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雁
关于宋朝陶瓷纹饰民俗情感的研究
张志雁
陶瓷民俗纹饰不仅仅作为一种装饰存在,还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对民俗纹饰的深入研究,可挖掘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感受设计者的情感表达。本文以宋朝陶瓷纹饰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纹饰、婴戏纹饰两方面入手,对其中的民俗情感进行分析。
宋朝陶瓷纹饰;民俗情感;婴戏纹饰;植物纹饰
宋朝是中国古代的全盛时期,政治上虽然差强人意,但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领域颇有建树。陶瓷艺术隶属工艺美术范畴,自古有之,在宋朝达到巅峰,不但瓷窑数量众多,而且烧窑技术非常先进。为提高其审美性和观赏性,陶瓷外部经常会出现各种纹饰,花草木石、禽鱼鸟兽、诗词山水、人物生活等应有尽有,使得陶瓷文化更为丰富,一直流传至今。其纹饰看似简单,实则暗含了当时的民俗情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宋朝陶瓷纹饰在形式上丰富多彩,比如刻划花卉用来装饰瓷器。在胚体形成后,先用刻刀雕刻纹样,然后上釉入窑。随着对刻划花装饰需求的激增,为提高效率,印花这一方法应运而生,在效果上和刻花相似,但其生产效率更高。当时耀州窑的刻花青瓷和印花青瓷十分出名,所选花卉大多是牡丹。
另外,宋朝瓷器纹饰内容非常丰富,有植物、动物、人物,还有文字。[1]常见的植物有兰花、梅花、牡丹、菊花。动物以凤、麒麟、鹿、鱼、鸳鸯为多。还有受绘画影响的人物装饰,主要分为婴戏人物、人物生活等,其中婴戏人物纹样最多。此外,还有以文字作为装饰纹样的,如“忍”“众中无语”“无事早归”,多反映时人悲观迷信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也有诗词语句,如“清风细雨,黄花红叶”,更有抄录唐诗或长篇之作。还包括罕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宋朝重文轻武,理学盛行,体现在陶瓷纹饰上,倾向于写实,整体风格含蓄内向,其样式繁多,造型优美,不但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而且对市井民间生活较为关注,民俗情趣十分突出。当时除了五大名窑,全国各地瓷窑数量猛增,烧窑制瓷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活动。20世纪80年代,江苏地区挖掘出一套食盒,上绘牡丹花纹,经验证,为北宋越窑出产。在其他出土的瓷枕、瓷瓶、瓷碗、瓷砚等器物中,带有植物花卉纹饰的占有很大比重,且样式非常之多,包括牡丹、菊花、山茶、芍药、梅花、莲花、萱草、幽兰等。这些纹饰主要是表达何种情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吉祥求福。福气吉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受重视,不管是出于防范自然灾害的目的,还是渴求人生道路顺利,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祈盼,把美好的祝愿和寓意寄托到诗词文章、实物器材中。陶瓷纹饰之所以会选择植物花卉,是因为植物花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花象征美好和团圆,比如宋朝陶瓷纹饰中有大量的喜鹊梅花图案,寓意喜上眉梢,直至今天,这种民俗风气还很盛行。凤凰、鸾鸟、蝴蝶、鸳鸯等也都暗示着祥瑞美满,幸福美好,比如宋朝陶瓷中时常可见凤穿牡丹、双鸾花卉等纹饰,大都象征吉祥如意、婚姻幸福。也有表达男女之情的纹饰,例如常见的鸳鸯、鱼儿戏莲等,在民间多用来传递男女情意。植物纹饰既有单一纹饰,又有多种纹饰组合,比如某些陶瓷器物上就绘有一年四季的花卉,象征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还有些陶瓷纹饰,植物和动物结合,植物和人物结合。古时人们每年都渴望能够大丰收,这种盼望通过陶瓷纹饰体现出来。比如某些瓷器上是蜜蜂、谷穗、灯笼等纹饰,象征着五谷丰。植物与人物结合,其中以婴儿居多,暗示了民众期望多子多孙的心理。比如,莲花、婴儿纹饰,以谐音的方式传递出民间“连生贵子”的愿望。另外还有“婴戏陀螺”“双婴戏牡丹”等图案,大都是表达人们渴求儿孙满堂的心理。
2.象征言志。植物花卉纹饰在历朝历代都有,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且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是民族碰撞融合的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方纹饰开始流行,而当时政局混乱,文人士大夫倾心于玄学清谈,所以植物纹饰的整体风格是秀骨清相。到隋唐时,民族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思想开放,而且对外贸易往来频繁,其植物纹饰华丽清新。到宋朝时,风格趋向于含蓄内敛,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虽然战争很多,但也有一段很长的安定时期。因此,人们心境恬淡,向往隐逸,在文人士大夫群中体现更加明显。
