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实效性探析

2016-03-29 11:50:11张胥卿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客体时空德育

张胥卿

(安徽工业大学数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0)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互联网是一个相较于传统大众传媒的新型传播手段,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俨然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科技助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高校的德育工作。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数字编码为基础的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的应用开始在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1 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实效性提升的优势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1]。在计算机广泛运用的基础上,数字符号意义的信息传播形式飞速发展[2]。高校德育在深受互联网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解析时代特征,寻求最佳发展路径。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加强德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创新高校德育方法,创设与传统德育不同的德育环境。

1.1从灌输到引导

“世界近百年的德育理论和实践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3]。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以传统德育模式为主,德育的方式是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进行开展的。诚然,灌输法在特定的情境下具有其特有的功效,发挥着推进德育实践发展的作用,但是在开放式的信息社会的今天,通过运用情理结合的引导式德育要比灌输式取得更加良好的德育实践效果。高校德育的教育过程可以顺应德育客体的心理需求,利用互联网自由化、去中心化的氛围,营造一个引导式的德育环境,而不是照本宣科,把道德规范的要求直接灌输给他们。

1.2从等级到平等

“师道尊严”“尊师敬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君臣”“父子”等阶级观念中衍生的师生观。在新时期,虽然阶级被消灭,但等级观念在人们脑海中深远持久的影响依然制约着德育实践。高校德育主体将“课本”视为德育“圣经”,认为自己掌握了德育的全部内容和方法,自认为是道德实践的主导者,决定着德育进程。德育客体在知识储备和经验上存在天然限制,也容易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德育主体的传授,从客观上形成等级的表象。

“平等”“自由”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在虚拟时空下,去中心化和多维度的特征逐渐将德育主体从德育权威的“神坛”中拉下来。德育主体如果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德育客体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无视或者提出反对意见;如果德育主体通过网络真诚提出改进意见和收集民智,同样也会受到德育客体的热烈回应。平等是德育实践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加速器,德育主体具备平等意识,能够更加高效的将德育内容传达给客体,保持德育实践过程的畅通;德育客体具备平等意识,能够以不卑不亢、客观尊敬的心态接受德育内容,完成德育实践过程。

1.3从单向到双向

相对封闭的环境容易造成相对僵化、固定的实践语境。在互联网引领的开放性的社会,德育主体的权威正逐步受到挑战和瓦解,德育实践过程也从单向走上双向互动的轨道。在网络语境中,德育客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从互联网中汲取大量德育内容,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会做出相应的反馈,形成虚拟时空下的高校德育双向交流过程。“从德育角度来说,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交流意味着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意味着学生的参与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意味着师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意味着学生在德育中有了表达自己的空间,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的意见;意味着年轻的知识和智慧拥有者和年长的知识和智慧拥有者在共同创造新的思想和道德”[4]。

2 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近些年来,高校德育取得可观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方面的效果弱化现象。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德育理念的主导性受到冲击、德育内容相对滞后以及德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紧张。“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高校德育不可回避的“背景”[5]。

2.1高校德育在网络背景下的不稳定性与难控性

互联网环境是高校德育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全新语境。虚拟时空下的信息鱼龙混杂、人员牛骥同皁,高校德育客体缺乏对网络的判断能力。特别是高校德育虚拟时空下的匿名性特征,也在不断挑战高校德育权威[6]。对高校德育工作队伍来说,一味固守原有的模式而不知变通,无法及时妥善解决在虚拟语境中遭遇的问题,包括一部分中老年高校德育工作者忽视互联网环境对德育实践的重要影响,仍然采用以往德育方式方法机械运用于新的德育语境;另外还有一些青年德育工作者直接采取忽视、放任的态度,更加造成对网络背景下高校德育的研究空缺,也会留给德育客体对虚拟时空的认知偏差,认为高校德育只留存于现实时空之下。

