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海峰,李含琳(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
贫困人口集中片区供给侧的“短板”及其消解
滕海峰,李含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
相对国内外市场需求而言,贫困地区供给侧存在产品结构、产品品质、消费市场以及农民增收等方面存在许多现实的发展短板,从而使得农民在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交换以及消费环节均难以增收,可以说,贫困片区的供给侧“短板”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短板”及其存在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消解对策。
贫困片区;农业供给侧;短板;消减对策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结合供给侧改革,分析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区(简称“贫困片区”)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就会发现,贫困片区之所以贫困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供给侧方面存在许多发展的“短板”。因此,深入分析这些“短板”的形式和作用,探索消除短板的路径和对策,就成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举措。
贫困片区的产业结构往往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工商业所占比重极低。因此,本文所指的贫困片区供给侧,主要是指的农业供给侧,即贫困片区能够给国内外市场提供的农产品种类、数量、品质等情况。相对国内外需求市场,贫困片区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型短板
贫困片区往往是发展资源非常短缺的地区,不仅种植业资源土地和水资源短缺,而且养殖业需要的草资源,林业发展需要的林地资源等,都非常稀少,人均量非常低。需要注意的是,资源型短板是客观性的,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结构性短板
长期以来,由于良种化和引进国内外优质的农产品、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等难度发横财大,所以,与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相联系,贫困片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比较简单,优质的农产品、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的非常比重低,而传统的、落后的、淘汰的产品比重比较高。
(三)品质性短板
在当前情况下,由于种植方法、养殖技术、加工手段的滞后以及相对较差的生产环境,贫困片区农产品品质与“绿色标准”、“国际惯例”要求,即优质的、绿色的、无公害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表现就是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出口能力弱,产品难以转化为货币收入。
(四)技术性短板
贫困片区往往是科学技术进步非常慢的地区,技术创新的人才、环境、资源、市场非常不成熟。人们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思维的接收程度非常有限。即就是在目前的许多贫困地区农村,特别是深山区、边缘地区,人们信任迷信的程度要比信任科技的程度高得多,技术创新难以形成气候。
(五)自主型短板
如果对于贫困片区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这些贫困片区的经济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普遍高达到6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都在40%左右。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开始就到现在,已经进行了38个年头了,但是,这些地方的政府干预仍然非常普遍、到位、严重,农户自主生产和调节的能力发横财弱。
贫困片区客观上存在的供给侧短板,会从各方面对农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干扰和影响,既可能影响投入和生产,也自然会影响流通和消费环节。
收稿日期:2016-05-18
作者简介:滕海峰(1981-),男,甘肃兰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李含琳(1956-),男,甘肃庆阳人,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一)对投入机制的影响
贫困片区的资源型短板决定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整体投入严重不足,这就要么造成许多地方“人多地少”,大量劳动力成为无效劳动力;要么造成高寒阴湿,无霜期特别短。也就是说,许多贫困片区在相同条件下的农业投资边际效率,要比资源优势的地区低得多。比如,甘肃省的甘南州、临夏州、陇南市等大体就属于这种情况,也就我们经常所说的,投入大,产出少的现象。由于边际效率差异性的存在,直接影响外地和外资的进入。
(二)对生产环节的影响
贫困片区的微观经营主体仍然是以“一家一户”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这样的生产组织在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合、科学种植养殖、改善经营管理、应对市场变化、实施品牌战略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在种植和养殖品种选择上,贫困片区习惯性地选用本地产品,尽管具有地方特色,但地方品种不一定具有品质优势和效率优势。更严重的是,贫困片区的农民是分散经营的,大部分农户的种植规模和生产规模都比较小,难以为农户带来可观的规模经营收益。
(三)对加工环节的影响
21世纪以来,国际农产品市场开始向成品化转型,农业产业化开始向加工业集中。加工水平成为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衡量尺度。而贫困片区多数属于经济发展慢、农民收入低,投资能力弱的地方,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有规模效应的加工业,从而使得这些地方的农产品多数以原材料的形式买出去,获利很低。根据调查也会发现,贫困片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数量少和规模小,而且加工链条短,出口能力极低。
(四)对流通环节的影响
贫困片区一般距离城镇和主要居民点相对较远、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相对较差、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从而增加了农产品进入大市场的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使得传统的、分散的农户一般难以自行将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地头送往销售市场。总体而言,从偏远的贫困片区到城镇零售市场,农产品销售渠道少、中间环节多、流通周期长,农产品经过中间多次倒卖之后,本来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产品也因增加了交易成本,在市场销售中也就不具有价格优势了,销售市场受到限制,经常发生“卖难买难”的“两难”问题。
(五)对调节环节的影响
贫困片区分散的农户面对市场时存在“势单力薄”的问题,生产规模小、议价能力弱、加工水平低,致使农户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产业链的分布中,农户仅仅处于种植、养殖的初始阶段,很少参与加工生产,从而只能获得少许的初级生产收入,不参与加工收益、流通收益和销售收益的分配。不仅如此,与城市比较,贫困片区在信息获取、政策知晓、对外开放等方面也处在劣势地位,这就对农户调节生产和销售行为形成很大制约。
贫困片区存在的上述供给侧短板及其影响,都是客观的和现实的。为此,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供给侧“短板”问题,研究和探索消除这些短板存在的条件和机制。从体制和角度来看,这些短板的存在实际上是改革不到位的集中表现,根本出路仍然在于结构优化。
(一)消减生产组织短板
扶贫开发既要瞄准个体,更应扶持合作。不合作、不联盟无法抵御来自市场、自然、政策及国际的风险。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创新,将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农户经营组织改造成有一定规模的商业经营经济实体。二是创新农户与涉农企业连接机制,也就是要建立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致富能人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在总体战略上可以采取“鼓励一批、扶持一批、保养一批”的做法。
(二)消减生产资料短板
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流转制度,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和范围,进一步降低农村土地的细碎化程度。二是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产出率,为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作业奠定基础。三是采用科技兴农强农,挖掘土地潜能。采取“集成科技创新”手段,推广普及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科学田间管理等实用农业科技。四是挖掘撂荒土地的潜力,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相当大数量的撂荒地,就等于避免优质耕地的浪费。
(三)消减生产方式短板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获取规模收益递增的效果。二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三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和产品品质,推广绿色增产模式,努力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四是建立和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管理机制,确保产品品质。五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探索建立高效低毒农药补贴制度。
(四)消减生产环节短板
优化结构的重点放在农产品的品质保证和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上来,争取在2020年达到实现100%农产品良种化的基础上,大多数农产品取得国际认证的生产资格。彻底淘汰落后和低质的农产品。主要途径包括“种世界上最优的、养世界上最好的、加工世界上最优的、出口世界上最快的”。生产环节最重要的是保证有机、绿色、无污染、循环的生产条件和状态。
(五)消减生产过程短板
一是在生产环节,既要自主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品牌产品,也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农作物品种。二是在流通环节,要立足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推动互联网+、电商、订单农业发展。三是在交换环节,要注重流通公司、外贸公司、技术公司的培育工作。四是在分配环境,要加大对贫困片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社会援助和救济。五是在消费环节,要提倡节约资源和产品,推广资源化技术。
(六)消减政府扶持短板
一是消减政府的过度干预,真正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减少政府的指令性生产计划,摆正政府在市场中的位置。二是政府对贫困片区的扶持项目,应当集中在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上,切实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三是在决策思路上要突出“小产品大产业”的战略地位,要把这个战略确定为贫困片区农业中长期发展和脱贫攻坚中核心战略。
(编辑:刘国华)
F328
A
1673-9019(2015)15-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