名度的途径。英语作为国际市场最为普遍通用的语言,在中国茶产业对外贸易和协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经济上,中国自加入WTO以来,面临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进出口关税壁垒降低,中国茶叶产值迅猛增长。但与此同时,进口茶叶大量涌入,占据了一定的国内市场,对中国本土茶叶造成冲击。要想保证中国本土茶叶的国内外市场,必须加大对茶文化的推广,普及茶知识。精准到位的茶艺语言翻译,有助于借助茶艺表演宣传茶文化,以带动茶叶及相关消费,促进茶叶产业的国际沟通和贸易,扩宽中国茶叶产业的国内外市场。文化上,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茶艺语言更是茶文化中兼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茶文化专业性的一种语言,独具东方特色,如茶艺解说的话语往往音韵押韵:遍注甘露再热盅(zhong),铿锵入耳灵犀通(tong)等。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以英语为媒介的茶艺语言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解说品茗过程和茶道精神的过程,更是中西方关于茶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过程。因此,必须借助英语的语言知识扩大中国茶产业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茶艺语言是茶文化中的一种专业术语,茶艺语言的翻译不仅仅是专业用语规范的问题,还必须注重翻译的规范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在现实茶艺的翻译过程中出现了意译变形和信息缺失等问题,造成翻译信息不对称,影响茶文化的传播。
2.1茶艺专业术语缺失
茶艺作为茶文化中的独特艺术,是将人们的日常饮茶习惯与茶道精神相结合,以一定的加工手段将茶文化的日常化与艺术化有机衔接。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盛产龙井、铁观音、大红袍、普洱、毛尖等许多独一无二的中国茶,这些茶叶的命名多有其特有的寓意和典故,但在翻译时由于专业术语缺失,常常以拼音简单代替。如:西湖龙井译为“Xihu Longjing Tea”、碧螺春译为“Biluochun Tea”、大红袍译为“Dahongpao Tea”、普洱译为“Pu 'er Tea”。
2.2东方意蕴难以表达
中国的茶艺文化由来已久,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常常将茶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赋予形象比喻或是诗词典故,并以成语或诗句为方式表达,因而从赏茶、洁具、置茶、洗茶到奉茶的每一细节无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以铁观音的茶艺表演为例,在铁观音的茶艺表演中,由于铁观音属于乌龙茶,因此,将其投茶的过程称为“乌龙入宫”,但在翻译时则简单译为“Oolong coming into the palace”。铁观音的泡茶过程则通常称为“高山流水,春风拂面”,高山流水即提壶高冲水,春风拂面即用壶盖刮去茶汤表面的泡沫,使茶水更加清澈。但翻译者一般译为“Flushing high and purring low,and the wind blowing face”,这样直译就失去了原有简洁凝练的汉语风格和清新高雅的茶道意蕴。
2.3译者专业知识欠缺
如果茶艺翻译者不能理解各种香气之间的细微差别,就容易将其简单翻译成“fresh”或“pure”。台湾的乌龙茶享誉世界,细分可分为台湾阿里山乌龙、台湾冻顶乌龙、台湾金萱乌龙、台湾桂花乌龙和台湾人参乌龙等。但一些翻译者由于关于乌龙茶的了解甚少,常常通译为“Taiwan Oolong Tea”,一方面容易误导大众将台湾乌龙茶简单视为一种茶,限制了大众对台湾乌龙茶的具体分类的了解,另一方面,不同的台湾乌龙在茶艺过程中所展现的色香味均不同,造成乌龙茶文化传播的缺失。
东西方思想文化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造成茶艺语言翻译中多重困难,必须立足于文化本身,通过文化介入为茶艺语言翻译提供新思路。
3.1强化专业术语研究
首先必须明确统一规范茶文化用语,从茶叶名称的规范翻译到茶艺过程的意译。中国的茶叶数量大、种类多,虽然大致划分为六大类,但每一类别下又有若干品种。每种茶叶按照季节不同、树种不同、存放方式不同和制法不同又可分为若干种茶叶。就茶叶本身而言,要明确按照国内对茶叶的细致划分一一规范,如:普洱有春茶、夏茶和秋茶之分,按制法可分为生茶和熟茶,按存放方式又可分为干仓普洱和湿仓普洱。这些在翻译时应有所体现,才能真正展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仅翻译皮毛则失去了文化传播的初衷。再如,陈年普洱又有普通陈年普洱和31年陈年普洱之分,在翻译时应以“Aged Pu 'er Tea”(陈年普洱)和“31-Year Pu 'er Tea”(31年陈年普洱)加以区分。
3.2搭建直译和意译衔接的桥梁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模式的建构下,难以运用两种语言实现准确无误的信息表达。由于汉语与外语的掌握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中,这种不平衡构成了两种语言的相互干扰,导致我们在日常翻译过程中总是习惯按照中文的表达方式寻找英语的词汇和语法翻译,这种直译结果往往很难真正表达茶艺的核心内容,反而让译文读起来刻板无趣。在东西方不同文化模式的影响下,单纯的直译或者意译都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3]。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将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灵活运用,既保证翻译的质量又维护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色。例如,“乌龙茶”的名字是以其创始人的名字得来的,但在西方乌龙却成为伤害己方利益的代名词,两个乌龙的意思在东西方的文化图式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欠妥。在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对乌龙茶一词的英译采取了音译的手法,即“oolong tea”,避免了意义曲解。再如,“明前茶”的由来是因为该茶采自清明之前,那时的气候条件的影响使茶叶生长有限,故此茶十分珍贵的翻译,在翻译时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译为:“The preceding dragon well tea”。如此一译,大众立即了解到该茶的生产时间和特色所在。
3.3丰富翻译者的茶文化知识
为了确保茶艺翻译的高质量,茶艺语言翻译者应具有相对平衡的英语及中文水平,熟悉茶艺语言的内容和相关茶文化知识,还必须了解其语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背景和深层意义。就茶文化而言,翻译者不仅要熟悉各种茶叶的类型、产地、时间、特色和制作工艺等基本信息,还要掌握茶艺的技术,了解赏茶、温壶、注水、洗茶、淋壶、刮抹、出汤、奉茶等各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否则难以做到意译。不仅如此,还要对茶艺的礼仪和规范、水的基本知识等都要有所了解。例如,在泡茶过程中茶的汤色就有许多种,仅红色系就有褐红、橙红、暗红、棕红、黄红、猪肝色等多种中文描述,但“红暗”多用于红茶汤色中、“棕红”多用于红茶干茶色泽和红碎茶茶汤、“橙红”用语乌龙茶汤色。只有翻译者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才能在翻译中准确用语,而非一概译作“red”。就文学基础而言,翻译者要大致了解茶艺语言中的成语典故、修辞手法和文言常识。在品茶时讲究“三龙护杯”,即用拇指和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这样拿杯稳当又雅观。只有翻译者自身了解“三龙护杯”的实际动作要领,才能在翻译时及时告知听众为“Three dragons protecting the cup, tasting the famous tea”。
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对外交流与沟通,准确明了的茶艺翻译不仅有利于茶艺展示的形象化,将中国的传统茶艺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中国茶产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和世界茶叶经贸的繁荣,更有利于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赵萍.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茶艺解说话语分析[J].学术探索, 2014(8).
[2]周晓云.“关公巡城”首列冲泡环节[N].汕头都市报,2010-06-28.
[3]李丹,巢劲云.文化介入的茶艺表演解说词翻译[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11).
作者简介:谢彩云(1980-),女,湖北襄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