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6-03-28 07:47吴玉刚
决策探索 2016年4期
关键词:常态院校人才

吴玉刚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片面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忽视职业能力与技术教育,缺乏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灵活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意识和行动,导致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许多学生只掌握单纯的理论知识,而缺乏计划和实践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不适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技能培养的实际效果差、教育模式和方法陈旧落后,不能跟上现代教育和经济新常态的形势。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研判新的发展形势,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协同创新。

一、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经济新常态”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界认为,新常态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规律变化,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般特征。归纳起来,经济新常态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从速度层面观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30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现今7%左右(甚至更低一点)的中高速增长,这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经济结构层面观察,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需求结构由过去的以投资为主慢慢地变为以消费为主,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为主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内外结构方面,从过去单单“商品走出去”变为“资本走出去”,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成为对外经济新格局的显著特征。三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从发展动力层面观察,过去我国主要依靠人口资源等优势带来的人口红利,现在人口红利逐渐在消减,新的动力机制有待形成。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从风险层面观察,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产能过剩风险、楼市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经济社会的变革必然对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经济新常态对高职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与变革

社会变化的需求以及所提供的条件决定着职业的兴衰。新常态下培养高职人才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保障就业除了在现有就业岗位资源上充分挖潜、释放好现有职业潜力外,还要精心培育和保障新型职业,大力拓展就业体系、职业体系和保障体系。

(一)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就业压力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当前我国劳动力用工需求有所下降。经历了去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对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据有关统计,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提供约120万个就业机会,但事实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在放缓,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在相应减少。因此,高职院校只有清醒认识高职人才培养的发展形势,采取综合改革措施,才能应对就业危机。

(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

新常态下,伴随工业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提供实物产品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减员增效”,而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增员提质”,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产业主体,这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的相应改变。加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大大>中击着传统职业形态,直接催生了各种新职业:电商物流员、网络主播、游戏开发师、网络工程师、数字视频合成师、宠物美容师、酒店试睡师、陪护师、e代驾等。这需要高职院校紧跟市场需求,拟定专业招生计划,培养合格人才。

(三)经济发展动力转变带来的人才要求的提高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应对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10月24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系统诠释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坚定方向和实现“行动·创新·跨越”的新任务。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高职院校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服务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应积极转向创新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

三、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

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国外经过长期研究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的模式:一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二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CBET)模式;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和“关键能力”模式;四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模式;五是以台湾为代表的“建教合作”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20多年来,对人才培养模式不乏研究,形成了较多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典型的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主要研究成果:一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二是“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三是“2+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四是“实训一科研一就业”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五是“订单式”培养模式。

但这些模式都不应是固定不变的,需适应经济新常态带来的种种变化,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国情,不断进行创新。

四、协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对经济新常态挑战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来讲就是要改革旧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机制,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性、创新性人才,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专业设置创新、课程设置创新、学历层次创新、产学研结合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就业方式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创新等。这里特别强调协同创新,是指这些创新方式和手段不是单一的独斗式的,而是协作的整体性的。

(一)创新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安排课程、组织教学。首先,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增加一些实践性、实验性的专业课程。同时,对一些极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要提前设置并加快人才培养。其次,要积极探索教学制度的改革。学校要积极与用人企业(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按照用人企业的需要完成具体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实现学习到就业的迅速转化和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

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制定具体的学分标准,打破专业和课程的限制,实现个性化发展,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在教学内容上,高职教育教学要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把教学课堂搬到工地、厂矿、公司,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鼓励并推动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特色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从而实现以创业促就业带就业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模式和方法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和知识技能的增长点。其次,让学生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力争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再次,在教学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最后,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察和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

(四)提升校园内涵和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还应积极探索将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一方面,把提升校园的内涵建设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柔性举措,因校制宜,深入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对学生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改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底蕴的培养。

(五)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精神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其核心在于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这有利于学生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同和接受,并对学生创新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效果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常态院校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