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岸伟(蕉城区茶业管理局,宁德蕉城 352100)
蕉城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宋岸伟
(蕉城区茶业管理局,宁德蕉城 352100)
概述了蕉城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意义及必要性,并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技术措施和建议。
宁德市蕉城区是中国名茶之乡,连续七次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全区现有茶园面积13.3万亩,产量13272吨,商品总值13.16亿元;全区茶叶加工企业138家,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茶庄、茶楼、茶店等茶叶销售网点800多家。自营进出口权茶企4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2家,省厅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区级龙头企业14家;拥有2个“全国茶叶标准园”和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福建著名商标9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13个。蕉城区是我省茶叶主产区,茶叶是我区农业传统的支柱产业,是农村农民农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民众对茶叶认识的不断提高,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茶叶质量安全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茶企通过供应链管理方式初步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从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严格监控,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企业通过建立从鲜叶生产、采收到茶叶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及售后服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产品标识和追溯制度,建立从鲜叶生产到成品茶消费的信息网络,能够让消费者了解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及运输的整个过程。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步伐的工作布署,我区于2013年开始组织建设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工作,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软件和相关配套设备操作与使用的培训,为企业统一购买可追溯信息系统使用操作技术指导及系统运行维护服务等工作,统一购置配备专用的追溯码打印机、条码扫描枪。
茶叶是我区农业产业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随着我区茶园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和现代茶叶生态茶园建设的推广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茶叶消费已向优质安全方向转变,为了探索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生产安全、高品质茶产品,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茶叶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缺乏有效可靠的信息获取途径,问题产品召回难度大等问题,加快推进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及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十分必要。通过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使消费者通过登录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输入产品追溯码,实现产品详细信息查询和茶叶质量安全生产全过程的跟踪与追溯,提高茶叶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效率,满足消费者对知情权的需求,和对茶叶消费者的正确引导,对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3.1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工作政府有关部门非常重视,但企业对此重视程度不够,也缺乏积极性,没有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及时、全面、如实做好生产记录,建立可追溯信息库和系统数据传递工作,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推广缓慢。
3.2专业人员紧缺
一个较为完善的可追溯体系至少需要生产、品管、检验三方面的专职人员,企业没有安排好专职人员从事农产品可追溯工作,有的连原始生产记录都没有做好,更谈不上保证可追溯体系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运行。因此专业人员显得较为缺乏。
3.3软件信息不完善
软件所能呈现的信息与消费者想了解的信息存在部分脱轨,信息不完善会导致可追溯流于形式。
3.4销售渠道不畅
大部分小企业仍属于供应商的位置,即使已经建立可追溯体系,但由于缺少自有品牌的销售渠道,导致可追溯产品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3.5消费者对茶叶可追溯体系的认知问题
通过市场调查85%的被调查者认为茶叶企业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很有必要,15%认为没有必要。被调查者认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能确保或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有的认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只是一种补充。被调查者希望从追溯码中能了解至:真实的安全信息、茶叶原产地、时间、保鲜期、茶叶来源、品质、有没有超标物、生产厂家、采摘茶园、农残检测、生产过程等。
对茶叶质量安全比较担忧的消费者愿意为可追溯的茶叶额外支付价格;对可追溯体系有所了解且认为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很有必要的消费者更愿意支付,但支付的价格普遍偏低,这说明,消费者对可追溯产品认知程度较低。
4.1建立保障茶叶质量安全的生产基地
一般生产茶园应实行科学管理,对采收鲜叶进行控制管理,控制茶园不受污染。施用的肥料进行无害化管理,茶园的各种茶事活动(锄耕、施肥、施药、修剪、采摘、鲜叶运输)实行有效的监管,并明确安全使用农药的注意事项和茶园基地安全施肥的各步骤。
4.2制定规范化、标准化茶叶生产标准
