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华,游宝杰,吴江敏
(安丘市农业局 山东安丘 262100)
安丘生姜栽培历史悠久,明朝万历年间就有种植的记载。近10年来,安丘生姜种植面积基本上稳定在1100 hm2以上,年总产量100万t以上,全国以县为建制,安丘生姜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居第一。我们从2009年开始利用传统生姜品种,开发可作为普通蔬菜来食用的鲜食嫩姜。最终集成了一整套优质高效的鲜食嫩姜早春促成栽培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采用双层大拱棚+小拱棚+地膜小拱棚+草苫的4膜1苫覆盖方式。大拱棚于冬前构建好,宽度12 m,南北向建棚,拱棚材料一般用水泥立柱,棚顶用竹竿连接。顶柱高(棚高)1.8~2.2 m,两边柱高1.0~1.2 m;顶柱与边柱之间的中柱高1.70~1.75 m。每排立柱南北间距1.5 m,东西间距3 m。覆盖3 m宽棚膜6幅或2 m宽棚膜10幅,纵向用8~10 cm粗的竹竿,横向用4~5 cm粗的竹竿,塑料棚膜用0.1 mm厚的农用聚乙烯膜。在第1层棚膜以下20 cm处,再次以拱棚立柱为支撑物,架设竹拱,覆盖第2层塑料膜。定植后架设小拱棚和地膜小拱棚。小拱棚和地膜小拱棚在定植后架设。构建地膜小拱棚的材料为1 m长拱条和1.2 m宽0.006 mm厚的地膜,覆盖1沟生姜,相邻两沟的地膜交叉搭在垄上,间隔一定距离在垄上用土埋压,形成全覆盖,既保温又保湿;在相邻2个地膜小拱棚上方20~30 cm处,用2 m拱条和2 m宽0.1 mm厚聚乙烯膜加套一小拱棚,方向亦为南北向,即1个小拱棚覆盖2沟生姜。小拱棚的塑料膜两侧亦搭在垄上,一侧间隔一定距离用土压实,另外一侧不压实,以便于揭盖;播种初期20 d左右大拱棚四周边围上草苫,早放晚围,夜间保温。
高产地块一般有机质含量1.5%左右,碱解氮110~130 mg·kg-1,速效钾 120~140 mg·kg-1,有效磷70~80 mg·kg-1。因此,宜选用土层深厚、地力肥沃、通透性良好、保蓄能力强、3年以上未种过生姜的沙壤土作为生姜高产栽培的土地。并且,于冬前结合深耕每667 m2施入优质腐熟鸡粪5 000 kg左右。一般深耕30 cm以上,以便冬季熟化土壤,创造良好的土体结构。
于9月中旬进行土壤熏蒸消毒。消毒之前深翻土壤30 cm,旋耕整平,并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70%左右。若采用氯化苦消毒,可用专用机械将氯化苦施入土壤,每667 m2用量25~30 kg。药物施入土壤后,迅速用无破损的厚度0.04 mm以上聚乙烯塑料膜覆盖、密封,密封时间25~30 d。一般要求在土壤熏蒸消毒期间尽量保持土壤温度在15℃以上。
选用‘安丘黄姜’,该品种属于密苗类型的良种,黄皮黄肉,姜芽鲜红,颜色艳丽,根系发达,耐密植,产量高。1月上旬精选种姜。然后把生姜掰成80 g左右的种姜块放入催芽室进行火炕催芽。火炕底部铺设厚8~10 cm麦秸,把姜种堆放在火炕麦秸上,姜种堆放厚度以80~100 cm为宜。姜堆上面盖1层3 cm厚的草苫,在草苫上再盖1层棉被保温。每隔10 d左右把已被浸湿的麦秸取出晾晒后再回填或更换新的麦秸。催芽采用3段变温催芽法。前期高温催芽,温度以28~30℃为宜,促芽萌发;中期平温长芽,当芽长接近0.5 cm时前期高温催芽阶段结束,应将温度控制在25~28℃,实现平温长芽,以利形成粗、短的壮芽;后期低温炼芽,当芽长1 cm时要逐渐降低温度,进行炼芽,温度由25℃降为16~18℃。经30~35 d左右,待芽长1.0~1.5 cm时即可播种。
