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仕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心理特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调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有助于高校更为直观的了解大学生群体心理基本特征,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采用陈明编写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α=0.821)对福建省6所高校的5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福建省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各因子在平均数上重情与利他得分最高,其次为乐观,领导力得分最低。因此,在掌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的基础上,可通过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宣传平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措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体验、内化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4-0057-09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HE Shi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000, China)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 psychological feature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one of the core area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research. The surve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helps understand their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dop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scale (alpha=0.821) compiled by Chen Ming, we made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f 548 college students from six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found that the highest mean number was for valuing feelings and altruism, the one for optimism ranked second, and leadership had the lowest score. Therefore, after grasping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help them to explore their potential and improve their life, we can build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y education propagating platform based on network, carry out group guidance activities and create a better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All these measures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internalize and cultivate thei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倡导以积极因素对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解释,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帮助个体达到高峰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教育、经济、管理及医疗等方面,极大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塞利格曼对“习得性无助”展开研究后发现,不仅“无助”可习得,“乐观”也可通过学习而获得,这是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末,塞利格曼和斯克米哈维提出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主题: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系统〔1〕。他们将积极心理学三大研究主题中的人格特质分为美德和性格品质,为积极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推动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进入了系统化和可操作化阶段。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通过情感、认知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2〕。它重点研究个体所具有的优点,重视人性中的积极品质。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高校更为直观的了解大学生群体心理基本特征,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也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更好的挖掘自身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
一、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品质结构从宏观角度可分为外显结构和内隐结构。
外显结构是一种可被感知到的情绪和行为特征。1998年,B.L.Fredrick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这是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第一次比较明确的建构〔3〕;2000年7月,皮特和塞利格曼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归纳出六大美德,并构建了“价值—行为分类体系”(the 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Project),制定了人类力量与美德的权威标准与目录〔4~5〕。2001年3月,美国心理学家开创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栏,致力于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传播和发展;瑞克、巴斯、汉森和马瑞等均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建立和形成在自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
国内学者张高产认为应当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理想效果的保障和根基〔6〕;孟万金教授构建了全国性的常模,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终极目标是奠基幸福有成的人生〔7〕。
内隐结构代表了一种固有的心理结构,是某一概念的本质面目,探讨某一概念的“心理表征”〔8〕。20世纪末,沃林格和艾萨克维茨从信息加工角度证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视觉注意广度要大于消极情绪下的视觉广度〔9〕;约翰逊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研究,证明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认知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10〕;米莉通过实验证实,个体处在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状态下,个体执行能力较高〔11〕;
国内学者张晓娜与冯维通过实验调查,得出师范生内隐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模型;王新波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内因结构模型;2012年李林英、赵敬、刘玉利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构建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结构,即认知维度、情感维度、人际维度、公正维度、节制维度和超越维度。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福建省普通高等院校共有83所,其中本科院校32所,高职高专院校51所。为保证所选被试的代表性,笔者经综合考虑,最终确定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华南女子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职业技术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六所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以上六所高校的7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612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无效问卷64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9.54%,详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陈明编制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包含四个分量表,共107道题项,分别对学生的行事风格、人际关系、外向性和才智进行测试。经信效度检验,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试验工具,详见表2。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选取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学生担任主试,并在施测之前对主试的指导语、测定时间和施测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
