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宜春学院 体育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0)
民俗体育活动探析
——以湘赣边区为例
张宇
(宜春学院 体育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0)
中华民族自产生到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且不同民族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不仅大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以湘赣边区为例,对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特征、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开发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为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民俗体育活动;湘赣边区;发展现状;文化内涵
民俗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在不断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成果,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发具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方面丰富了我国体育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另一方面还加快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开辟了经济发展的新途径,而且还有利于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然而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发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要对不同地区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开发对策,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1 区域性和民族传统性
民俗体育活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长期发展以来用以丰富生活、强壮身体、抒发情感以及协调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媒介,因此不同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民俗体育活动项目也呈现出了极强的区域性,反应出了不同民族的习俗和风韵,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1.2 表演性和文化团块性
民俗体育活动具有文化团块性,将古代的娱乐、戏曲等融为一体,从其中还能够辐射出很多现代文艺的因素.例如在我国北部地区较为流行的秧歌,最初起源于农民庆祝丰收时表达喜悦之情的一种舞蹈,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表演性和艺术性,且大型武术等民俗体育活动也会被引入到一些节日晚会的表演当中.
1.3 适应性和历史继承性
民俗体育活动的出现与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等方面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在社会的发展变革当中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和历史继承性.过去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一定地域内的民族生产方式相对稳定,因此在一定地理环境之下所形成的民俗体育活动也能够世代相传,且传统的思想文化也会在新的民族共同体当中有所表现.
1.4 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民俗体育活动的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古话中说“北人善骑,南善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等就说明了我国是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十分的繁多,仅表演项目就多达 120 余种,其形式从走、跳、跑、投等发展大肌肉的活动,到跳绳、秧歌、踢毽子等发展小肌肉群的活动.
在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中,依据民俗节令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律变化性的体育活动,与传统节令的变化之间具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节日中,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中就具有与之相对应的舞龙灯、元宵观灯、蹴鞠、捕陀螺等项目;有些体育活动项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演化出了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湘东炎陵山区的秋千,随后出现了荡秋千、车轮秋和担子秋等形式.传统节令类民俗体育活动自身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且拥有众多的参与者.
湘赣边区另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形式就是民间舞蹈类的项目,产生于湘赣边区民间舞蹈,以永新盾牌舞和宜春丰城岳家狮等为代表,具有鲜明的风格和别具一格的特色,至今还广为盛传.湘赣边区的民间舞蹈主要包括了宜春旱船舞、麒麟舞、莲花茶灯舞、郴县长鼓舞、耒阳抖空竹等 80 多种,虽然其在起源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除此之外,湘赣边区还具有木兰拳、投壶、五禽戏等古代民间体育活动.
湘赣边区自然环境的改造、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等使得民俗体育活动在近几年当中实现了较大的发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普及和提高,一些民俗体育活动项目与生产相结合,得到了不断的挖掘和整理,在技术上逐渐实现了规范化,使得湘赣边区人们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当中;但是,另一方面,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还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化的引导和保护.
3.1 传统的继承方式
自古以来,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继承方式主要包括了“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等形式来实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然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湘赣边区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之年轻一代逐渐进入城市工作,直接导致很多民俗体育活动项目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甚至面临着灭绝.
3.2 政府保护力度的削弱
进入 21 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猛,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个地方政府所出台的政策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特别是民俗体育文化方面,其中一些经济效益较低但历史价值较高的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再加之湘赣边区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政府保护力度的相对薄弱,直接导致很多民俗体育活动项目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3.3 西方功利思想的误导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一体化在带动各国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将西方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现代思想强加到了我国人们的头脑当中,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很多地区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一些民俗体育活动项目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文化坚守,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包装,使得民俗民风逐渐消失,转变成为迎合游客口味的内容形式;且功利思想还使得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功能被大大的削弱,使得很多优秀的民俗体育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3.4 外部环境的不断异化
不同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都具有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湘赣边区一些人们走入城市,其生活方式在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且农业机械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民俗体育活动形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减弱,严重影响了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民俗体育活动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瑰宝,因此政府必须要真正认识到民俗体育活动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作用,理解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完成全面健身工作的巨大推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群众的业余生活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其次,政府还应该提供政策支持,例如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定和意见对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再次,政府还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来建设民俗体育活动的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实现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4.2 制定传承人培育计划
针对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传承人断层的问题,还应该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传承人培育计划,鼓励传承人学习民俗体育活动,并对在保护、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活动具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进行表彰.一是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和传统节日开展民俗体育活动,为传承人提供表演的平台;二是鼓励和资助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人积极参加不同层次的展示会和交流会,创造性的开发和传承民俗体育活动,引入现代元素;三是利用电视、纸媒以及新兴网络媒体来在全社会内大力宣传弘扬和继承民俗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3 学校开展民俗体育活动项目
学校教育是实现民俗体育活动开发和继承的重要渠道之一,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健身方法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活动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在学校体育学科的教学中开设民俗传统体育课程,适当的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例如放风筝、踢毽子、牵钩和蹴鞠等,能够将健身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民俗体育活动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对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
4.4 完善民俗体育活动传承模式
4.4.1 旅游与现代生活
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节庆期间举行民俗体育活动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引导民俗体育活动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发的传承,还能够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在当代社会实现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发和继承就必须将其与现代生活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对民俗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其中融入一些现代文化元素,特别是要将民俗体育活动与现代健身文化相结合,促使人们形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
4.4.2 体育赛事与遗产保护
民俗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重要形式特点就是竞技性,我国现在定期所举行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以及农民运动会等就体现了我国对民俗体育赛事的重视,因此还需要实现体育赛事和民俗体育活动的进一步结合,通过对体育赛事规程的制定和改造来实现其不断的发展.对于濒临灭绝的民俗体育活动,要将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对非物质文化的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并建立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博物馆.
综上所述,民俗体育活动在我国的发展中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民俗体育活动更是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想保证民俗体育活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就必须对其传承中所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透彻的分析,对其在不同区域内的发展特点实现全方位的把握,并且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建设传播队伍、融入现代化元素、增强政府重视程度等方面来提高人们对民俗体育活动的认同感,以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王美芝.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
〔2〕谢智学.民族节庆民俗体育文化探析——以甘肃舟曲为例 [J]. 西北民 族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 学版),2014(03):183-188.
〔3〕朱海燕.民俗体育文化内涵与特征解读[J].才智,2014(08):312+315.
〔4〕刘振宇.江西省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与思考[D].南昌大学,2012.
〔5〕宋秀平,李杨,李明达.四川民俗体 育文化传承 研究——以民 间 传 统 舞 蹈 为 例[J].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2011(07):21-24.
G80-05
:A
:1673-260X(2016)02-0189-02
2015 年 11 月 17 日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5 年)规划项目(15TYQ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