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姗,何 坪,周天寒,潘 伦,张冬青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01331)
“供给侧”战略下中医高等专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
黄姗,何坪,周天寒,潘伦,张冬青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01331)
从近两年的《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中不难发现,医学专业尤其是中医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专科中医专业因培养时间短、学历层次偏低、城市及周边医疗行业接近饱和、学生综合素质偏差以及市场经济导向、社会认可不高等特殊性成为就业压力爆发的集合点。相对于本科的学历教育,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应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药健康相关产业[1]。调研显示中医专科院校学生70%以上对本专业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对于未来中医事业感到茫然,无成熟的就业观及行业认知力,将工作岗位定性在一线城市、公立医院,排斥医药健康相关产业,造成基层下不去、主城留不住、医药健康相关产业求才不得的尴尬局面[2]。可见,需求不足仅是假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医学院校因医学知识培养体系繁重,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顾此失彼,造成现行医学院校人才培育输出与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错位脱轨[3]。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纲要提出“到2020年人人基本享有中医服务、中医药知识写进中小学教材,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社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可见在政府大力推动下,中医药发展全面步入春天。然而面对我国文化繁荣发展与经济、科技转型的重要阶段,高校中医专业的就业指导如何树立中医药文化自觉,处理好与西方文化、西医学之间的关系,对接新常态下大众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需求,树立行业自信、培育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职业素养,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值得深入思考。中医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应是基于“价值性、独特性、渐进性、延展性”的中医综合人文职业素养[4-5]。
就业指导发源于20世纪初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美国,其课程目的包括:认识自我,分析专业,学习技能,从业甚至工作后的技术提升、转换工种教育,都部分属于就业指导培训范畴。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早,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指导方向也逐渐实现从“人职匹配”向“职业满足”拓展,且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呈现出全程化、生涯化、人性化、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6-7]。可见国外全程就业指导体系非常丰富与实用。其优势在于全程化、丰富化、实用化,充分体现出灵活、专业、适配的特点。国家教委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要求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最近十几年来就业指导的研究增长迅速,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平台与新技术应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研究、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及全程化与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等方面。但纵观这些研究不难发现国内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多多,(1)就业指导过程短暂非全程化:国内不少高校以限选课形式在临近毕业学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只覆盖一学期,配合零散的就业专项培训和政策宣讲,未形成覆盖大学生涯全程、阶段性匹配学生不同心理发育阶段的全程就业指导培养体系[8]。已有少数高校提出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但多是建言献策的构想,尚未看到实质成效和具体实践模式[9];(2)就业指导内容宽泛非个性化:缺乏专业、行业视角下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缺乏人文素质的培育,无法践行“人文为科学奠基,科学促进人文发展”的指导意义[10],也无法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11];(3)就业指导形式单一非立体化: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属于经验课程的就业指导,需融入更多体验式教学,如典型案例分析、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同时缺乏就业实践与反馈环节[12-13]。
不难看出国内现有就业指导课程介入晚,持续时间短,缺乏实用性,形式单薄,渗透力度小,收效甚微。然而国外的就业指导因教学资源、教学配置、就业环境的显著差异也无法复制照搬,高校就业指导如何由遭受市场碰壁后的“被动调整”转变为紧贴市场、学生双向需求的“主动出击”,源于经济学的“供给侧理论”带来的启示。“供给侧改革”是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这一模式正是从教育供给端的结构性调整和变革,力求匹配作为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端和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学生需求端的双重需求,既发掘、引导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又培育行业所需的综合人文职业素养。
为突破传统就业指导课程的无专业性、针对性、实效性难题,扭转供需错配,以专科层次中医专业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结合专科中医专业就业面向特点及市场需求,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1构建专科层次中医专业特色的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教学设计(1)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保健养生行业调研、学生就业心理进行问卷分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后自编就业指导教材,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业指导课程应二个学年(第三学年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也是对就业指导课程实践及验证效果的一学年)4个学期全覆盖,依照不同学期的专业课结构设置、学生心理发育阶段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考核办法。(2)教学内容包括:中医人文素质培育,中医职业规划,中医就业环境、政策、法规解读,中医就业心理与自我定位,中医求职准备与技巧及选择,中医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业培养。第一学期教学内容是中医人文素质培育,中医就业职业规划;第二学期教学内容是中医就业环境、政策、法规解读;第三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医求职准备与技巧及选择;第四学期教学内容是中医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业培养。(3)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问题、团队教学法联合应用),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如授课、讲座、辩论、实践、模拟场景的综合实施)。(4)采用复合立体式教学形式,包括学校课程老师授课、引入用人单位人事主管讲座及教学、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拓展就业实训基地。
