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珍贵,曾美桂
(1.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2.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谢珍贵1,曾美桂2
(1.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永安366000;2.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而人文素养的形成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职业活动及其特点,准确把握不同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才可有的放矢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促进大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基于职业活动导向,人文素养提升的策略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展市场调研,充分把握行业特色;完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强化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实训指导;构建评价体系,科学运用考核方法.
人文素养;职业活动;导向;策略;大学生
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教授认为“人文素养”的含义内涵丰富,归纳而言,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即指通过人文学科等知识的习得而成的一种人之为人的稳定的修养与品质.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其中人文知识是形成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知识可内化为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1]
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大学生要想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并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就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通过长期研究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他把职业人比作漂浮在水中的冰山,其行为、知识和技能等露在水面上,这是职业人表面的显性的特征;而由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形成的基石则深深地隐藏在水下,这是职业人隐性的特征.我们所提出的“人文素养”这一概念则包含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过快的发展节奏难免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高等院校往往过分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学生其它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生奉行“一技成,天下行”的学习理念,思想认识较为狭隘,人文素养状况令人堪忧.工科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不容乐观.这些学生虽然专业技能较为扎实,但思想素质不高,人文知识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较为淡薄.人文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不尽如人意.如对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不甚了解,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思维空间狭隘,审美品位不高.而当前高等教育功利主义色彩更加浓厚,过分注重智力教育,轻视非智力教育,这直接导致学生“职商”(即包括敬业、发展、主动、责任、执行、品格、绩效、协作、智慧、形象等十大职业素养.这些内容涵盖了人文素养的诸多方面)[2]的低下,必将严重阻碍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职商”才是一个人在职场中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长期的实践证明,一旦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了,其职商也必然就提高了.
职业活动作为劳动者一生中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它集中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技术特长、求实创新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从业者只有具备相应的素养才能胜任具体的岗位.一方面,从业者要有正常的智力状况、体力状况和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从业者所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以及相应的认识能力(如理解力、创造力、表达力、说服力等)和劳动态度(如工作积极性、协作性、纪律性、责任心和创新性等)要满足岗位需求.
我国对职业能力的内涵界定较为明确.上世纪末,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报告中就已指出,职业能力是由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三部分组成.其中,职业特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基本功,行业通用能力是具备工作能力的必要条件,而职业核心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的职业生涯和一切社会活动之中,它是人们进行学习,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能力,它特有的跨职业属性使它与所有职业相关,存在于所有的职业活动中.[3]因此,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即“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改造等.[4]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的精神与禀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在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充分自由地发展.
综观长期的教学实践,基于职业活动导向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所谓“职业活动导向”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谈话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现场模拟和角色扮演等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如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训练项目,学生围绕这些项目开展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在完成相关项目的同时,学生既可熟练掌握所学的专业技能,又能提升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关键能力”.项目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工作过程的“模拟”和“仿真”,实现工作过程、学习水平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突出职业人的角色塑造.[5]
本文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从分析现状入手,深入探究教学活动,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寻求具体可行的策略.
3.1开展市场调研,充分把握行业特色
任何教学法的运用都必须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充分的市场调研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只有深入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充分了解行业特色,确定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市场调研可从多方面着手,其中企业对高等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状况是调研的重点.
多年来,我们结合学院专业实际开展市场调研分析,较全面地把握各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倾向.基本需求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必须拥有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水平;还应具备基础素养和特殊素养,基础素养包括吃苦耐劳的品质、忠于岗位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六种职业通用的素养.而不同职业也有其特需的素养,如电气类专业的学生,特别需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模具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细致、耐心和创新等品质;道路桥梁专业的学生,则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环境艺术和建筑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求拥有较高的美学素养和鉴赏能力;水电站管理专业和文秘专业的学生,则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和较高的礼仪素养.
