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功能恢复程度的康复效果研究

2016-03-29 08:31樊冬梅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急诊ICU山东济宁272100
关键词:脑血管康复训练康复

樊冬梅(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急诊ICU,山东 济宁 272100)

・临床护理・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功能恢复程度的康复效果研究

樊冬梅
(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急诊ICU,山东 济宁 27210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功能恢复程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6年6月救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共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6例,训练方式是除了常规药物训练外加上规范化的康复训练;对照组50例,在常规药物训练的同时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结果早期康复训练结果显示,两组训练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观察组训练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实施规范化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脑血管意外;康复训练;功能恢复;康复效果;生存质量

脑血管意外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包括脑卒中、脑梗死、脑血栓、脑梗死及肢体麻木等,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脑血管意外的临床发病特点是病情急促,如不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则患者病死率高,给患者留下严重功能障碍的同时影响其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1]。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报道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意外患者应用越来越多,它对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提高其自理能力、有效降低致残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2]。而目前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虽然国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国内并没有得到良性推广,为了顺应国内广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需求,本研究对近几年来我院收治的有代表性的脑血管意外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6年6月救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共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确立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89人,女27人,年龄37~74岁,平均(62.9±5.5)岁。利用数字抽签法将全组脑血管意外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6例,男48例,女18例,年龄(62.3±3.9)岁;脑梗死47例,脑出血19例。对照组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61.7±3.6)岁;脑梗死39例,脑出血11例。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上,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分组干预方法

全组患者先控制血压值、血糖值和血脂指标,积极给予疏通血管,降低脑压等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如48 h内无意外情况发生且生命体征平稳,便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包括:(1)运用现代康复医学中的Bobath、Brunnstrom理论、PNF技术等,指导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促进体能和运动的协调,以上训练45 min/次,5次/周。(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休息过程中适当学习向侧卧位翻身,并保持正确卧位。学习从坐位起立和床到轮椅的转移等,鼓励患者尽早用患臀支撑。(3)应用心理宽慰理论安抚患者的情绪,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听取患者的诉求和建议并予以解决,进行适当的心理支持。

1.3 疗效评价方法

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时间段从人院至训练结束后)的康复效果,采用NIHSS评分指数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计算,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两组训练前后NIHSS评分比较

随访记录显示,两组训练前后NIHSS评分相比,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分数变化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NIHSS评分比较(x±s)

2.2 两组训练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训练后四周进行随访记录,两组训练前后Barthel指数相比,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指数变化差异比较明显(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x±s)

3 讨 论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对其早期的康复训练近年来日益得到国内外神经科临床学者的广泛重视,无论是在脑损伤早期、后期和晚期,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脑血管意外患者脑可塑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脑功能重组。功能重组理论强调脑损伤以功能训练等方式促进功能上的重组,患者的残留部分通过代偿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康复训练还可以充分诱导损伤的功能被正常组织所“替代”,同时阻止损伤区邻近的正常区遭受到进一步损害[3]。所以,康复训练经大量的理论研究证实对脑功能重组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日常生存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由于早期康复的介入脑血管意外患者训练后较训练前偏瘫肢体痉挛评分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是与训练前后患者的状态不同有关。训练一月后大部分患者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身体内部均经历了明显的变化,大多数患者的肌张力不断增高甚至重新恢复正常。

一般来讲,对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功能恢复,康复训练的临床康复价值已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证实,对于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来说康复训练的时间可尽量提前,只要患者的自身状况稳定且无其它意外情况出现,48h以后即以进行介入康复训练。脑血管意外发生后康复的最佳时间是是脑血管意外后的3个月之内,半年后基本停止。脑血管意外一旦发生后,患者病情进展特别迅速,很快出现不可逆性改变,病灶中心完全性缺血,此时若使用药物治疗,只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降低脑水肿和侧支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等,但已不可能恢复完全坏死的脑细胞。目前尚无证据支持药物对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有直接作用。以促通技术为中心的运动疗法近年来逐渐引起神经科专家的重视,它可促进神经细胞发芽形成新的轴突,以建立新的神经环路,实现中枢神经的功能重建,运动疗法训练脑血管意外偏瘫的理论基础是大脑组织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早期康复训练还可以促进静脉血及淋巴回流,从而改善患者的脑 供血,预防其出现血栓。特别是在发病三个月之内,康复训练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促使患者的运动反应出现,从而达到改善其运动功能的临床作用[4]。本组资料表明,早期采取积极的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对比,在Barthel指数测定、NIHSS评分上均有明显好转。

综上所述,早期采取综合性康复训练应用于脑血管意外患者,经随访研究取得了预期的康复效果,能够明显加快患者机体组织的可塑性,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脑供血,预防血栓发生,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训练方法。

[1] Joachim Liepert,Heike Bauder,Wolfgang HR.Mihnertreatmentinduced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 in humans [J]. Stroke,2000,31:1210.

[2] 方宝华,陈小梅,李 涛,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52-54.

[3] 谭 峰,顾 卫.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26(9):543-546.

[4] 谢 晓.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预防性治疗脑血管意外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1):1409.

本文编辑:李 豆

R493

B

ISSN.2095-6681.2016.26.089.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康复训练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