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睿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郭睿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但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中的信贷集中问题也逐渐显露.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中存在的信贷集中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且程度不断加深.本文基于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情况,对当前银行业信贷集中问题进行实际探讨,并针对其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提高金融监管部门对信贷集中问题的重视,引起相关部门对于此现状长期前沿趋势的把握与思考.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风险管理;政策建议
信贷集中是现代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经济现象.它指的是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中综合考虑自身风险和收益的匹配,而导致信贷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①具体来说,为提高经营效益,获取利润的最大化,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有选择性地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集中调配使用,将其有重点地投放到某些特定的地区、行业和客户,从而导致贷款资金的配置结构在整体上出现供求非平衡的状态.
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业的风险防范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商业银行就此走上了一条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主要目标的改革之路.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开始全面实施统一的信贷管理体系,强化对贷款资源的集中管理,进而我国银行的信贷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贷资金都集中到发达城市里的大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变化尤为显著.
鉴于我国银行业发展并未进入稳定的成熟期,信贷集中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必然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合理性也不能掩盖贷款资源过度集中给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不对此加以防范和控制,后果将具备十足的危害性.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信贷集中问题并加强对其风险的防范,将对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信贷期限集中
从信贷投向的期限结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为中长期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有较大比重,且贷款期限长期化程度显著.这里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三家国有银行的统计资料说明,三家银行的公司类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之比由2007年末的57.77%升到2014年末的61.70%;而同期公司类短期贷款占总贷款之比则由42.23%降到38.30%.对中长期贷款的偏好恰能反映我国国有银行向固定资产投放信贷资金的集中趋势增强.
2.2信贷区域集中
从信贷投向的分布区域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具有明显的地区偏好,信贷资金大量投放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里依然以农、工、建三家国有商业的贷款数据为例,2014年末,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部、东北、西部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总额分别为5.99万亿元、3.86万亿元、4.88万亿元、4.07万亿元、1.50万亿元和5.44万亿元,同比分别提高 6.30%、8.74%、10.23%、13.37%、10.96%和13.43%,所占比例分别为20.94%、13.51%、17.06%、14.24%、5.25%和19.02%.由此可见,尽管中西部地区的贷款增速较快,但比较贷款的绝对占有量,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在内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占据优势,其贷款总额所占比例超过了51%.
2.3信贷行业集中
从信贷投向的行业分布来看,为降低不良贷款比率、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将贷款集中投向于部分垄断性行业.2014年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四大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商业及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该年度四行业的新增贷款依次为4541亿元、3558亿元、1791亿元和1726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8.95%、22.68%、11.42%和11.00%.在贷款总额上,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一直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占据很大比重.
2.4信贷客户集中
从信贷投向的客户类型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放款明显偏好信用评级高、效益好的大企业集团、国有企业和大公司,而中小民营企业通常很难获得信贷支持.据年报统计,2014年末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最大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比例最高达5.23%,平均值为3.80%;最大十家客户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均高于11.00%,平均值为13.78%.
3.1宏观层次原因
3.1.1国家政策导向.自“九五”以来,国家在区域上重点扶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行业上对交通运输、电力、热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投放了大量资金,在客户分配方面也明显偏好于优势企业,特别是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本身过分强调贷款的产业分散,这些宏观政策和产业导向便促使大部分贷款流向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
3.1.2金融监管环节的薄弱与监管体制的不健全.我国尚未健全的商业银行监管体制仍不能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其一方面弱化了信贷资金投放的监管,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对市场风险的“先知先觉”,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内部评级机制,从而为规避风险将贷款集中投放;另一方面放松了对信贷市场秩序的治理.
3.2微观层次原因
3.2.1银行集约经营、规避风险的经营理念.为保证自身的业绩和效益,同时又保持信贷资金的安全稳定,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坚定集约经营、规避风险的经营理念.这就要求银行争夺优质客户,这既符合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三性”的经营原则,又有利于银行优化其信贷结构,但无形中也促成了信贷集中.
3.2.2自上而下的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自上而下的一级法人管理体制,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在此制度体系下,五大银行关于信贷投向的制度和政策都由总行决定并掌控,各分行只有遵照总行的指令执行,在极大程度上约束了基层行的放贷权限.因此,当总行统一调度资金,将贷款集中长期化投向大城市、大行业及大企业时,基层行必将跟随总行的步伐,信贷集中成为必然趋势.
4.1宏观经济影响
4.1.1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了困难.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投向大城市和大企业,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原本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倾斜可能转变为对大企业的调控,货币政策的初始意图发生了扭曲,进而影响了货币政策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效应.
4.1.2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一是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距拉大,违背五个“统筹”的战略目标;二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融资难度大,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缺乏信贷资金的支持,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地区差距拉大.
4.1.3降低了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造成信贷资源错位和低效配置.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大量信贷资金涌入大客户、大企业数量的增加,这些企业所创造出的社会福利则是递减的,其结果是部分金融资源与产出结构出现严重的非对称性.正是这种非对称性,成为社会资金低效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
4.2微观经济影响
4.2.1对于企业来说,资金供应渠道的高度集中会使企业的申贷手续繁杂,审贷时间延长.据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及审批程序调查了解,中长期贷款全由五家商业银行省分行考察、评估、批准才能发放,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贷款难度.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信贷集中造成了欠发达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壮大发展.
4.2.2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来说,一方面,信贷集中既不利于银行借助分散信贷资金的投向来控制风险,也不利于银行更为合理地根据实际信贷需求决定其贷款对象;另一方面,信贷集中加剧和累积了银行潜在的金融风险,限制了其经营领域和新兴业务的拓展.国有商业银行所做出的信贷投向的具体决策,可能在短时期内由于资产扩张而使得不良贷款比率下降.而从长期来看,实际上则是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风险一旦发生,极易导致不良贷款比率的反弹.
5.1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对于银行业监管部门来说,应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监管力度.银监会督促五大银行完善其各自的内部评级机制,以提高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宏观上加强对我国整个资本市场的监管,建立多种创新型的风险投资基金;加快设立显性的存款保险机构,及时发现资金的配置不合理问题,提高对信贷集中的管理水平.
5.2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优化信贷结构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来说,防范信贷过度集中的关键在于完善信贷管理体制,优化其信贷结构.逐步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行为主体,兼具实效性和灵活性的信贷授权管理体制,对不同地区的基层行实行区域性的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改进经营业务考核管理方法,激励基层行的放款积极性,同时完善银行贷后责任追究机制,处理好正面激励和责任追究两个方面的平衡;有效管理存量贷款,合理规划新增贷款的投向,不断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
5.3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模式,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全面改革银行的贷款模式,不断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是防范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尤其加快发展创业板,开辟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融资;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充分发挥担保机构的职能效用;合理引荐中小企业零售类贷款模式,开发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型信贷产品.
注释:
①颜廷峰,潘淑娟,贾超群.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安徽省数据的实证研究 [J].海南金融,2007(10):26-30.
②赵惠敏.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风险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5(12):222-223.
〔1〕颜廷峰,潘淑娟,贾超群.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安徽省数据的实证研究 [J].海南金融,2007(10):26—30.
〔2〕赵惠敏.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风险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5(12):222—223.
〔3〕张桂霞,陈红艳.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调查研究[J].金融纵横,2010(10):34—37.
〔4〕王召.贷款集中度监管与宏观调控协调配合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3(5):51—60.
〔5〕李芳,陈德棉.中国银行业信贷集中的风险效应分析[J].财贸研究,2011(1):94—98.
F832.33
A
1673-260X(2016)07-0109-02
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