在电力行业现场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单单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以下简称电力专业)的毕业生就覆盖许多岗位,如变电站值班员、水电站电气值班员、电气运行值班员、地区调度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工矿企业电气技术员、电气安装工、电气检修工、电气试验工等,主要包括发电厂电气运行、电网运行技术、电气安装与检修等三个就业方向.因就业方向不同,各工种的知识和能力及相关素养要求自然不同.当然各工种有其共同的行动领域,更有特殊的行动领域.[6]因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相关岗位所需的基础素养和特殊素养后,再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增强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3.2完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模块
在教学中,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而每个课程体系由不同的课程模块组成,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仍以电力专业为例,我们通过走访福建省五十多家电力企业和三十多位企业专家,获得了电力行业的岗位设置、岗位从业要求、岗位人员专业结构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为构建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提供了第一手素材,为电力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提供了现实依据.
目前,许多电力类院校课程体系过于传统,依然采用“三段式”(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践课等).这种课程体系往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理论讲授过于深奥,对知识的陈述是无目的的、静态的、单向的,与职业岗位联系不紧密,有些课程严重脱离岗位需求的实际情况.因此,基于职业活动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尤为必要.课程改革要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力求培养学生在经营过程、生产过程、工作过程的相关能力.其中,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能力经验、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等素养需要主要通过传统的显性课程来培养.因此,在每个课程模块的配置都力求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及时地把生产现场涉及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其中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如电路、电机运行技术、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等,其课程内容和深度力求与职业方向核心课程(如电气运行、变电运行、电气安装与检修等)衔接,并为职业方向核心课程服务.
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岗位意识,就必须在教学中创设具体实际的工作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行动化,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如职业选修课程可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构建,由教师、现场工程师和长期从事职工培训的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并对各教学情境进行合理的设计.
具体而言,以能力为本位来设计课程体系,即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按照相关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与形成特点设置相关课程.构建职业活动导向课程,首先,要把握任务与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按照岗位工作体系的具体结构来设计课程结构,进一步建立相应的一系列工作项目和任务,在教学中以任务的相关性为依据组织教学.其次,在活动和实践中培养各项职业技能,技能教育是动态的且以双向互动和相关实践活动为主,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教学过程中做到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从而获得知识和形成实践能力.
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学生拥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而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工科院校中,人文课程学时相对较少,除了合理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外,加强隐性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也很必要.这些课程课可利用课外时间,采用选修课、学术讲座和学生课外自学等方式进行.如通过“中外名作欣赏”、“职业形象设计”、“公共关系学”、“经典赏读”、“普通话与方言”、“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音乐与绘画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影视精品鉴赏”、“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应用文写作”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步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和良好的职业形象.[7]
3.3强化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实训指导
实践教学是最典型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环节,也是最有效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平台.例如毕业设计,在这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可得到相应的提高.仍以学院电力专业为例,在毕业设计中,指导老师根据当前电力生产部门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按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如在完成“某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这一课题过程中,学生根据设计任务收集相关资料,如上网检索资料、自主阅读专业论著和查阅历史文献乃至到电厂实地考察,充分占用相关材料,并对材料深入分析研究,在设计中整合所学专业知识,运用相关技能.本设计中包括电气一次和电气二次两个部分内容,涵盖了电力系统基础、电气设备、继电保护、自动装置、高电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掘灵活运用知识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小组合作的方式,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抗挫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整体配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而毕业设计后的答辩环节则更加充分地锻炼学生展示自我、推荐自我的能力.如通过PPT的制作和演示对毕业设计内容加以综合概括;同时通过答辩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礼仪规范意识.[8]显然,在毕业设计环节,通过多渠道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反复实验操作,撰写修改报告,阅读相关设计图纸、小组协作学习、成果评价交流等等,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全面地提升了.