另外,本研究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福建省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特征
他、乐观、观察力、沉稳、自律、机敏、创造性、成熟与稳重、自信、团队意识、社会智力、严谨、敢为、耐受性、归属感、雄心抱负、乐于助人、热爱学习、活跃、好奇心、宽容、幽默、自我管理、直爽和领导力。总体上看,重情与利他得分最高,其次为乐观,领导力得分最低。
(二)福建省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比较分析
高校层次主要分为本科一批(以下简称一本)、普通本科院校(以下简称二本)、独立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以下简称专科),本部分主要针对不同层次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征进行分析,详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福建省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在自律、耐受性、敢为、严谨、重情与利他、团队意识、机敏、成熟与稳重、活跃、洞察力、社会智力、创造性及好奇心上存在差异。其中,在自律、敢为、重情与利他、机敏、成熟与稳重及活跃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
经数据分析发现,一本院校学生的耐受性因子得分最高,其他因子得分相对较低,尤其是好奇心因子得分最低。
就读于一本院校的学生和其他层次院校的学生相比,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强。他们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运用于学习和研究,对外部的事物缺乏兴趣,因此,一本院校的学生具有高耐受性和低好奇心。
二本院校学生的自律、敢为、重情与利他、团队意识因子得分最高,而机敏、活跃、成熟与稳重因子得分最低。
2013年下半年开始,福建省开始推进高等院校转型的步伐,原二本院校升为一本院校,专科院校合并升为二本院校。在这种趋势下,福建省高校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当前的二本院校以新晋本科院校为主,如江夏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等。新晋二本院校为尽快适应当前省内教育模式、建立健全校风学风,大都采取“紧政策、严管理”的教育方式,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和思想教育。在这种教育和管理模式下,福建省二本院校的学生在自律意识上领先于一本院校,但这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学生的机敏和活跃因子降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学校安排为主,缺乏自主决定权,历练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成熟与稳重因子得分低。另外,2014年,福建省二本院校积极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在推进本科高校转型进程中,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学校鼓励学生建立团队,大胆创新,为学生的学习与实验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学校的转型,推动学生以团队模式学习与实验,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因此该因子得分较高。
独立院校学生除成熟与稳重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最低。
独立院校学生的父母大多以经商为主,与其他层次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物质的富足让他们有条件装扮自己,因而他们看上去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时尚和成熟,但这在他人看来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成熟。另外,家庭的教育模式造就了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他们会跟随父母接触社会人群,较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在学校里则做事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不愿意参加各类集体活动,缺乏自律性,心理承受能力差,所以他们在沉稳、自律及耐受性等因子上得分较低。
专科院校的学生在机敏、活跃上得分最高,这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所处的教育环境有关。与其他层次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基础并不好,但是他们思维活跃程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培养模式有关,即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
(三)福建省不同年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比较与分析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期间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和行为模式上存在差异。
由表5可知,福建省大学生在沉稳、自律、耐受性、敢为、重情与利他、乐观、机敏、成熟与稳重、活跃、洞察力、社会智力、创造性和好奇心上存在差异,尤其在敢为、重情与利他、成熟与稳重及活跃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一新生的活跃因子得分最高,而好奇心因子得分最低。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大学校园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都与高中时期完全不同。为了更快的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的集体,他们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同时,学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也会组织与此相关的主题活动并鼓励新生积极参加。因此大一新生的活跃因子得分最高。
大一新生入学后学校会安排他们参观校园,发放指导手册,也会安排学长学姐给他们讲解校园生活,这种帮扶形式让大一新生对环境更多的是验证而非探索,也就导致他们的好奇心因子暂时地降低。
大二学生成熟与稳重因子得分最高,而耐受性、自律因子得分最低。
每年新生入学,大二学生负责迎接新生并担任助班,他们渴望在新生面前表现他们成熟的一面,因此成熟与稳重因子得分最高,但是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成熟往往是一种伪装的成熟。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适应,大二学生对校园生活和学习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让他们逐渐对社会有所了解,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心理归属感上升、认同感及安全感增强,使得他们更加渴望展现自己,逐渐改变大一时期听从学校安排的心态,追求自我存在感,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二学生的自律和耐受性较差。
大三学生自律、耐受性、敢为、重情与利他、乐观、洞察力、社会智力、创造性和好奇心因子得分高,而机敏、成熟与稳重因子得分最低。
大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心智已经慢慢成熟,自律与耐受性因子在大学四年中处于最佳状态。大三阶段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的增加要求他们有更强的韧性将精力主要运用于学习与社会实践。另外,福建省高校教育模式的改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理论更多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大多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为了保证实践的顺利进行,小组成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共情能力,重视他人在小组中的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创造力,特别是在专业实践中,要提升专业技能和水平。因此,大三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因子得分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大四学生的沉稳和机敏因子得分最高,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基本上都经历了社会实践,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做事追求的是稳中求胜,对自我和社会能够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四)福建省不同成绩水平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比较与分析
由表6可知,不同成绩水平的大学生在沉稳、自律、自我管理、归属感、乐于助人、机敏、幽默、活跃和领导力上存在差异,尤其在自我管理、乐于助人、机敏和领导力上差异显著。
本文以被试平均成绩为基准,界定成绩优秀的标准为平均分大于等于80分,成绩优良的标准为平均分60至79分,成绩较差的标准为平均分小于等于60分。
