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鹤
(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政治参与属于政治学中的概念,“一般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现代政治关系的本质体现之一”[1]。网络技术的迅速兴起与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搭建了更为快捷的平台,开辟了全新的空间,改变了传统的参与方式,人们开始逐渐由现实参与走向网络问政。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较为活跃的群体,也经常在网络上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评论、民意调查,发起或参与网络投票、网上选举等,试图借助网络对政府决策施以影响,在网络参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了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现状的调查,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就如何推动大学生有效政治参与提出了相关建议。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立足于安徽省高校,因此选取了皖南、皖中以及皖北的4所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本科院校3所、大专院校1所,分别为安庆师范学院、巢湖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和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选取上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涉及到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共发出调查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03份,回收率约为96%,其中有效问卷为3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76%。
调查对象的年龄多集中在18—20周岁之间,共259人,所占比例为65.08%,另有18周岁以下学生17人、20周岁以上学生122人;在性别分布上,男生为15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9.95%,女生为239人,所占比例为60.05%;政治面貌多以共青团员为主,共有384人,占总人数的96.48%,另有共产党员(含预备党员)10人、群众4人。
1.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围绕两方面主要内容进行,一是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包括上网的工具、上网的时间、上网的计划、网龄以及上网所关注的信息;二是大学生参与的具体情况,包括认知情况、参与行为、参与方式、参与内容、参与效果、参与态度以及具体的建议和意见等。
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外,调查小组还通过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大学生参与的现状,力争调查方式更加多样,调查内容更加全面,调查结论更加可靠。
2.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2015年7月22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2]。网络因其自由、开放、便捷、及时等特点,自出现以后便迅速普及开来,尤其满足了求知欲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的心理,在高校校园里迅速传播开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90.05%的大学生网龄在3年以上,71.86%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网络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交流交往的重要工具。在上网目的方面,排在前三位的为试听影音玩游戏、查找及浏览资料、聊天论坛收发邮件,所占比例分别为80.9%、54.77%和49.5%,可见大学生使用网络仍是侧重于娱乐和社交。在有目的地浏览新闻时,53.27%的大学生关注的是娱乐影视游戏,29.4%的大学生关注社会政治和民生,然后为相关考试招聘和电子商务购物打折。这反映出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利用网络满足自身娱乐放松的需要,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种社会讯息和资源,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和经济民生。
2.2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36.68%的大学生表示知道,44.72%的大学生表示知道一点但说不清楚,18.6%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知晓,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处于一种模糊认知的状态。但大部分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比如,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网络政治”时,75.88%的大学生表示愿意,14.57%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只有9.55%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在被问及“是否愿意为政府更好地应对网络政治参与建言献策”时,70.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17.59%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只有12.31%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可见大学生参与意识普遍较强,而且也愿意通过自身行为影响政府决策,希望政府在应对网络政治参与上有所作为。
在参与行为方面,关于政治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否想过利用网络维权,57.29%的大学生表示想到过,42.71%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想过;关于利用网络维护自身政治权益时是否相信能够维权,30.9%的大学生表示相信,12.81%的大学生表示不相信,56.29%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关于在利用网络维护自身政治权益时是否会付诸实践,49.5%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31.9%的大学生表示一般都会尝试,18.6%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这说明,虽然大学生普遍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但在具体参与行为上并不太主动,真正付诸于行动的并不太多,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把政治参与看成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且即使选择了利用网络参与,大多数学生对于参与结果也没报太大希望。
2.3参与途径与参与内容
大学生网络参与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微博因融合了手机、网络以及IM软件等多样的信息发布渠道,再加上自身所具有的草根性以及极强的互动性,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青睐,排在了大学生网络参与途径的首位:新闻网也因其资源的丰富性和信息的权威性,排在了第二位;第三是各类社交网站,其强大的功能以及信息的多元也逐渐吸引了大学生的参与;最后还有邮件、博客等多种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政治意愿表达和交流的需要。