3.4构建评价体系,科学运用考核方法
构建评价体系,科学运用考核方法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保障.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现设有水利工程系、电力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和公共基础部等五个教学部门.各系部统一于学院管理.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各系部都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电力工程系为例,该系分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在初期阶段,即每学年新生入学后,面向电力专业新生开展电力专业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初步形成专业方向感和职业归属感.通过组织新生军训和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讲座、“军训标兵”评选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并在一年级期间实施以道德法制、校纪校规为主要内容的纪律教育,通过学生手册闭卷考等形式来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纪律观念;开展法律道德讲堂、模拟法庭等活动,促进学生学法、守法、遵法的自觉意识的形成.通过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性格偏差.同时,通过“体育文化节”、“宿舍文化节”、“三七女生节”、“五四青年节”等各类专题教育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概况、办学特色、专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使学生油然而生对学校和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之情;在活动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摒弃自卑心理,增强自我认同感和独立生活能力.通过定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篇,参加征文赛、服装创意大赛、校园十佳歌手赛等方式,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的学生社团品牌活动.目前学院已组建二十八个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和积极阳光的心态,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和创新意识.通过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服务和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在各种活动中,以累计积分(这些积分与评先评优及奖学金评定挂钩)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真切地了解自己的综合素养状况.
在中期阶段,以“一轴三翼”的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即以学历教育为中心(“一轴”),以培训、专业兴趣小组、取证为“三翼”.在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如采用“每月一考”的方式,促进学生及时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主要是学院所在地市中小型电站),分批次安排学生(二年级以上)开展工学交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亲身体验电力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从而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无缝对接”.此外,还引导学生参与电工维修、智能小车设计、“三下乡”活动宣传策划等专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并以全国水利院校技能大赛、全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和学院每年一度的技能比武月等活动为契机,开展电力专业技能大赛,加大以赛促学力度,又增强了学生专业岗位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参与各项活动都分别进行不同等级的分值评定,并与相关课程的成绩评定或综合积分相结合.
在后期阶段,主要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和就业指导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了解人才市场对电力专业学生的需求状况,深入了解相关企业的岗位要求与规章制度,培养努力肯干、谦虚好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良好的职业态度,并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深刻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偏差,“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二是采用专题研修的教学形式,实现“课证融通”.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以高级职业资格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结合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让学生紧贴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课题设计,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全面提升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能力.[9]同时,结合学院的公共必修课《就业指导》进行就业创业教育.邀请优秀校友来校传授就业与创业的成功经验,或聘请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作企业推介,或指导学生开展生涯人物访谈活动等,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这些教育活动中,通过科学的考核方法来检验学习效果.采用持久的、能力化的测试方式,即重视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力求考核贴近社会实际、贴近职业岗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10]过程观是基于职业活动的课程的重要思想之一,即强调动态的探索,而不是静态的学科知识传递.因此考核评价贯穿于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就业指导》课程采用分模块教学,不进行闭卷考试,也不采用撰写小论文的方式,而是注重过程评价.每个模块均设计了具体的考核要求.评价还体现在对行动的修正和反馈,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组织交流与评价.在交流与评价中,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处事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职业活动导向,通过市场调研反馈,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并在具体环节中运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多渠道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毕业生被社会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就业形势喜人.总之,高等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运用有效的策略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保障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1〕江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比较研究[J].北京: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2〕吴甘霖.一生成就看职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张小建,陈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D].广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2).
〔4〕张总福.地方高校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为例[J].石家庄: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5〕杜宏华.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J].大观,2015(03).
〔6〕汪祥兵,余建华,张家安.职业导向的发电厂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天津:中国电力教育(下),2008(11):73-74.
〔7〕周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J].兰州:兰州学刊,2010(4):116-118.
〔8〕兰蔚,李晓东.高职高专电力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广西水利水电,2005(增刊):72-73.
〔9〕洪林春,董建慧,李青,彭丽萍,王强.技工学院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与实践——以杭州第一技师学院的实践为例[J].北京:职业,2015(4).
〔10〕魏玲玲,王叔平.高职高专有效实施通识教育的策略[J].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9):128-129.
G712
A
1673-260X(2016)07-0243-04
2016-02-22
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B类)“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生人文素质提升策略研究”(JBS1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