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我管理、活跃、归属感及乐于助人因子得分最高。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他们将精力主要用于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注重自我能力的提高;第二,由于成绩优异,他们容易得到教师的认可,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他们一般也乐于帮助同学解答学业上的问题;第三,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我认同感较高,对校园的认可度也高,他们将自己真正当做是校园的主人,具有较高归属感。
成绩良好的学生沉稳、自律和幽默因子得分最高。成绩良好的学生有较好的能力平衡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在课余时间,他们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表达和协调等社会能力,从而为自己追求梦想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他们的心理社会能力较其他同学发展层次更高,显得更加成熟与自律。
成绩较差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社会能力的学习都不感兴趣,课余时间无所事事,也没有人生理想。所以这类学生在积极品质调查中各因子得分均处在较低水平,无任何突出点。
(五)福建省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比较与分析
由表7可知,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沉稳、自我管理、乐于助人、乐观、机敏、活跃、洞察力、社会智力、领导力和好奇心因子上存在差异,活跃因子尤为显著。
文科生在沉稳、自我管理、乐于助人、乐观、机敏、活跃、洞察力、社会智力、领导力及好奇心因子上得分最高。原因如下:
第一,文科生所学科目很多需要理解或者背诵,要求他们必须精于记忆,长期的专业训练使得文科生在学习上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第二,文科生情感细腻,移情能力强,喜欢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当他人遭遇困难时,文科生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排忧解难;第三,文科生具有较强的激情,热衷于组织或参加社会性活动,所以,文科生活跃性、领导力因子得分高;第四,当前福建省部分理工类高校积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方式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体系更为严密,规范更为严格,在这种形势下,理工科学生好奇心因子低于文科学生。另外,文科学生喜欢追求自由,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较少隐藏自己内心不愉快的事情,他们习惯聚在一起共同宣泄情感。因此文科生较为乐观,社会智力较高。
从数据可知,理科和工科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特征上的差异不显著。理工科生性格偏内向,较为关注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他们沉迷于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缺乏敏锐性。因此理工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各因子得分均较低。
(六)福建省不同性别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比较与分析
由于性别不同,男性与女性在积极心理品质特征上必然存在差异,详见表8。
从表8可以发现,男生与女生在沉稳、雄心抱负、自信、机敏、成熟与稳重、幽默、洞察力和领导力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体现在沉稳和机敏因子上。
男生的沉稳、雄心抱负、机敏、成熟与稳重、幽默、洞察力及领导力因子普遍高于女生,而自信因子得分低于女性。
受传统思想及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支柱,这样的角色需求男性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成长的男生在沉稳、雄心抱负、成熟因子上的得分高。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男性大学生自信因子分值较女性大学生低0.65,这主要与本研究调查被试中福建省内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有关。福建省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孩在家庭中被宠爱,是家里的掌中宝,而女孩则享受不了这种待遇,她们从小就是家务劳动的小主力军。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女生能够独立而自信地面对大学中遇到困难。
四、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是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方法的基础。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奠定其积极心理品质基础。
自我认知能力也叫自我意识能力,或叫自我能力,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自我认知能力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心理状态和认知的能力,也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生要加强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体验自己的情绪、情感,对行为和思想语言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学校必须认识到培养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并采用多形式、多途径、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学校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基本的认知水平,也可通过相关思想教育和活动逐步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
第二,开展团体辅导,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团体辅导要在一个开放的、安全的、互动的环境中进行。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成员间应互相尊重、支持,保守对方的秘密,并且每一名成员应真实的、坦诚的和其他成员交流,从而客观地认知自己和他人,提高自我的认知和观察能力。
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一般需要经过自我认识、他人评价、深化认知、固有强化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设定不同的主题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内省,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可选取恰当的团体辅导主题及进程,让学生深刻认识自我,示例见表9。
第三,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体验与内化。
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培养过程是一个体验和内化的过程。学校应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组织相关教育活动,通过网络展示文章和图片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宣传,使学生通过网络途径了解积极心理品质及其重要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体验内心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1〕
Seligman M 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6,55(1):14-17.
〔2〕张宁,张雨青.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3〕Fredrick B 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e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8-226.
〔4〕江雪华,申荷永.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463-465.
〔5〕Buss DM.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3):15-23.
〔6〕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6-38.
〔7〕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8.
〔8〕陈志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的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2010:3-6.
〔9〕Heather A. Wadlinger, Derek M. Lsaacowitz. Positive Mood Broadens Visual Attention to Positive Stimuli〔J〕.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6,30(1):89-101.
〔10〕K.J.Johnson,B.L.Fredrickson.Weal Look the Same to Me:Positive Emotion on Eliminate the Ownrace BiasinFace Recogni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6):875-881.
〔11〕W.M.Mile,M.Spinella.Correlative on salmon erasures of Executive Function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in College Student〔J〕.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6,(133):175-182.
(责任编辑:陈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