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
西苑三海
“西苑三海”作為皇家禁苑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经营,规模大具。辽金时期,这里是燕京城东北郊的别殿离宫,元、明、清时期建都北京,对“西苑三海”扩建修葺,三代相因,使之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古典皇家园林。中海及与之相连的北海,元代帝王赐名“太液池”,明清时称之为“西苑”。清乾隆帝御制诗有云:“液池只是一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当时已有“西苑三海”之说,即太液池南部瀛台水域为“南海”,金鳌玉蝀桥(今北海大桥)以北水域为“北海”,二者之间为“中海”。
禁苑中敕建北堂
明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作为第一批传教士来华,由于他曾在澳门学习汉语,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迎合儒家教义的传教方式,他本人儒服儒冠,使用的西方科学仪器引起明朝官吏和士大夫的兴趣,并被万历皇帝接见,受到封赏。万历二十八年(1600),得到万历皇帝允许,在今北京宣武门内购地建堂,建造了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堂——南堂。由于利玛窦传教的成功,引发了众多耶稣会教士争相赴华,明末清初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进入宫廷,修改历法,编纂历书《时宪历》;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深受清康熙帝的器重,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负责改造观象台仪器,完成《康熙永年历法》。
1685年1月28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签署了耶稣会传教士到东方的敕令。3月,白晋、张诚、徐日升、洪若翰等一批法国传教士启程来华,陆续供职于内廷。白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会满文,后来又掌握了汉语,与张诚一起为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康熙帝讲授西方科学知识,还先后编写了二十余种教科书,如《几何原理》、《实用几何纲要》、《测量器用法》等,康熙帝还亲自为一些著述撰写序言。康熙二十八年(1689),张诚、徐日升作为译员,随中方首席代表索额图赴尼布楚参加中俄两国边界谈判,他们携带的详明的亚洲地图在谈判中起了重要作用。
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帝偶染疟疾,隔日发热,久病不愈,痛苦不堪,御医为之束手。经洪若翰、刘应等传教士献上西药奎宁(金鸡纳霜),一服即见奇效。病愈后的康熙帝为表示感谢,准备赏赐传教士土地、房屋、帑金,但他们请求赐给一座教堂,得到康熙帝恩准,命工部在西苑中南海西岸紫光阁以西、羊房夹道(即养蜂夹道)以南的明蚕池口旧址、原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府址上营建一座广厦,命名为救世堂,位置相当于今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分馆对面的地方。这座教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成,举行开堂典礼。堂前镌有康熙帝御题“敕建天主堂”五字匾额,另有御制匾联三方,正中一匾为“万有真源”,两侧分别为:“无始无终,先作声形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因这座教堂地处蚕池口,又称蚕池口教堂,简称北堂,以区别于宣武门内的南堂。
北堂的兴废与迁建
雍正帝即位以后,因天主教传教士参与了皇位继承之争,必怀忌恨,因此采取了严禁传教的政策。又由于在华传教士内部因有关名词与礼仪问题发生纷争,激怒了清政府,道光七年(1827)降旨藉没北堂;道光十八年(1838),下令将北堂拆除变卖,以五千两银价将地基变卖给一名姓于的官员,后又转卖给宗室惠略。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条约中规定退赔没收的教堂财产,并重建北堂。清政府只好赏赐惠略一所官房,在蚕池口旧址重新复建北堂。至同治四年(1865),北堂重建竣工,比原来的北堂更为宽敞高大,教堂长五十米,宽二十一点三米,钟楼高达二十八米。在其东配房还创建了一座北京最早的自然博物馆,命名“百鸟堂”,陈列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达米德游历中外名山大川搜集的动植物标本,有珍禽八百余种,虫豸蝴蝶三千余种,由于这在中国是首创,十分新鲜,所以吸引了众多王公大臣前往参观,连慈禧太后也微服前去观赏。