为了提高基地生产管理水平,保障茶叶生产环节安全,确保茶产品安全可追溯,建立茶叶规范化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按照茶园基地质量可追溯体系相关要求和操作规范,使茶叶生产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4.3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茶叶在生产加工过程主要影响质量安全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因素,在加工过程中,茶叶初制要以防为主,建立有效的防范措施,一要保持加工环境的卫生,加工清洁化,远离污染源,生产车间隔绝封闭;二是改善加工环境的硬件设施,茶叶不落地生产,减少污染。
4.4包装、贮存、运输及销售的茶叶质量安全管理
茶叶包装物、贮存环境、运输、销售、工人的卫生状况等都会影响茶叶质量安全,所以包装材料应选择无异味、无化学物质污染的,同时要加强加工、保管、销售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强化对茶叶质量安全卫生管理意识,严格按照茶叶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4.5加强对茶叶产品质量监管抽检
进一步完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抽检计划,建立常态化的茶产品检测机制,增加抽检频次,定期、及时送检。扩大抽检品种覆盖面,通过对农残、重金属、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检测,保证茶产品绝对安全的质量要求。
4.6建立完善的追溯信息记录档案
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流程,建立完善的信息记录档案,真实的将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记录在案,确保可追溯。
4.6.1对基地生产茶园进行编号管理,确定生产茶叶来自那个地块,保证生产的茶叶100%来自可控区,便于追溯管理。
4.6.2在生产加工过程对每批的原料进行编号、标识,保证每一批产品都能够清楚的知道它的原料来源。
4.6.3基地农事活动(包括采茶、锄草、修剪、耕作、施肥等),及时记录农事信息至表格中,再录入追溯管理系统。
4.6.4加工各种茶类,红茶、白茶、绿茶、乌龙茶生产全程监控原始记录,各茶类加工过程的温度、时间等信息记录至表格之后再录入追溯系统。
4.6.5毛茶品质检验单,毛茶加工完成后由品管部进行检验,并将加工拼配的数据记录至表格。
茶为国饮,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关乎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从企业加强自身做起,让可追溯体系为茶叶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5.1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可追溯体系的主要功能包括降低外部成本、明确划分责任和传递质量信号。政府应加大对茶企进行可追溯体系的管理和培训力度,对可追溯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拓宽信息的发布渠道,及时通报和宣传可追溯体系的实施状况,同时,需要对可追溯体系实施严格的监管,尤其要确保可追溯体系信息的真实性,提高消费者对可追溯茶叶的信任度。
5.2政府部门应发挥其调控职能,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就是有法可依。我国现在实现依法治国,建议政府完善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明确追溯对象、追溯信息、追溯环节、追溯主体、法律责任等相关内容。同时,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对提供虚假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保障追溯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将可追溯体系建设纳入企业出口的强制指标,只有建立可追溯体系的企业才授予出口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不积极开展或不愿意开展建设的龙头企业、示范社,经核实认定后,取消其龙头企业或示范社资格,以政策倒逼企业重视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5.3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提高财税补贴
政府加大可追溯体系扶持力度,推进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鼓励茶商、茶楼等各级经销商经销有可追溯性的茶叶,设立“可追溯茶叶示范销售点”,扩大可追溯茶叶的销售。同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共同构建茶叶可追溯体系的良性运行模式,如加拿大通过耳标对每头猪实行标识管理,没有纳入标识管理系统的猪禁止交易、买卖和屠宰,其耳标的直接成本由养殖户支付,系统运转成本由政府支付。
5.4全面培育全社会的质量安全理念和认知度
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公益宣传,普及追溯食品安全知识,正确引导公众消费,提升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及消费意识,增加市场对可追溯茶叶的认同,将可追溯性茶叶示范销售点名单予以公布,鼓励消费者选购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茶叶产品。一方面,能够保证参与追溯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更多的公众参与到质量安全中,实现社会共治,也有利于追溯体系更加顺畅运行。
5.5茶叶企业要充分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
茶叶企业要完善茶叶标准示范园和现代茶业生态园示范基地建设,保证源头茶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可靠。引导茶企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生产基地,强化基地开展“三品”认证和GAP认证,加强基地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促进茶叶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管理,使我区的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有较大提升。
5.6吸收运用发达国家成熟的科技成果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工作始于1997年,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标准、技术、应用等方面发展迅速,标准不断完善,技术更新迅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应及时学习国际上先进新技术和经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以利用,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