在2月10日前后,当5 cm地温连续5 d达15℃以上即可播种。沟距(行距)70 cm,株距8~10 cm,667 m2种植10 000株左右,播种时姜芽方向一致。播后覆土厚2~3 cm,然后浇小水,以停水后3~5 min沟内明水迅速下渗为宜。未进行药剂熏蒸处理的地块每667 m2用33%二甲戊灵乳油100~150 mL对水60 kg,土壤湿润时均匀喷在姜沟及周围地面上。喷施除草剂后,立刻架设小拱棚和地膜小拱棚。
温度管理:播种后出苗前,以升温保温为主。白天棚内气温在40~42℃,夜间压紧压实各层覆盖塑料膜,尽量防止热量散失,以维持较高的温度。出苗后至“三股杈”阶段,即生姜地上茎从1个到3~4个阶段,白天保持32~35℃,夜间维持25℃以上为宜;“三股杈”至收获阶段,白天温度为28~30℃,夜间18~20℃为宜。水分管理:生姜播种后7 d即可出苗,10 d左右浇头遍水,可随水冲施海藻类冲施肥5~8 kg,以促生根,此后应见干见湿,保持土壤湿润,前期一般7~10 d浇水1次,中后期5~7 d浇水1次。
基肥:除结合冬前深耕施用优质土杂肥外,在姜沟起垄前每667 m2施入腐熟豆饼200 kg或有机肥 250 kg、复合肥(N-P-K为 20-15-10,下同)100 kg、硼砂500 g、硫酸锌2 000 g均匀撒于地面,旋耕入土后再起垄。生姜幼苗出齐后每667 m2冲施生根型水溶性有机肥(N-P-K为2-0-10,有机质为 60%)10~20 kg,生根型水溶性肥 10~20 kg促姜发根。苗高15~25 cm,有1~2条分枝时,每667 m2随水冲施复合肥20~30 kg。三股杈时期,结合破膜除草分次追施,每667 m2追施腐熟有机肥150~200 kg,复合肥 100 kg,每次每 667 m2用量 20~30 kg。三股杈以后,每隔15 d左右,撒施或随水冲施三元复合肥(N-P-K 为 20-5-20)20~25 kg,直至收获。
大姜出苗后40 d左右长出2~3个芽,施肥于姜根部两侧,将姜沟边土划下,平于沟内,培土2~3 cm。15~20 d以后,生姜向上生长,块茎开始露出地面,施肥后将大姜种植行两侧的垄,用小锄或钩子等留下少量垄土,土壤平入沟内,培土厚度为2~3 cm。10 d以后生姜地下根茎生长迅速,将原来垄上的土全部培到种植沟上,使原来姜株生长的沟变为垄,原来的垄变为沟。这次培土非常关键,是决定姜块发育的重点。如果培土浅则姜根茎短、粗;若培土厚则姜块生长细长。以后若发现有大姜芽露出,也应及时培土,保证姜块正常生长。
病害防治:新茬地块或者经过土壤熏蒸消毒的地块生姜病害发生很少,主要有斑点病和炭疽病,斑点病可每667 m2用25%嘧菌酯悬浮剂30~40 mL、12.5%戊唑醇乳油40~60 mL对水喷雾;防治炭疽病每667 m2用25%咪鲜胺乳油对水喷雾。虫害防治:主要是姜螟和甜菜夜蛾,每667 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8~10 mL对水喷雾防治。
生姜在播后127 d左右是鲜姜粗纤维与辣味快速增长的临界点,即播种后130 d以前收获的鲜姜粗纤维较少,质地脆嫩,辣味清淡,适于鲜食、腌渍加工。因此,鲜食嫩姜在定植后110~130 d这段时间采收。总之,根据市场行情,从6月上旬开始陆续采收供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