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其清雅淡泊的品质,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梅花的突出特点是“傲”,一身傲骨,不惧风雪,在寒冬依旧绽放。宋朝描写赞誉梅花的诗词文章多不胜数,陶瓷纹饰中也经常选择梅花。兰花又称“幽兰”,可见其突出特点是幽,古代常用兰花比喻君子。竹的特点是坚韧,文人士大夫常借竹子的这一特性,表达自己不畏权势的高尚品质,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最为有名。自陶渊明之后,菊花几乎已经成了淡雅和隐者的代名词,除了象征隐逸,在宋朝有时也用来表达其不惧风霜的坚强特质。在古代,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不仅出现在陶瓷花案上,在其他铜器、丝织品、书画上也十分常见,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孔子时代起,松柏就被用来象征有骨气,有傲骨。之后,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一直流传至今。据传,岁寒三友这个称呼源自北宋苏轼,元丰二年,苏轼被贬,到黄州上任。苏轼为人直率,光明磊落,遇见不平之事敢言敢为,而且生性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所以,虽然被贬谪,但他很快就调整情绪,自娱自乐,在当地开垦了十多亩荒地,建有花园,植物以松柏竹梅居多。后来徐君猷来探望,问他可否冷清。苏轼笑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宋朝以文治国,知识分子得到重用,岁寒三友常被用来抒发胸意。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写过一篇《爱莲说》,文章简短有趣,内涵丰富,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人格。之后,莲花也经常被用于陶瓷纹饰,除了前面提到的吉祥、求子等象征意义,还可表示高洁高尚。
不仅士大夫阶层对植物纹饰感兴趣,市井平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也开始向高雅转变。由于宋朝特殊的社会背景,士大夫文化和平民文化出现明显的交汇,一方面士大夫阶层对民俗文化更加关注,审美取向也逐渐向下层普及;另一方面,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物质生活不愁,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加上常为上层人士服务,其审美观念也逐渐转变,对高雅文化更加喜爱。比如宋词即可谓是俗和雅的完美结合,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填词绘画,抒发感慨,陶瓷纹饰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心境的途径。
除了植物花卉,宋瓷纹饰中最多的就是婴儿童子图案。我国古代是个封建宗法制国家,对家庭延续和传宗接代最为重视。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思想至今依旧对社会有着深刻影响,尤其是民间,子孙多代表着福气旺、力量大,不管是农田劳动,还是人际结交,子孙越多越好。前面已经提及,莲花和婴儿纹饰象征连生贵子,还有双婴纹饰,意喻好事成双,甚至有些陶瓷纹饰出现更多数量的婴儿,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子孙强烈渴求的心理。
孝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加上自古以来的“麒麟送子”风俗,人们渴盼多子多福的心理一直都没有减弱。民俗表述麒麟送子曰:“倘若百姓诚心向麒麟祷告祈求,就可以得到子孙[2],所以门口、墙壁、书房等地通常都设有麒麟状事物。而孔子的诞生据传就与麒麟有关,宋朝儒学盛行,自然而然地相信麒麟送子之说。所以,这种风俗到处存在,陶瓷纹饰也不例外。
瓷枕在宋朝很受欢迎,很多家庭会选择带有婴戏图的瓷枕,且以男孩居多。比如吉州窑黄绿釉孩儿枕,反映了古代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将瓷枕枕在脑后,象征着后继有人。另外,定窑、磁州窑、景德镇、耀州窑等陶瓷器物中都有大量的婴戏纹饰,有的在花间嬉戏,有的在玩蹴鞠,有的在垂钓,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子孙的渴求,以及期望他们长寿吉祥的美好祝愿。
另外,当时的社会局势是重文轻武,而当时边疆骚扰不断,宋王朝和金、辽、西夏都有过交战,失败后就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谋得暂时安定。每次战争,伤亡惨重,朝廷需要及时补充军队力量,所以人口数量猛增。再者,读书入仕在当时是很多人的选择。应当注意的是,部分人读书是为了报效国家,另一部分则是为了获取地位钱财,用以享乐。宋朝经济发达,手工业、娱乐产业迅速发展,所以逐渐形成了享乐风气。进入仕途后,更是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文人士大夫对文章诗词、绘画音乐等都非常擅长,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对当时的陶瓷产业有影响,所以纹饰中出现大量婴戏图并不奇怪。
综上所述,宋朝文学艺术成就极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陶瓷在当时可以说是个非常发达的行业,丰富多彩的纹饰既点缀装饰了瓷器,增加了美感,又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传达着制作者的情感,在我国民俗文化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笔财富。
[1]徐美霞.宋代瓷器的花文化现象辨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黄蔚.浅谈宋瓷民俗婴戏纹的情感表达[J].佛山陶瓷,2016(3).
[3]袁炯.浅谈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纹饰的民俗化发展趋势[J].美与时代旬刊,2012(4).
[4]黄蔚.浅谈宋朝陶瓷纹饰的民俗情感[J].课程教育研究,2015(4).
[5]王苗辉.基于社会心理背景的唐宋陶瓷纹饰比较研究[J].中国陶瓷,2014(3).
[6]李德真.浅谈婴戏题材对陶瓷包装的意义[J].中国包装工业,2015(8).
[7]李晓梅.宋代瓷枕纹饰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责任编辑:何岩
J51
A
1671-6531(2016)08-0065-03
张志雁/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南京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