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29 08:12张凯霞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高职

张凯霞



基于“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凯霞

摘要:本文分析了“政行企校”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能和作用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的主要切入点以及如何深度融合,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的主要成果。对基于“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政行企校;人才培养方案

张凯霞/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常州213000)。

一、“政行企校”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能和作用

校企合作办学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努力。政府推动是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解除企业后顾之忧。行业组织是学校以及企业之间联合的重要要素,需要做到发布有效的行业供需消息,促进学校和企业联合。企业、学校是合作办学中的主体部分,都应更多地开拓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层次。

1.政府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能与作用。在政行企校的四方合作中,政府部门起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政府需要创新制度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对企业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给予扶持,使企业在合作中获得利益,提高主观性,引导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政府还需要建立合作办学的有关法律保障,明确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企业和学校的责任与义务。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更需要建设一个有效的合作沟通管理平台,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使企业、学校、政府合作关系深度契合。

2.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能与作用。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促进产教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教学和生产之间联系的重要要素,承担着制定、修订相关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参与评定和监管生产等多个重要责任。作为最了解本行业运行情况、发展方向、供需关系等情况的一方,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没有任何一方能够代替行业协会在合作教育中的地位。在合作办学里,行业协会要预测动向,为企、校提供讯息,让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行业、满足企业真实需求,真正实现专业和产业、企业与岗位的联系,保证企业与学校合作长远发展。

3.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能与作用。在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中,企业和学校互为主体。校企合作为企业赢得可持续发展人才,同时也为企业的技术进步、研发生产构建共享平台。高职院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也是直接获益者。学校针对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企业师资,负责学生的实践操作培训,构建岗位学徒课程体系,明确岗位标准,推进实岗育人,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达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政行企校”合作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推动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目前,校企合作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实践主体仍然以高校与企业为主,政府虽作为行业、企业、学校宏观层面的上级主管,因行业、企业与教育隶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政校企行共建高职教育的机制尚未形成,协调校企合作专门机构尚未建立。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政府、行业与企业之间相互配合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有效体系,各级政府部门主导作用力度不够,缺少体系,没有建立专门的组织结构,未形成完备的保障和约束机制。而行业作为校企联络的桥梁,其指导作用也没有积极发挥。通过行业组织使得教育与产业、企业与学校密切联系,实现产教结合,是行业在政行企校合作模式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2.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形式单一。目前,高等职业学校和各个企业之间还没有达到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合作方式仍处在浅层次、低水平,特别是有些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短期行为和功利性,仅仅把参与校企合作看成是寻求成本较低劳动力的来源,距离人才共育的深度合作尚有距离。比如行业技能鉴定和学校课程结合不密切;在毕业实习阶段尚未引入企业评价系统,导致校内评判和校外评判差异性明显。企业应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校企双方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能力不尽如人意。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着力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是基于双方利益诉求为出发点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个高等职业学校都在努力寻找和企业共同培养一线优质人才的方式,并获得了可圈可点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由于学校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不完全对接,教师技术研发及服务能力与企业预期存在落差,人才培养规格及质量与企业人才诉求不统一,加上学生生产经验不足、安全责任认定不明确等诸多客观因素,企业也未能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大大下降。

三、“政行企校”合作模式主要切入点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将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彰显了“五对接”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此为原则实现“政行企校”深度合作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内容。

1.共建专业和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结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校方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行业技术标准,共同设定核心课程。引进企业项目,组织学生在完成产品过程中学习训练,培养符合现代行业要求的技能人才。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可获得专业毕业证书,若通过行业资格考试,还可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硬件层面,实现“校内有厂”“厂内有校”,校企共建“学徒制班”,将企业规范渗透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素养,促使他们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

2.共建教学团队。选拔行业中技术能力强、影响力大的专业领头人,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聘任企业优秀的技师和工人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或技术顾问,鼓励专业教师下厂锻炼,建立起校企联合的专业教师、兼职教师教学团队。实施双导师制,由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一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同时,开展校企双向培训,一方面加强专职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

3.共建实训基地和人才资源库。实训基地包括“厂中校”和“校中厂”两类。共建基地,让生产和学习相互结合;共建人才资源库,聚集企业和学校双方的科研、技术、管理等不同类型的人才,满足双方不同的需要,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

4.合作育人,共促学生就业。校企共同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共同设计、组织实训和顶岗实习,将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中,将企业生产过程引进学校教学活动中,让学校、行业和企业更好地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实习、实训及就业一条龙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如“双元制”,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和市场的供需关系,让高职应届生找工作做到“零库存”。

四、“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的合作方式

基于以上对“政行企校”合作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切入点的分析,结合对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主要校企合作模式调研,将“政行企校”深度合作方式大致分为政行合作、订单式、校厂共建、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技术入校、合作经营、职工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