大学生在网络上所关注的政治事务比较广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与本国利益直接相关的国际及地区局势、民生政治权利维护以及重大法律法规政策颁布,其他关于国际局势、党政会议、人事变动与选举、党建模范及反腐倡廉等内容也多有关注,说明大学生有着清晰的政治认知和理性的政治立场,对社会政治热点问题的发生与发展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关于参加过的网络政治活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参加政党或政治性社团的网上学习等活动、参与相关意见征求、政治表达,这反映出大学生网络参与还十分有限,大多停留在被动接受或浅尝辄止,网络投票、网络选举、网络监督等实质性参与的力度还不够大,通过自身行为对国家政治、社会变革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2.4参与态度与参与效果
关于参与态度,因为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且思想相对成熟,大多数表现的比较理智,比如,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时,36.93%的大学生表示会在研读他人留言后发表全面公正观点,33.17%的大学生表示会潜水观望或中立,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会凭感觉经验和当时心情发表看法;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事件,87.44%的大学生表示一般会经过调查并分析后再发表个人观点;对于网络愤青的号召,82.41%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响应;对于网络上发起的在现实生活中举行的游行活动,83.4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参加;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保持较为理智的政治态度和立场,对于参与行为有着自身的判断和认知,不会轻易盲从。
在参与效果上,调查结果显示,10.3%的大学生表示很满意,58.79%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还有30.9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可见对于参与效果,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完全满意;对于以后是否还会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21.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一定会,14.07%的大学生表示不会,64.83%的大学生则表示视情况而定,这反映出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还持一种观望态度。但63.57%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官员与网民的互动对政府工作能够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希望能够积极参与并施以影响的,只是如何找到更为合适的、有效的路径,可能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包括高校共同努力。
3.1强化思想引领
网络政治参与是“参与主体以网络为参与平台,通过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两个向度实现政治参与,并试图影响政府、集体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决定及其活动的政治行为”[1],是其现实思想和行为在网络上的投射,其参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参与主体的实际思想状况和现实参与水平。要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水平,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强化思想引领,政府部门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参与环境,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主流政治文化对其进行熏陶教育,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时能够进行辨别和区分,能够去伪存真、去恶从善,能够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不轻易被他人思想所左右,不盲从、不跟风,从而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参与水平,筑牢在网络世界中的精神防线,有力抵制网络上一些错误思潮的侵袭和误导,独立有效地行使政治参与权力,确保其自身政治参与行为的理性化、合法化,对于国家政治能够真正起到推动作用。
3.2重视行为引导
当前大学生普遍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但在具体参与行为上还表现出摇摆不定、畏手畏脚,甚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政府和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其参与行为的引导,对参与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勇于应对,对其非理智的参与行为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积极规避。政府和高校还应该积极畅通大学生参与渠道,想方设法引导其有序参与,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国家和社会政治事务的表达、讨论、诉求和决策中来,充分拓展大学生参政议政的广度和深度,调动起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其政治参与水平和参与效果。
3.3搭建参与平台
因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参与机会往往有限,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宽网络参与的渠道和方式,积极搭建和丰富参与平台,真正实现其参的认知与实践的统一。政府部门应开通形式多样的参与平台,比如可以开通专题网站、微博互动平台、微信互动平台、领导在线访谈、政府电子邮箱等,借以及时发布各类政治信息,及时实现网上政务公开,对民众所提出的疑问、意见和诉求作出积极回应和解释说明,对于民众关注度高、合理的要求努力解决和落实。高校也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效借助校内资源,给大学生参政议政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和更加畅通的渠道,比如可以成立专门的学生社团或网络社团,开展集中的政治问题讨论,引导大学生发表自身的政治见解,提升其政治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在校园网或者相关论坛中开设相应的模块,公布和更新政务信息,构建模拟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就相应政治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起到锻炼、提高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效果”[3]。
3.4推升自身素质
大学生应主动学习,努力掌握基本政治理论,用科学政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同时还要不断强化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培养法律素质、提高精神境界,从而增强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以批判的精神对待网络信息,形成理性的、科学的网路政治参与思维和习惯。大学生还应培养网络自律精神,不能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隐匿而放弃了道德边界,更不能因为网络行为的自由开放而忽视了法律尊严,而应该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习惯,在多元网络信息的交流和碰撞中,在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能够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坚持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能够在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
[1]房正宏.网络政治参与:内涵与价值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1(3):221—22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3]李丽,吴秋兵.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4):2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