光绪十二年(1886),光绪帝大婚在即,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由皇帝亲裁大政。在她撤帘归政前,勘修西苑三海,大兴土木,准备作为她归政后颐养天年之所。为此,醇亲王奕譞按照慈禧太后“查看三海等处应修工程,即行修理”的懿旨,负责主持监督工程,成立“三海工程处”,耗银五百余万两,挪用当时筹建海军的经费,开工大规模修建。因北堂紧邻西苑,建筑高大,地基高出中南海五尺,可以俯瞰皇家禁苑,慈禧太后和清政府以为有肘腋之患,深以为忧,欲将北堂圈入西苑,因此命醇亲王奕譞主持、直隶总督李鸿章出面与法方交涉,经办此事,以慈禧太后归政后西苑住地狭隘为由,让北堂搬迁。法国公使先是迁延不办,后来法国北京教区主教樊国梁向罗马教皇汇报,申请裁夺,随后提出种种苛刻要求作为交换条件。清政府原想在皇城外易地建堂,被法方回拒。由于西苑三海工程期限迫近,清政府意在速成,对法方的要求曲意迁就,对其所提条款一一应允,在天津与法方签订了《迁堂条款》五款,《光绪东华录》对此记载颇详,主要内容为:允许法方在西什库择址另建教堂,拨给土地比原北堂基址宽广一倍,约二十英亩;补偿迁移费银三十五万两;限两年内迁完;新建大堂以五丈高度为限。清政府急于收回北堂的另一个诱因是慈禧太后对“百鸟堂”有觊觎之心,为此,她饬令李鸿章等人在交涉搬迁北堂时,要求法国传教士把“百鸟堂”捐献给朝廷。因此,《迁堂条款》中有把“百鸟堂”中的异方禽兽等一切古董物什“概行报效”给中国的规定,从而满足了慈禧太后的私欲。为攒赶西苑三海工程,清政府下令,北京、天津等地各关卡对修建北堂的砖瓦灰石木料等一律免税,如工期提前一个月,加银两千两,依次递算。后来庆亲王奕劻为取媚慈禧太后,更提出如能再提前一个月,可加银五千两。如比一个月再提前,可按日核给。在如此重金付赏之下,法方多加工役,加紧施工,日夜兼造,于光绪十三年(1887)建成西什库教堂后,将蚕池口北堂交出。随后,清政府又征迁了蚕池口附近两千余户居民的宅地,从紫光阁以西修筑围墙,命名为集灵囿。至此,蚕池口地区归入西苑,中南海西界延至今府右街。
新建的北堂在西什库,因此被人称为西什库教堂,属哥特式建筑,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状,正中拱形大门上方,木匾上书“敕建天主堂光绪十三年”。面积约二千二百平方米,高十六点五米,钟楼高达三十一米。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飙兴,6月15日,义和团围攻北堂,长达六十三天。1984年5月24日,西什库教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集灵囿新建监国摄政王府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于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次日,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死于中南海仪鸾殿。临死前,慈禧太后发出懿旨,以醇亲王载沣之子三岁的溥仪为帝,承继同治帝为嗣,兼祧光绪帝,年号“宣统”。由于溥仪年幼不能亲政,封二十七岁的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当年同治帝病卒无子,慈禧决定由醇亲王奕譞之子四岁的载湉以外藩入继大统,承继咸丰帝为嗣,继承同治帝帝位,年号“光绪”。因醇王府出了皇帝,成为“潜龙邸”,光绪十四年(1888),奕譞奏清依雍正帝雍和宫故事,将宣内太平湖王府恭缴朝廷,慈禧太后当即准奏,在什刹海后海北沿橚贝子府(原成亲王府)赏给醇亲王,赐银十万两修葺新府,后又追加赏银六万两。为区别两府,宣内太平湖的王府称为旧府或南府,什刹海后海北沿的王府称为新府或北府。光绪十六年(1890),奕譞去世,由其子载沣袭爵。
光绪帝命赴黄泉,溥仪继位,他出生的醇亲王北府也成为“潜龙邸”。根据清政府制度,摄政王与一般亲王不同,需别建府第,以示尊崇;为便于处理军国大事,需在禁城附近另建“摄政公所”,以利摄政王起居入朝和出入警跸。经隆裕太后恩准,在西苑中海西集灵囿兴建监国摄政王府,另选东华门内撷芳殿改建修缮摄政王宫内起居休憩的摄政公所。这里原为明代慈庆宫,万历年间著名的“梃击案”曾发生在此。内有奉宸宫、承华宫、撷芳殿、荐香亭等多所建筑。清代乾隆年间,对这一区域进行改建,在明代端本宫和端敬殿旧址上兴建了三所宫殿,装饰华丽清雅,作为皇子的居所。这三所宫殿全部覆以绿琉璃瓦,是紫禁城内唯一不用黄琉璃瓦之处,以显示其特殊的地位,被称为南三所,俗称阿哥所或所儿。
嘉庆年间,依据南三所曾为明代撷芳殿的史实,改称撷芳殿。后因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均乏子嗣,再无皇子居住,光绪三十三年(1907),此处改为宪政编查馆衙署。至此,改建为摄政公所。宣统元年(1909)正月、二月中海的集灵囿监国摄政王府和摄政公所工程先后动工,兴建的摄政王府在中南海西北部,东起金鳌玉蝀桥,西至府右街北口,南达中南海西北门,规模宏大,斥资银近两百万两,建有殿宇、房屋三百一十四座、一千五百四十六间,极尽奢华,仅电灯就要装五百八十七架之多。当时电灯装入中国不久,北京全市尚不足三萬盏,由此可见新建监国摄政府王府非同寻常。由于工程浩大,其间又在府中加建接待来访的德国皇太子的下榻寓所,历时三年尚未完工。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被重新启用为内阁总理大臣,十月十六日(12月6日)载沣被迫向隆裕太后缴还监国摄政王印,奏请辞职,退回醇亲王北府,过起隐居生活,未竣工的摄政王府修建工程交给内务府奉宸苑收管。
末代皇帝宣统退位,清祚永终,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袁世凯窃据大总统之位,一度把这里作为国务院办公地。北洋政府期间,1918年徐世昌出任总统,此地被改为总统府。1924年段祺瑞任临时执政,又把这里改为陆军部和海军部所在地。国民党北伐成功以后,1928年迁都南京,这里1930年以后先为河北省政府占用,不久改为北平市政府及所属各局使用。1937年7月7日,华北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武装占领北平。12月14日炮制傀儡政权。1938年1月1日,日本扶植的一批汉奸粉墨登场,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汉奸王克敏出任临时政府的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占用此地办公。
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即设在这里,不久改称国务院。原摄政王府府邸中的西花园(又称“西花厅”)保留完整,是周总理生前办公和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