3.2以中医就业指导课程为依托,促进中医专业的校企、校院合作开展到合作单位进行就业实践活动,构建全程就业指导课程+引入校企、校院合作共建指导+就业实践的中医全程就业指导培养模式。对行业授课专家的兼职教师应进行教学环节与技巧的培训,保障授课质量。
3.3设立教学改革实验班在新入学的专科中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选取一个班的学生组建“中医全程就业指导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班,再随机抽取同年级中医学专业一个班作为对照班,分别按以中医药全程就业指导培养的教学模式、以传统就业指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
3.4建立效果评价体系(1)对中医全程就业指导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价。对参与中医就业指导课程的试验组学生分别在实施中医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前、实施教学后进入就业实践前、就业实践结束后、实习结果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未实施就业指导课程只接受传统就业指导的对照组学生在同期进行同类问卷调查。调查内容针对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就业价值观而订制,主要包括对专业就业前景看法、就业方向明确程度、自身定位分析、就业心理成熟度、职业素养能力、人文精神。(2)对中医人文素养、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效果评价。对试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在就业实践结束后对就业实践单位、实训基地带教老师进行访谈,主要针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人文素养进行访问;在学生签署就业协议后对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主要针对学生的综合求职竞争力、职业素养进行访谈。(3)对提升中医专业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效果评价。对试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就业满意度的现场调研。(4)对中医就业指导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均采用闭卷考试+就业实践考试+模拟场景考试的考核方法,综合计算总分,进行比较分析。
4.1研究视角创新首次提出“供给侧”战略下构建中医药专业特色的全程式就业指导培养体系,目前职业教育的高校在就业指导上有少数高校已将就业指导课定位必修课,但尚无与专业结合、针对性更强、全程介入、分阶段培育综合人文职业素养的就业指导课程出台,更没有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可供参考的蓝本。
4.2研究理路创新将中医特色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与深化校企合作、院校结合的办学方针统一起来,既引进来(请校企、校院合作单位行业专家进行职业素养的授课)又走出去(到合作单位进行就业实践),这一模式正是从教育供给端的结构性调整和变革,力求匹配作为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端和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学生需求端的双重需求,既发掘、引导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又培育了行业所需的综合人文职业素养,为“供给侧”战略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应用提供案例支撑。
4.3基本观念创新将中医人文素养过程培育与中医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融合推进,探讨“人文为科学奠
基,科学促进人文发展”的理论机制。
可见,基于“供给侧”战略下重新思考的中医全程就业指导培养课程是立足于全程贯穿大学生涯,对应学生不同学期心理发育阶段及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着眼于中医人文素养过程培育、紧贴行业用人需求、引入行业共建指导就业的复合立体式就业指导培养新模式。
这一新模式下的专科层次中医全程就业指导课程对建立中医药文化自觉和行业自信,新常态下创造性发展中医药产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不仅在就业数据上更在人才培育质量上突破就业压力瓶颈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索。
[1]白冰,宋岩静.中医药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调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143-145.
[2]白冰,于昕.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与分析——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2013(4):59-60.
[3]邵敏敏.当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与再认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4-75.
[4]滕野,张宗明.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8):72-76.
[5] Chen J.Occupational guidance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upporting theories and their revelation[J].J College Advisor,2013(4):99-100.
[6]Watts AG,Sultana RG,Mccarthy J.The involv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 career guidance policy:a brief history[J].Inter J Educat Vocation Guid,2010,10(2):89-107.
[7]赵兰芳,项中.论国外就业指导先进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29-130.
[8]谭利斌,左志富.医学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现代医院,2012,12(7):119-120.
[9]王凤枝,李伯和.医学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4):160-162.
[10]段国华,张艳红.高等教育中人文与科学关系的历史探寻与现实突破[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5):83-87.
[11]范春,谭少明,李渊,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社会评价调查及就业指导策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138-139.
[12]陈军,周密思.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11):1349-1350.
[13]陈英,曹晶晶.专科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68-69.
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SKGH237);重庆市沙坪坝区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项目(jc201522);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科研课题(2015-ZJXH-13233);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CQYGZJG1519);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YGZ2015206)。作者简介:黄姗(1983-),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医学医学教育。
H191
B
1671-8348(2016)20-2867-02
2016-01-11
2016-03-12)
·医学教育·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6.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