2.2高校德育主客体的时空断裂与沟通错位

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环境使高校德育主客体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时空条件的限制,但虚拟时空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使其无法完全代替现实时空。高校德育主客体的德育实践过程是在“分离”的形式下进行的,德育内容和方式也是“虚拟”的,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德育评价机制还未成熟,这就使德育过程难以应用于现实评价体系,高校德育机制脱离了现实土壤,高校德育在虚拟时空的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实时反馈和评价,造成高校德育只有过程没有结果的局面。对于各种新媒介,高校德育客体一开始会有一定的新鲜感,若发布的舆论信息缺乏有效的管控,同时又存在一部分对传统德育内容产生反感情绪的德育客体,这部分德育客体则会通过虚拟的网络环境进行非理性的发泄。

2.3高校德育虚拟认同与现实认同的背离

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技术手段构造的虚拟世界中,现实社会中的单一个体被相对独立的数字符号所划分。对于德育客体来说,虚拟时空使得德育主体丧失直接观察德育客体的机会,在“无人监管”的情形下,德育客体容易放宽对自己的要求,虚拟时空的匿名性使德育客体更加肆无忌惮,表现出与现实时空大相径庭的德育态度:盲目质疑高校德育理念、反对德育目标与内容、为了突出特立独行而为了反对而反对等。对于德育主体来说,德育实践主体缺少成熟的理论支持,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社会、技术的多重限制,另一方面,高校德育专家以及学者对于虚拟环境中德育实践的理论分析与论证尚不成熟,这样容易产生德育实践过程中失理失据甚至失效的毫无约束的现象。只有掌握高校德育在互联网语境中的传播规律,提升高校德育在新时期的实效性才有可能。

3 高校德育实效性在互联网中的提升措施

不可置否,网络环境纷繁复杂,互联网对高校德育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规避其带来的风险,具体来说,可以从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互联网认同、拓展与互联网结合的高校德育方法以及优化高校德育的网络环境方面着手。

3.1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互联网认同

互联网在今天早已不是新鲜词汇,各种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也逐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德育工作的互联网认同是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第一步。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结合高校德育网络化趋势,提升高校德育主客体对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虚拟时空中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德育内容筛选与甄别能力以及虚拟时空下德育效果的实时反馈与优化能力[6]。自媒体的兴起,更加激励德育工作者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努力将高校德育目标与内容在虚拟化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传播,推进德育进程。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思路、新技能,力求达到与学生“有话可说”“寓教于乐”。对于新兴词汇、热点要及时关注,这样不仅能拉近与学生距离,同样能够将德育知识渗透其中,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

3.2拓展与互联网结合的高校德育方法

积极开展高校德育课程与计算机技术、传播学科理论的跨学科结合是拓展和创新德育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客体需要在德育主体的引导下,形成德育双方的有效互动并且逐步加强双方的信息对称。只有高校德育主、客体之间建立能够沟通交流、平等互动的和谐关系,才能消除高校德育主、客体之间的紧张与对立,实现彼此信息与意义交换地位的相对平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将高校德育目标和内容虚拟化必须以隐性和柔和的姿态呈现给德育客体,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客体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活跃性和参与度,如果仍以传统德育强势的态度灌输德育内容往往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探索出一种全方位和立体性的德育模式进行渗透,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互联网认同能够弥补高校德育过于固化和强势的缺陷,在不断更新自我机制中,适应高校德育发展。

3.3不断优化高校德育的网络环境

高校德育网络环境也是高校德育环境的一种,同高校德育环境的能动性一致,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同样能够通过优化提升德育效果。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环境优化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主体能动和客体塑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虚拟高校德育舆论环境的影响;二是重点抓好高校德育的校园环境建设。优化高校德育的校园环境是正确认识和应对虚拟舆论环境的前提,而优化校园环境的基础是建立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从物质环境着手,逐步提升高校德育的环境水平。三是围绕育人目标,开展各项工作。高校德育目标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向,只有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才能保证各项工作不错位、不缺位,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优化也是如此。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B/OL].(2016-01-22)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12-53271.htm.

[2]魏刚,代金平,陈纯柱.信息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6-71.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61.

[4]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75-76.

[5]高德毅.计算机学科发展与高校德育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11(12):31-33.

[6]朱莹,汪浩.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165-166.

猜你喜欢
客体时空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之门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