1.政行合作。与政府、行业多样合作。与各地各类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及本科院校积极开展多样合作,努力服务于学生就业。联合政府、行业协会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与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管理中心积极联系,签订区校合作战略协议,设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保障。

2.订单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用人单位依照岗位需求情况,同校方签订有关协议,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培养学生,由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定核心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学生完成学业后直接上岗的一种培养方式。这种“订单”式合作,高校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用人需求专门培养特定人才,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无缝衔接。

3.校厂共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按岗设定课程计划,以所学理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从而达到学校人才培养与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另外,校企共建生产线,企业提供实训生产的相应成本,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

4.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即工厂实习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建议3年高职学生在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0个月。通过校企合作的双向介入,将学生在校学习、实训实习、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需经过学校的认定。工学结合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技能水平。

5.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是最早的校企合作方式,企业通常与科学研究机构合作,所以通常也叫做“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进行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这种方式通常是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交流,涉及学生比较少,主要在企业和研究人员之间对接。

五、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政行企校”合作成果

学校致力于探索“订单式”“厂中校”“校中厂”“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与完善,请企业参与学生教学、培养计划的制定和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企业与学校互设“实习实训基地”和“教育培训基地”,开设市场化运营的校企合作实训店。

1.校企共建企业学院、订单班。首先,共建“瑞德学院”。学校人文社科系与国际知名早教机构——瑞德(中国)集团联合成立了“常纺瑞德学院”,全力打造中国早教行业高技能师资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培养专业早教从业人员、研发早教教材、研究早教行业发展,力争成为中国早教领域的领跑者。通过共建专业、开发课程、课题研究等途径,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早教行业输送优秀人才,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共同创造一个多元、和谐、共荣的美好发展前景。

其次,共同开设“佰奥班”。学校大力推进订单培养,为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生产经营上规模的优质企业量身定制生产应用型人才。学校与昆山市佰奥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佰奥班”。学生在佰奥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将分配专门的师傅指导,接触不同的生产岗位以及不同的生产任务,从而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这次合作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有很大帮助。

第三,共同开设“富都班”。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战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学校与富都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牵手合作,签署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了创新的“2+0.5+0.5”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通过合作育人,共同完成高职院校学生的培训实习工作,实现共赢发展。

第四,共同开设“观致班”。“常纺—观致班”正式成立,观致集团通过“观致班”每年在学校订单式培养汽车机电专业人才并设立“观致奖学金”。在校学习期间,企业将在课程中开设专门的企业课程,安排学生定期开展企业调研;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将进入观致汽车集团实习,并在实习期结束时优先录用。“观致奖学金”每年定期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首先,共建机电一体化技师实训中心。学校与汇川公司全方面开展合作,共建机电一体化技师实训中心。从专业课程建设到教材实验室建设,乃至技能大赛、项目研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机电一体化技术团队师资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通过员工互派、合作研发、认证培训的方式,将汇川公司更多的自动化先进技术引入课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其次,共同开设“常纺—红豆男装校企合作教学实训店”。学校与红豆集团合作,共同开设全国首个市场化运营的“常纺—红豆男装校企合作教学实训店”。实训店的设立,直接为服装陈列与展示、服装色彩搭配、服装门店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提供教学实训场所,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效衔接,订单班学生能在最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服务学院与企业发展,携手促进人才培养,打造校企合作新的成功范例。

再次,共建“屈臣氏”实训基地。屈臣氏作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旗下屈臣氏集团的保健及美容品牌,享誉全球。我校与屈臣氏集团签订了专业实训合作协议,双方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广泛地探讨和交流,并对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实习实训计划的设置达成了初步共识。通过一系列的方案实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将校企合作提升到新的层次。

3.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机电工程系从14级起,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从14级机械类专业学生中招收30名学生,结合德国工商总会教学大纲及我院机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引进德国教学项目,组织学生在完成产品生产过程中学习训练,培养符合现代制造业国际要求的技能人才;并与立达(中国)纺织仪器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立达公司技术培训中心负责该班部分学生的实践操作培训。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可获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证书;通过德国工商总会考试,可获该商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学校服装系与常州市盛唐企业形象创意策划有限公司就联合建立“明清服饰艺术馆”和“‘现代学徒制’纺织服装人才培养试点基地”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本着“定位高端、传承发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原则,该基地将就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开展合作和研究,探索服装设计高端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曹爽.基于政、行、企、校四维度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探析[J].辽宁经济,2015(4).

[2]牛西武,魏焕成.“政行企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职能与作用分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3).

[3]徐耀生.高职生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6).

[4]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

[5]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6]戴雪梅.对“政行企校”机制下人才引进与师资培训的思考[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3).

[7]刘萌,李平.政行企校深度融合共建共享实训基地[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11,25(6).

责任编辑:何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1-0021-0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从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议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