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琦
(吉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分析
张英琦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的保证.当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制定并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撑.要建构起广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就要从相关的概述出发,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特点,重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面临着的新形势,并对于今后的应对的措施进行详细路径的分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的构建以及体制机制运行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分析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民族的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注重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发展.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是好的,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国家民族对于大学生的建设发展的需要,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体系和反馈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干预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健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建设和发展的约束还广泛存在.
1.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当前对于心理健康还没有完全的统一的概述和定义,但是基于心理健康的导向是一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于健康进行诠释和定义的时候,提到了十六字方针“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平衡”.其中保持平衡就是针对心理健康的内涵的诠释.当前的健康定义以及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状况下,越来越多地将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的环节,成为制约健康的关键的因素.此外,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生存压力的逐渐的扩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演进,人们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状态受到了更多的挑战.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专业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以人为本”核心的重要的内容与关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托当前的教学理论课堂的模式、专业教育的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模式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一般特性,又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心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大学生的特殊性群体的属性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教育,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信念,增强心理的素质,把握大学生的一般的心理的规律,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化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2.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国家的宏观教育的框架下开展的,在具体的实施的指导原则和指导方式上也是统一和一致的.目前根据大学生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和专项的配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也避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误区.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现状和要求是适应的,能够满足当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和提炼,能够查找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并且在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升华,做出一系列的适当安排.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当前的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和内生环境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存在着重大的调整,这些都在进一步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开展.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的导师严重不足,而且导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2000-3000名大学生要配备专门的学校心理专家,而在中国这个比例能高达万分之一,而且有的还兼职着思想品德和伦理学等.长期以来更习惯用德育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失去专业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式.
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缺少层次性,在教育对象上过于狭窄性,在教育方式上缺少与社会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群体的差异性,用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重点的教育对象上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治疗,在教育的方法上更加偏向于学校的常规手段,难以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2.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有利于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铜墙铁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良好有序,利于各方面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注重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打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和深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出的问题,并面向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利于摆脱传统的教育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的误区,有利于从全面发展的环节具体实施.
有利于丰富与完善大学生教学内容,为全面素质教育增添新活力,构建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的先决和前提,在教育结构上处于把关和枢纽位置,全面制定和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学的内容的充实和价值观念的引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教育的总体的归宿和落脚点,是进行落实实效性的关键之所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两者在教育的目的和方式具有高的统一性,都是为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是为了进一步的扩大身心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实效性.
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开展.当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基本上是一致的,能够保证和满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鲜活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大学生的总体的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的实施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的规划和依据,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的发展,就要不断摆脱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环节的设定,不断总结和要求当前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结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以及对大学生的发展的一般设定,努力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目标导向以及环境的优化等环节进行考量.
3.1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家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是指导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各有关部门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实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情况,借鉴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转化.社会要按照统一要求和部署,设立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并适时向大学生开放,进行重要的心理指导和心理补给.家庭应该遵循国家有关指导,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暗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问询和心理误区排查,做到真正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并实现心理状况的动态跟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宏观上的掌控、中观上的支撑以及微观上的把握的综合体,是进行相应的发展的指标性和建设性的综合,是进行相应的发展的重要的考量,是对于当前的发展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的相互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不断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
3.2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制
高等院校要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运行机制和以惩防并举为核心的应急机制.在日常工作中要事无巨细地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动态排查和监控.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开展健康有益的心理活动.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基地,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借助社会有效力量,高标准建立起大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起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对于重点问题和情况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不断实现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对于个例要进行针对性地研究,不断排查误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大学环节的制度覆盖和无缝对接.
3.3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归宿和落脚点在于大学生本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教育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要在国家的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学习,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认知,强化概念摒除误区,对自我心理状况和他人心理状况以及环境适应性进行认知.通过大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情感,增强与人交流和有环境适应的情感维系.通过开展的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磨练自身的心里意志,增强自身的抵御风险和抗挫能力,健全人格砥砺品行,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教育目标实现,关乎大学生成才体系实现的重要课题.要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实现体系探索与构建的科学化和实战化水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屈正良,朱翠英,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姚本先,刘世清.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3〕易晓敏,李燕.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4〕张丽萍.从问题中寻找突破——试论学校德育的背景、观念和模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B844
A
1673-260X(2016)04-0095-02
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