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理论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2016-03-29 00:06:51任启晖焦若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

任启晖,焦若薇



中小学教研教改

受众理论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任启晖,焦若薇

摘要:受众理论是以受众为核心建构的现代传播学理论,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受众理论,不断优化教学理念与手段,针对不同受众小群体,培养意见领袖,避免沉默螺旋,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目标。

关键词:受众理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任启晖/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新疆乌鲁木齐830012);焦若薇/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一、受众理论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通约性

受众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以受众为核心建构的传播学,是对大众传播过程中接受活动进行的研究。从现代传播学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传播内容的特殊传播,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路径、载体作用于受教育者,使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否能够取得实效,归根结底取决于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效果。因此,借鉴传播学受众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学受众理论相关性的具体表现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与受众理论存在诸多内在关联。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传播过程在构成要素上的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播被视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两者最明显的共同点是都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具体到中学生思政教育中,主体即为老师,客体即为学生。传播的构成要素还包括传播手段、传播媒介以及传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必然包含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老师(传播者)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传播手段或传播媒介)将规定的教学内容(传播内容)教授给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传播过程在构成要素方面的一一对应,使前者在目标实现、功能完善以及效果评估等模块不断向后者借鉴经验理论。所以,不失时机地开展二者的跨领域交叉研究,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创新教学方法大有裨益。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受众理论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考察的关键在于学生接受知识和内化知识的程度,怎样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学内容,更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水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发源于心理学,立足于社会学和教育学,深入地研究了受众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行为表征及各方面的规律,科学地分析了受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以个体差异论和“使用—满足”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受众经典理论。这些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中区别学生心理类型、选择差异化教学方式、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追踪学生思想状态、收集教学效果反馈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实用性。因此,系统学习受众理论,深入剖析该理论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科学指导作用,进而将各个分支理论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可达到学科融合、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受众信息接受过程的相似性

受众理论表明受众会从自身文化水平出发,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接受传播内容。更重要的是,受众对待传播内容的态度异常复杂,大多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规律性。具体而言,受众在接受传播影响后会综合各方面因素,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受众理论鉴于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活动的复杂性,把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心理阶段: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过程也包括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反应、择取、整合、内化并付诸实践等几个基本环节,这样才能更恰当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传授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总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学受众理论的比较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受众理论在研究对象、目的、过程分析等角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二者在多个方面具有一致性,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革新、总结、推广的实效性方面产生一定推动作用。

三、受众理论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正能量的传播方式,其受众(中学生)不仅具备传播学一般受众的接受特点,更具有自己独特的接受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借鉴意义,实质上是运用传播学受众理论的各分支理论,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和思路。

(一)引导自我意识萌发——注重个体差异,实现分类教学

中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独立思维和思想观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这个阶段的学生既有十多年在家庭和学校形成的习惯,也有青春期独有的前卫思想,在各种信息交织碰撞中,会产生压抑、窒息的感觉,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在思政教育中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学生,每个受教育者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多样化需求。受众因为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各异,其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差异化的接受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因材施教,虽然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单独量身定做教育方法,但教师要了解学生,总结不同学生的相似之处,对其进行兴趣、家庭环境、学习能力的分类。对待自觉度高、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这个区域内培养自学能力,寻找自己欣然向往的理论品质,老师只需要从旁协助,答疑解惑,使他们独立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习能力弱、缺乏耐心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兴趣的培养,根据其爱好投其所好,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向道德品质修炼,并为其制定适合的目标和计划,使其感受到成就与挑战并存,激发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应对逆反心理——培养“意见领袖”,加强教学实效性

逆反是指盲目的、自我的排斥和抵制有悖于正常思维的事物。青春期的学生常有逆反心理,但这决不意味着错误,教师需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学生身上的这一特质。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传统的教育方法与学生开始形成的自主学习习惯之间的分歧,另一方面原因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而在矛盾面前,中学生往往屈服于教师的权威,缺乏与老师主动交流的勇气,也缺少有效交流的能力。教师虽然有倾听学生的意愿,但自身的威严无形中隔断了交流的途径,造成了学生对待矛盾只能是消极沉默,或是自暴自弃、荒废学业,或是冲突对抗,激化师生矛盾。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压制或者掩盖这种矛盾,更不能任由逆反心理干扰学习生活。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应对处理逆反心理这一独特问题,而学校现阶段的教育内容又恰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我们需要引入二级传播理论的一些做法。

二级传播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传播思路:信息通过媒介影响少数人,然后再由这些少数人通过强大的社交网络传播给大众。这些“少数人”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推动或阻碍信息的传播,即所谓的意见领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注意具有“意见领袖”作用的学生在班级的影响,更要通过一些兴趣小组、学习互助组营造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向学生骨干和班干部教授内容时要保证准确性,让学生理解到位。二是要确保“意见领袖”能够收集学生对教育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准确无误地反馈给教师,这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的首要条件。三是要帮助带头学生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这是实现第二级传播的关键所在。

(三)克服从众妥协趋向——避免“沉默的螺旋”的负面影响

在自身心智发育不完备,心理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中学生做事时没有既定原则和底线,往往依靠直觉判断,冲动莽撞,容易“随风而动”。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的一句话,抑或是一个动作都会对他们造成干扰,更容易受群体意见决定的波及。这个年龄更多地需要找到群体归属认同感,认为认同集体意志、服从集体安排就是融入群体的标志。因此“另类”的学生会放弃自己的追求,“摇摆不定”的学生也会确定自己的“主见”。班级只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某些“正义感、使命感”强的学生带动,所有学生就会被这种环境所浸染,这样一种心理特征其实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

“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群体意见对个人的打压限制,优势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对弱势少数派的意见加以排斥。在这种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肆宣扬”的螺旋式扩展过程中,“沉默的螺旋”便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真理性、权威性和正统性尤其容易形成优势传播,使学生的自我创新被抑制。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形成道德信仰,而不是统一复制课本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形成班级“头脑风暴”,将各种对学习有益的建议兼容并包,对沉默寡言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

(四)改善学生被动学习——消除“信息茧房”危害,变被动为主动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这种“茧房”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学校无法正常和同学交流,只能求助于网络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久而久之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束缚住。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很难干涉到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尤其是通过网络获取的。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及时察觉,并进行有效干预,尤其是那些受“沉默的螺旋”影响的内向学生。例如,定期的学习交流,组织骨干学生帮助弱势学生融入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新的爱好等。总之,要将这些身处边缘的学生拉回现实世界,这也是教师的职责。

用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找到学生接受信息后释放能量、采取行动的模式和过程,指导教育主体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教育内容安排在能唤起学生接受欲望的范围之内,从而既满足学生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又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董璐编.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约瑟夫·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单波.评西方受众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 (3).

[6]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丁金荣

中图分类号:D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6-0072-0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