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2016-03-29 05:37徐红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体育

徐红梅

(荆楚理工学院 体育部,湖北 荆门 448000)

湖北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徐红梅

(荆楚理工学院体育部,湖北荆门448000)

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其特性,根据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湖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环节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对策

高校体育毕业生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相关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业率成为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层次性需求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加强体育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拓展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成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近年来湖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期望为高校提供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第一手,以利于有机结合社会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1 湖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大众化与生活化已是大势所趋,促进我国体育事业不断走向产业化,既懂体育专业知识又擅长管理的体育综合素质人才成为就业市场“新宠”.但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特点,专业性强,就业口径小,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1.1就业去向

我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太理想,但二次就业情况良好,这与我国体育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相符.在就业口径上表现上明显的就业结构不合理,在教育系统、体育系统等事业单位就业人数比例大,在民办学校任体育教师的毕业生又明显多于公办学校,到企业任职与自主创业的体育毕业生比例明显增加.

1.2就业信息来源

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众多渠道中,网络招聘信息最受毕业生青睐,将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信息获得了工作,足以体现出网络招聘信息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所以学校应多与用人单位合作,多在自己的校园网上发布招聘,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则是学校招聘会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宣传,这也为近三位之一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用人单位的主要宣传方式多样性,毕业生善于抓住身边的就业信息,学校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值得信赖的窗口.再次就是朋友与家人介绍,部分毕业生是通过别人的帮助或者是家人安排找到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现今毕业生的依赖性依然很强,毕业后依靠他人的帮助获得了工作.总体上看,信息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毕业生获得各种就业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这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选择.

1.3知识掌握与岗位适应度

在对湖北高校体育专业部分毕业生的电话调查与湖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了解到,选择知识掌握与岗位适应度非常好的毕业生,几乎全部就业于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系统与实践能力为他们顺利走上教室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近一半的毕业生选择了适应性一般和良好,他们中大多在企业就业或者选择自主创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他们在就业后明显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短缺,同时这也表现出湖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感觉自己所学知识与自己的职业不适应和很不适应,这很大一部分源于初次就业的盲目性,在所在岗位感觉发展困难,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毕业生自我认识与管理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也充分说明还需要加大力气最好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4工作满意程度

工作满意程度与自我能力发挥、社会对岗位的评价、工资待遇情况及个人特性等息息相关.湖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情况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待遇相符合,绝大不多数集中在2500-3500之间.他们在对工作满意情况的自我评价中,约三成毕业生对自己工作非常满意;而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也达到了近两成,反应出毕业生对就职是显得有点盲目,没能充分的了解到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就职的岗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匆匆的就职,所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就发觉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最终很可能就选择离职或跳槽.16%的毕业生觉得自己的工作一般,这种态度容易迁移,可能经过一段时间会变得很满意自己的工作,但是也可能转变成不满意.这几点都能反应出求职者欠缺经验,还需更多的磨练.

2 影响湖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但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专业性人才没有减少,人才就业市场不规范,就业制度变革导致的用人单位与高校学生的双向选择等等影响了就业状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遵循“统包统分”制度,毕业后能相对简单的找到一份工作,但是之后转变为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这一改变导致一部分的毕业生未能做好调整与转变,相应的影响到了毕业生就业.

体育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也导致毕业生的就业面相对小,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上升,而面对着有限的岗位,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再次,往届的毕业生的累积,使得就业人口的基数过于庞大,对于应届生就业更是一大挑战.

2.2学校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受很多因素影响,办学单位的作用举足轻重,学校的教育培养模式及毕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更是直接相关.

在目前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课程结构层次配置与课程体系都不尽合理,表现出基础薄弱、专业适应性窄的特点,重实践轻理论,重传统竞技项目轻非竞技性项目,重术科轻学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技术轻理论,重课程深度轻课程广度,重技术指标轻能力迁移,重必修轻选修,这导致体育专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统一性有余而自主灵活性及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性较差,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不宽,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强,不可避免地出现就业困境.

在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上,在体育学科领域尤其缺乏科学系统的人才需求预测工作,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不足,学校渐渐失去了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2.3自身因素分析

对毕业生就业政策、专业就业形势缺乏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方向,国家或者地方会制定不同的毕业生就业政策,能对毕业生就业起到指导性作用.专业就业形势的预判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职业能力规划也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减少盲目性.但当前还有很大部分学生不关注与自身相关的形式与制度变化相关信息,学习存在依赖性与盲目性.

体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有明显的差距.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倾向导致体育毕业生就业面窄,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更表现在不能很好的将在学校所学与社会要求结合,应用能力不足,学习迁移能力不强.体育作为近年来的新兴热门产业,学生缺乏拼搏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不能抓住朝阳行业的就业几乎.

择业观念影响就业.一方面表现在部分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学习与生活盲目,没能在学习期间培养自身的竞争力,在就业时力不从心;一方面是部分学生择业价值标准过于商业化与社会化,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留在自己心仪的地方就业,十分看重一时的工资待遇情况,导致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3 缓解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3.1调整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方面存在诸多难题,各层面都在探索办学转型,以社会需求调整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与教学体系.体育教学在竞技体育传统下长期存在技术与理论、术科与学科、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等等方面的矛盾,毕业生深感在就业中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的脱节,而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能力又不强.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格局,近十年来,高校体育教学也在慢慢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诸如社会体育专业等新兴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体育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所做的调整.在体育人才培养上也在积极应对,重新确定培养目标,拓宽就业口径,不断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应用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在课程安排上,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潮流的课程也不断走进校园.只是在整体上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才迈出了一小步,还需要不断深入调整.

3.2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择业观念教育

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建立学校、院系二级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加强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学校、院系二级就业指导要求学校就业指导与院系就业指导相互补充、彼此充实,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逐步开展全程性的系统指导工作,以使充分认识社会就业形势、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及自身发展方向,使之以明确的目标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就业指导想学生所想,满足学生所需.在学生就业指导择业观念教育中,帮助学生认识近年就业形势与政策,设定合理可行的择业期望,告诫学生珍惜就业机会,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与服务基层,还需重视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紧紧贴合自己所学与自身爱好及资源,自谋职业与自主创业.

3.3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首先还是以校园招聘会为核心,根据专业、地区等不同开展专长或综合招聘会,形成以校友会为依托、以校园招聘会为主渠道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依托校友会的协助、学校人才培养中较为稳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及校企合作,院系级二级单位不断增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在学校层面上,集合多方资源,以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业招聘会为重点,使校园招聘会作为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尽可能提供大量真实、对口的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G807

A

1673-260X(2016)07-0128-02

2016-04-21

〔1〕张晓林,杨一,何强.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实证研究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2):91-94.

〔2〕佟云龙.吉林省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2):68.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体育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